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鄂伦春族口承文学对民族形象的构建

2016-03-15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田 青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笔者的案头放着五个版本的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总量 304篇。虽然不敢妄称这是鄂伦春族民间传说的全部,却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所有版本。在经过对这 300多篇传说的小心梳理和分类细读后发现,一个常常被主流文化忽视的弱小民族,骨子里却潜藏着豪迈的精神与高贵的气质。俄罗斯学者史禄国评价:“通古斯人未滋长贪图之心,获取私有财产的欲望及损害邻人蓄积及个人财产等提供任何机会。正因为此,通古斯人非常正直,有礼貌,有毅力,殷勤周到,极少粗鲁野蛮,令人生厌的很少。他们永不贪心,永不怯懦,永不背叛……绝对遵守纪律”。①的确,我们仅仅凭籍鄂伦春族口承文学,就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个“小民族”的“大情怀”。而这正是一段时期以来,被学界呼吁推崇的“贵族精神”,一种我们当下最缺乏的民族品质。有人试图通过历史文献和现代传媒,到西方文化那里去寻根溯源,挖掘蓝本。其实,我们有时苦苦寻找的东西,常常就在我们的身旁。本文试图通过对鄂伦春族民间传说的整理研究,也来参与贵族精神的讨论。

一、敬畏神灵 自律诚信

在古希腊神话中,“敬重神灵、忠于妻子、保卫国家”是荷马笔下英雄的标准。它们大抵成为后来西方社会“贵族精神”的基因。其中,“敬畏神灵”凸显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对人性的“自我膨胀”形成制约机制。鄂伦春人是虔诚的萨满教教徒,笃信万物有灵是他们向大自然表达尊重的心理诉求。“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超越它的理由”。②微言大义,尽显智慧。在那茫茫的林海深处,纵然危机四伏,有无数凶险的包围,但拥有萨满教的护佑,鄂伦春人还是快乐安详的。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天神恩都力和山神白那查是高频率的共在。因为他们与猎民生存息息相关。据说,一位鄂伦春猎手进山,多日捕不到猎物。终于有一天,他打到一只狍子,就想,这是白那查送的。于是,他挑选一棵树,在阳面削出一个平面,刻下一个老人头像。然后摆上狍子肉,磕头祈祷,保佑猎民多打猎物。拜祭后,他心情特别好,眼也亮了,手也快了,脚步也轻了,真的多打了许多猎物(《供奉“白那查”》)。显然,刻在树上的白那查,却深嵌在鄂伦春人心中。《白嘎拉山》中,卡图艳救回弟弟,《善良的猎人》中,善恶有报,猎民认是恩都力和白那查是公道的化身。

敬畏神灵促使鄂伦春人自律品格的形成。事实上,自律是确保信仰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列奥·托尔斯泰指出:“没有宗教就没有真正的、真诚的道德,就像没有根须就不会有真正的花朵。”③萨满教是自然宗教,它的根基是建立在个人的良知和情感之上。猎民们相信,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神灵的眼睛,人在做,天在看。千百年来,鄂伦春人恪守与大自然的“无字约”:不随意砍伐活树,不弄脏河流,搬迁时处理好火塘中的火;不猎取哺乳动物、发情期动物;每次猎获不贪多等等。鄂伦春人忠实恪守自然伦理:每到秋天,山丁子、稠李子、笃柿等果子成熟,采集的人们在每棵树上,都会留下一部分果实,给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动物分享。森林是人与动物、植物的共同家园,生存是这个共同体所有成员的权利。对此,鄂伦春人世代遵守森林伦理规则。休谟说:“宗教的正当职务是在于规范人心,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④休谟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评判宗教的合理性,鄂伦春人则是用生命体认印证宗教的必然性。

对神灵的崇拜,决定了鄂伦春人诚实守信的品徳。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猎人有求必应,他们信守承诺,不惜以个人利益为代价。《龙须、人角和金马驹》主角埃亚金诺诺,向东方寻找恩都力,以解难题。途中遭遇一名妇女、一位老人和一条龙,他们向埃亚金诺诺托付对恩都力的期待。当他好不容易见到天神恩都力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兑现承诺。待到自己的问题需要恩都力解答时,天神消失了,他带着遗憾返回。途中,他如期帮助妇女、老人和龙摆脱了困境。这样的故事在鄂伦春口承文学中有很多。然而,最大的看点是“古代规则”的呈现。人与人,人与魔鬼的对决较量,采用“叫阵”方式。男女一致,人兽不分,一律公平公开,明刀真枪,愿赌服输。《魏加格达汗和孟沙雅拉汗》中,英雄相会,礼让三分。猎人如此,魔鬼也不逊色。《莫日根布库》讲述魏玛河畔勇士莫日根,为保护牧场和族人,与前来挑衅的蟒猊(魔鬼)比武决战。双方三招过后,蟒猊跪地服输而死。《讷荤杰》、《英雄喜勒根很》等类似的故事不尽如此。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的讲述中,从玉帝到猎民,从魔鬼到动物,诚信概不例外。那些暗箭伤人、背信弃义,弄虚作假,不守规矩的行为是被鄂伦春人所不耻。《狐狸和师傅》、《坏嫂子》、《精哥哥和傻弟弟》等传说,透视了鄂伦春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严厉评判标准。虽然神话不是历史,但它折射了历史。借助鄂伦春族口承文学,让我们看到最晚进入“现代”门槛的鄂伦春族,“没有经过封建化的历史过程,没有中原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心理特征,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当然更没有经过工业革命过程,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社会观念的污染,可以说基本保留着原始人类的天性。”⑤这是否可以说是鄂伦春的幸运呢?

二、刚毅沉稳 不事张扬

森林生活在表面平静下潜藏着凶险,狩猎生产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耐心。特定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鄂伦春人刚毅沉稳,不事张扬的性格。究其原因,首先,游猎本身需要耐力。猎手出猎不是每一次都满载而归,一二天,三五天不定。在寂寞里等待,在耐心中寻找。而且在林子中藏匿,不能说话、吸烟,即使蚊虫叮咬,也一动不动。坚忍是一个猎人必备的品格。其次,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使鄂伦春人相信,森林是有灵性的。狩猎中的猎人、采集中的妇女、甚至玩耍中的孩子常常能听到森林的声音,他们确信那是森林之灵的声音。“不到万不得已,鄂伦春人不在林中喊叫,如有人在林中迷失,通常以鸣枪通报。”⑥平日里,他们不在丛林中大声喧哗,不开玩笑和打逗。祭祀时不大声说话,不来回走动。久而久之,沉默寡言,深沉不露成了鄂伦春人的标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信但不自大,自强但不自恋是鄂伦春人的性格。再次,刚毅是鄂伦春人生存的资本。婴儿出生后,如果是夏天,便用冰冷的山泉清洗。如果是冬季,就用白雪搓擦。对苦难的承受力从孩提开始磨练。在北纬49度的寒冷地带,猎民们仅靠斜仁柱(桦树皮或兽皮搭起的帐篷)里的火炉,捱过漫漫的冬天。有史学家认为,还没有见过像鄂伦春人这样的在战胜严寒上居于首位的民族。⑦恶劣的环境磨练的是鄂伦春人的意志,却让他们在凶险到来面前转危为安。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篇幅都描述了猎手们遇险不慌,沉着应对的故事。小猎手面对强大的“满盖”(魔鬼),不但没后退,反而依靠智慧和出色的射技,以弱抗强,最后杀死对手。他的忠告是:“见到满盖不要怕,用手里的箭杀死它,用猎人的智慧除掉它”。(《小猎手和龙头山的传说》)。这也是鄂伦春人的生命体认。乌热罕面对身长三十多丈,张着血盆大口,叫声震天的怪物,毫不惧怕,更没倒退。而是冷静观察,找出对方的弱点,发现了怪物脑门正中的死穴,举剑射穿,怪物应声倒下(《乌热罕》)。恩格图凭着自己的沉稳冷静,与逼死自己父母的富人机智应对,最后竟然连阎王也受到天帝的惩罚(《恩格图》)。此外如《智斗魔鬼》、《女猎人除妖》、《智慧的诺诺》、《烧面圈》等,讲述鄂伦春妇女和儿童运用冷静的头脑,生活的技巧,智斗魔鬼与歹徒,化险为夷的故事。不过,这一切在鄂伦春人的讲述中,既没有把他们圣化,也没有把他们英雄化。

三、勇敢无私 扶助弱小

丛林生活孕育冒险精神,也决定了鄂伦春人尚武阳刚的性格。在鄂伦春人性格谱系中,找不到懦弱与犹豫的落脚点。当代鄂伦春族作家敖长福说得好: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那么一切都属于他。⑧这也是鄂伦春人的生命之道。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有近 50%的篇目属于英雄传说。在荷马那里,英雄的德性首当勇敢,它处于英雄性格的中心地位。在英雄社会,勇敢不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维系家庭和共同体利益所必需的品质⑨。这样的品质对狩猎民族而言,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在鄂伦春族口承文学中,勇敢意味着以公共的利益为旨归的担当。《魏加格达汗和孟沙雅拉汗》、《鄂伦春人的猎刀》、《茨尔滨莫日根》等,表现鄂伦春人勇敢抗击沙俄,捍卫国家主权。早在康熙年间,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通古斯语族,被统编八旗隶属的索伦部,驻防黑龙江和新疆。鄂伦春族民间传说讲述了鄂伦春人父子、夫妻齐上阵,舍小家、顾大家,在国家边疆的防御中,立下汗马功劳,真乃英雄的民族。群体意识和国家意识是鄂伦春人的自觉,这种“大丈夫精神”,是贵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

在鄂伦春族口承文学中,勇敢还意味着为民除害,保护族群利益。《寻找猎场》、《嘎仙洞的传说》、《莫日根山》的主人公们,为了群体的利益,与数倍于己的魔鬼奋战,不惜牺牲生命。《小猎手和龙头山的传说》、《英雄毛意》都是这种精神的呈现。《吴成贵莫日根》则讲述鄂伦春莫日根不计个人得失,为朋友两肋插刀。他几经生死,救出深爱的木昆达(族长)美丽的女儿乌娜堪。虽然木昆达答应把女儿嫁给吴成贵,但是,看到孟春孟生与乌娜堪真诚相爱,他埋葬自己的爱情,成全了朋友,守护了族群。在北方,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三少”民族民间传说中,都有尼顺(尼桑)萨满的故事,普遍讲述的背后,一是说明女萨满在北方民族信仰中的重要神职地位。二是说明尼顺上天入地,穿林越海,斗邪恶,救无辜,为族体生存奋不顾身,乃至献出生命,她是北方民族的女英雄。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尼顺萨满是人类母性升华的极致,是罕见的妇女形象。⑩

在鄂伦族春口承文学中,勇敢还意味着敬老爱幼,扶助弱小。《狩猎的故事》中,年迈眼花体力不佳的老猎手白依尔绍保,没有遭到嫌弃,反被大家推举为“塔坦达”(行猎长)。《大水的故事》中,孤苦无依的老人被年轻人背回家赡养却无怨无悔。尊老爱幼,扶助弱小是鄂伦春人的道德规范。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社会组织形式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乌力楞”(4-5户父系血缘的家庭组织)结构。猎获物首先在“昂嘎”(小组)内平均分配,回到“乌力楞”,“昂噶”成员再把自己的一份拿出来一些,分给没有出猎的老、弱、孤寡,做到人人有份。在平均分配的制度下,人们无论给予还是获得都毫无怨言。⑪如果遇到没捕到猎物的人,即使互不相识,也大方的分给对方一半猎物,或全部送出。显示了鄂伦春人的有爱与善良。

四、自尊独立 自由豁达

在人类的发展中,“贵族精神”源于贵族,虽然几经质疑与颠覆,最终变成一个更为博大持久的历史范畴。在这个范畴之中,自尊独立获得普遍的青睐。翻开鄂伦春族的历史,你会清楚的发现,一个弱小民族不断遭遇统治者、周边异族、外敌侵扰等强力挤压,却从不卑躬屈膝火奴颜媚骨。清初,娴于骑射的鄂伦春族被编入八旗军,1000名鄂伦春族士兵备受清朝军官的欺凌虐待,奋起反抗。20世纪初,大兴安岭的奸商勾结军阀,抢夺鄂伦春人的马匹、枪支和猎物,夺走他们的妻女。300名鄂伦春人奋起反抗,用鲜血,保住了民族的尊严,这个骄傲的民族,自尊与自由的意志从未消歇。“鄂伦春”的本意是住在林子里的人——身处自然的怀抱,对自由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渴望。几乎每一个版本的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都会有《英雄毛考代汗》的故事,讲述鄂伦春人的族领毛考代汗被清廷召见。他跋涉三个多月,终于到达宫门口,却被守城命官拦住,把他当成蟊贼。他一气之下射死对方。好在皇上顾全大局,没有兴师问罪,反而用加官进爵,乘龙快婿来挽留他,遭到拒绝。毛考代汗身上的不卑不亢,自尊自由的品格,正是鄂伦春人的群体写照。

鄂伦春人是自由的民族。《鄂伦春佐领的来历》讲述清初,鄂伦春人受到外族欺压,认识满文的孟性男子,决心为鄂伦春人争取自由权利。他风餐露宿,经历千难万险长途跋涉五六个月,到达北京,为族人递上状子,表达自治的意志。得到清皇同意,成为第一任鄂伦春人的佐领。鄂伦春人通过合法的渠道在历史上赢得了自治的权利。1996年,鄂伦春族自治旗成立,延续千年狩猎传统的鄂伦春人放下猎枪。从这一天起,生活在大兴安岭阿里河两岸的鄂伦春人与自己的过去、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甚至可以说与父辈的森林告别,这是无奈之中的选择,是含着泪珠的微笑。如今,还有一些鄂伦春老人,虽已住进了砖瓦房,但在院子里还搭起“斜人柱”,偶尔住在里面,感觉上仿佛回到了森林。英国著名记者杰里米·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帕克斯曼说:”在英国人脑子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⑫透过鄂伦春族民间传,我们依稀感受到鄂伦春人的无奈何忧伤。但历史是永远回不去的,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使其精神永存。

鄂伦春人是豁达的民族。当猎人打不到猎物,或当天气不佳,或遭遇生老病死的困厄时,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尤其是面对生离死别,鄂伦春人有着超然的态度。参加过鄂伦春人葬礼的人都有同感:守灵的亲人向向大家述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做过的善事。埋葬后,大家谈到死者生前的故事、趣事,说说笑笑中悲伤过去。死者已逝,生者还要活下去。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死亡从未被恐怖渲染过,相反,仿佛一件东西被轻轻放下。在对待人际关系上,老人常常告诫后人,放下过去的仇恨,宽恕别人的过错,用爱心和美德获得和睦。在对待动物上,鄂伦春猎人最忌讳乌鸦的叫声,认为乌鸦是不吉祥之物,蛇是猎民必须防范的对象,对此,鄂伦春人不是赶尽杀绝,而是尽量避开。显示了鄂伦春人的宽容与生态意识。此外,在鄂伦春族口承文学中,有许多“动物报恩”的故事,如《女猎人与老虎》、《小红马》、《常青树》、《狼丈夫的故事》等,描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关系,不仅显示了鄂伦春人的善良与豁达,还强化了文本的劝善功效。

刘再复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贵族时代,周朝的氏族贵族时代、南北朝的门阀贵族时代、清朝的部落贵族时代。⑬似乎随着这些时代的远去,“贵族精神”也不再来,这不免让人忧伤。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边,“贵族精神”一直健在,这是阅读鄂伦春族口承文学的真实感觉,其思索也正在于此。

注释:

① 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社会组织[M].北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87.

② 何青花.金色的岁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6.

③ 路易斯波伊曼.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5.

④ 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1.

⑤ 米文平.论森林优劣民族的生态文化[J].中国民族,2001.鄂伦春专刊.

⑥ 胡绍财.鄂伦春萨满教的特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7).

⑦ 浅川四郎等.使马鄂伦春族—兴安岭之王[M].赵复译.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125.

⑧ 敖长福.不应该忘记的历史[J].鄂伦春研究,2005(02).

⑨ 姚大志.现代之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45.

⑩ 王宏刚.追太阳:萨满教与北方民族精神起源论[M].

⑪孟松林.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迁[J].民族团结,2000(02).

⑫方晓.从唐顿庄园看英国文化特征[J].电子世界,2013(09).

⑬盾是心.论贵族精神[J].学习博览,2013(10).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雪屋”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DIGITIZING THE OROQEN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密林深处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