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思维的养成,从课堂开始
2016-03-15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二小学麦超豪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二小学 麦超豪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慢慢地落后于世界。如今“开放”成为了祖国复兴的出路,开放即加强交流,创新再实践。那么想这样的开放性思维如何养成,就从课堂开始!如何锻炼开放性思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如何设计一堂思维发散的课堂,从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的引出,从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方法,再实践验证和创新。本文就设计开放性课堂的要点进行探讨。
一、设计可发散问题
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发散思维,提升能力,因此问题设计的权力最终应还给给学生,这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说起来容易,具体怎么能才能做到发散思维,提升能力,问题设计的权力还给学生,我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出现具体的问答式训练题目,问答式题目本身就已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受动者,不利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培养,所以,在狭隘的框框里学生的思维是很难发散的,学习也没有深刻性的。
第二,只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根据章节所学的知识点结合老师提供的具体情境编制题目老师所给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感可发,有事可想,这样也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注意对学生设计问题的具体提示,并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设计出的问题更客观、合理、更有针对性,减少偏离轨道的现象出现。
生活中问题的来源就是社会矛盾,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关键在于能否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的问题主线至关重要,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发散性,从而引出新的支线问题,那么课堂就为开放性思维的养成提供了舞台。
二、设计合作学习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 它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创设一个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那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的束缚。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是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思维交流,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的讨论必定经过发散与碰撞交流的过程。因为问题是讨论的焦点,多名学生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从“焦点”发散出去,再经过组织交流,思维再次碰撞在一起。合作学习的结果必定是从单一主线发展到多方面的思维网和知识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开放性思维的养成锻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机会。
三、实践操作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中很多理论上能达到的标准,在实际中并不能达到。因此在数学上所有公式、定理、规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验证,所以实践操作数据或结果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产物的真实反馈,同时提供可持续探究的机会与创新。那么课堂上如何针对开放性思维养成设计实践操作环节呢?可从根据以下两种形式设计。
(一)有针对性的设计动手操作环节
数学上很多知识或数据并不能光靠眼睛观看或者耳朵听学,需要动手操作!比如动手研究“点到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可能性实验:“抛硬币”“摸球游戏”“搭配中的学问衣服的搭配方式与不同搭配方法的数量”“数图形的学问”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问题及时思考解决方案,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创新,都能培养开放性思维。
(二)设计练习题,练习也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数学习题时切忌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书本上的习题按部就班,把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练习课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练习后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于是出现大量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有些练习课练习形式、方法较单一,练习缺乏相对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重视封闭性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
第四,练习“一刀切”,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的意义。
对于习题的设计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学习的伙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要创造灵活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
创造练习材料,感受生活数学。
课堂是属于学生,我们应该将课堂主人翁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教师则充当引导角色。只有学生具有主动性时课堂才高效,课堂才具有开放性思维。因此教师需要着重于如何设计一堂有开放性的课堂,需要以从设计可发散问题、合作学习环节、实践操作环节为中心,加强开放性思维的锻炼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