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2016-03-15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张勇智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 张勇智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和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长期合作,其高等数学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以及考核方式上较国内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有着极大的优势。
一、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改革背景
在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长期的合作中,可以发现中德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区别。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数学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我们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如何更加优化地学习借鉴德国经验,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使德方高等数学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本土化,形成符合中德学院实际的培养目标体系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是中德合作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
二、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理念
1.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在职业教育的地位取决于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初等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数学必须服务于专业课教学需要,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中德学院《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是在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数学大纲,结合中德学院的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一方面拓宽基础面,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另一方面,在与各专业老师共同研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和选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中德学院各专业需求。
2.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要使学生达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重新科学的审视数学基础知识、技能、能力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实施模块式课程教学,将数学课程分为基础性模块、拓展性模块和探究性模块。
基础性模块是中德学院每个专业都必需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生适应社会(专业)所必需的教学内容。基础性教学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为培养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素养而设置的模块,它是高职数学课程的最基础部分,也是所有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该模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内容有: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拉普拉斯变换,线性代数初步。
拓展性模块式借鉴德方教学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准备赴德或进一步提升的学生应掌握的、学生适应社会(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在基础模块平台上再设置拓展性模块,拓展性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其主要内容有: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组。
探究性模块在教材中是起到一个引领性作用的、学生今后引领社会(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数学课程的专业目的性极大地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模块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建模竞赛,数学软件应用,数学史,数学的专业应用。探究性模块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在课外完成,其内容是与时俱进、因时而异的。
3.能力培养为中心
为了体现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德学院的《高等数学》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
中德学院的高等数学在教学章节编排上力争从工作任务出发,从工作任务中提炼与专业相融合的实际案例,将实际案例归结提炼为数学问题,从实际案例的解答中引入数学思想,最后将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每一章都明确地告知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学习了本章节以后学生应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重点突出了数学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在课程考核中逐步加大了数学与专业融合的内容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由数学知识的掌握逐步转向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努力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从而适度降低学生专业学习的难度,为专业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德学院《高等数学》在突出数学思想、体现能力培养的同时,针对中德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直观的角度引入教学内容,加强练习的力度,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思想传授为主
知识是“载体”,解题方法是“手段”,数学思想才是“深化与核心”,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灵魂”,深刻理解与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有助于锻炼与形成高层次的数学思维,高水平的数学素质。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
三、中德合作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四、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成效
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不仅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获得了极大的转变,而且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对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第二,专业融合的加强;
第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第四,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转变;
第五,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中德合作的《高等数学》经过十余年的操作实施已初见成效,其课程理念以日臻成熟,课程的基础性和与专业融合进一步凸显。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更好的奉献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