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探索
2016-03-15王娜
王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学院,湖南长沙41000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探索
王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学院,湖南长沙41000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从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三个维度开展。精准识别即识别主体的精准、识别方法的精准;精准扶持即扶持资金的精准、扶持措施的精准;精准管理即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贫困生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系统。
贫困生资助;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提升贫困生资助水平,我国逐渐建立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军人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方位资助[1]。
然而,在取得各方面瞩目的成绩之外,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贫困生识别认定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识别标准,对于经济贫困学生的认定缺少公正性、公平性,导致资助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在贫困生帮扶措施上普遍缺乏发展性、教育性,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重物质帮扶轻心理的趋势;贫困生资助工作管理过程中存在资助管理队伍不稳定,资助政策不熟悉,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国务院扶贫办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指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随后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意在具体提出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及保障措施。
因此,本文从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三个角度剖析高校贫困生工作,探索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前提与基础,它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程序,建立贫困生识别指标体系,将贫困学生识别出来。
(一)识别主体的精准
精准识别的第一步首先是确定识别主体。高校贫困生识别工作主要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干共同完成。通常情况下,识别主体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自己意愿及工作经验来确定,即挑选自己得力班干辅助开展评选工作。这样的识别主体组成较为随意、主观,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为了确保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提升评选结果的可信度与有效性,必须确保贫困生资助识别主体的精准化。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全面,因此辅导员、班主任是贫困生资助识别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贫困生识别主体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生与学生干部。在贫困生识别中应固定参与的班干比例及学生比例,班干比例应不少于班级班干比例的30%,学生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如各寝室寝室长。
(二)识别方法的精准
确定了识别主体后,必须确定识别资助对象的方法。目前,在评定过程中,有几种比较普遍的方法识别资助对象: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依据,以家庭贫困程度为考量依据,没有固定标准,依据识别主体个人主观判断进行评定[2]。
在评定过程中,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依据评定资助对象,强调资助对象的成绩,将所有申请资助的困难学生按成绩排名,成绩好的获得高额资助,依次顺延。以家庭贫困程度为考量依据的评定方法,就是根据学生所写申请,判定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定。
还有一种方法则是没有固定评定标准,主要依据识别主体个人主观判断进行评定。有些识别主体在进行评定的过程中,根本不了解情况,仅凭印象随意评定;有些识别主体在评定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情况;有些识别主体为了“照顾”所有的学生,实行大锅饭政策,使得真正贫困的同学没有获得补助;有些识别主体为了保护被评定学生的所谓的自尊心,评定过程、信息不公开,私定名额后,直接上交。
鉴于此,为了科学确定资助对象,使得识别方法更具客观性、科学性、精准性,必须确保识别指标量化,用量化的方法确保公平公正。量化的贫困生识别方法可以完善识别指标体系,加分项目主要包括:孤儿、单亲、家中患重大疾病、家庭重大变故、低保户、家中姊妹超过三人、德育考核排前十,减分项目主要包括:手机超过1000元、出入校外餐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生活费超过平均水平10%、有高消费或奢侈消费行为、有旷课记录、有违纪行为、德育考核排倒数十名。通过对指标进行赋值,制定《贫困生识别量化打分表》,将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数据量化,量化结果可以较全面、客观的作为识别支撑材料。识别主体依据实际情况,参照《贫困生识别量化打分表》,共同商讨确定资助对象。
二、精准扶持
精准扶持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的关键与核心,主要包括扶持资金的精准、扶持措施的精准、扶持效果的精准。
(一)扶持资金的精准
所谓扶持资金精准主要是指应根据《贫困生识别量化打分表》测算出的贫困指标实行差异性资助。这样精准的差异性的资助可以使得有限的扶持资金分配给迫切需要的学生,提高资助效率[3]。
(二)扶持措施的精准
1.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贫困资助为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资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但目前贫困生思想问题突出,如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信意识。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励志成才,回报社会。
2.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我们更看重贫困学生是否获得了贫困补助,往往忽视了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很多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封闭,心理、精神压力大。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3.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内外结合,以帮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
大学生贫困资助通过物质帮扶的手段,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这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但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应该通过资助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使学生将精力更多集中于个人发展,进而不断提升自我。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专注个人成长成才,不断提升个人发展。
(三)扶持效果的精准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应是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社会人才。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围绕这一基本目标与根本目标。通过量化的标准识别出资助对象后,应该时刻以基本目标和根本目标为衡量标准,审视扶持效果。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的保证,主要是指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贫困生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系统[4]。
贫困生档案主要指的是《贫困生识别量化打分表》,贫困生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意味着对资助对象及其家庭情况进行动态摸底,不断完善贫困生档案指标数据。这种动态化的档案管理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评一次建一次档”的档案管理模式,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5]。
不过在动态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极端化的趋势,时刻关注因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的“新生型”贫困生,确保其有机会参评。
结语
精准识别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前提与基础,通过识别主体的精准和识别方法的精准,精准识别出资助对象;精准扶持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的关键与核心,通过扶持资金的精准、扶持措施的精准和扶持效果的精准,精准扶持资助对象;精准管理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的保证,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系统,精准管理资助对象。这三个举措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资助,提高了资助精准度和实效性,从而实现资助资源的优化配置。
[1]郭昕.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3.
[2]崔玥.以深、精、准为导向科学合理的开展高校奖助学工作[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4(6):177.
[3]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46-49.
[4]文迈华.浅谈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的精准化[J].时代教育,2015(3):117-118.
[5]朱善璐.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学生资助体系[EB/OL]http://pkunews.pku.edu.cn/sdpl/2016-05/18/content_ 293795.htm,2016-05-18.
On the Precise Poverty Aid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ies
WANG Na
(Chengnan Academy,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2)
Poverty aid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three dimensions:precise identification,precise support,and precise management.Precise identification refers to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subject and method;precise support refers to the precise financial aid and measures;precise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the archivesofstudentsin poverty.
poverty aid work;precise identification;precise support;precise management
G647
A
1674-831X(2016)04-0076-02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6-01-25
王娜(1986-),女,河南新乡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