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与唐朝经济往来述论

2016-03-15王旭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朝贡渤海王朝

王旭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渤海国与唐朝经济往来述论

王旭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渤海国从大祚荣建国到契丹灭国,共有200多年的历史。渤海国在存续期间与中原唐朝联系紧密,政治上表现为间接的隶属关系,经济上表现为以朝贡贸易为主导的官方贸易与民间商贸往来为辅的两种互动模式。从这两种商贸关系的发生频率、贡物商品种类以及往来路线等方面可以揭示渤海国与唐朝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

渤海国;唐朝;经济;朝贡;贸易

一、渤海与唐朝之间的朝贡贸易

从双方的经济关系看,渤海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共生和互补的,因而两者之间的商贸关系既密切又持久。渤海之物产为唐朝之所需,唐朝之商品为渤海之所求。《新唐书》记载:“(渤海)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1]卷219,6183这些物产多数都是极具地域特征的土特产品,经过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只有“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其他皆属地方名优特产。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渤海之名优特产已经在中原王朝声名远播。由此,可以推测出渤海国向唐王朝输送商品的频率和数量,已在唐朝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渤海国虽距中原王朝的京都地区有千里之遥,但它却是中原王朝获得大量渔猎品、药材等紧俏商品的主产地。渤海忽汗州都督府,“僻处东北,其地濒海,气候严寒故多产鸷禽、异兽、文石、鳞介、药材,饥不能常食,寒不能尽衣,而往往为中朝殊方之所贵。重释通使,轮蹄四达,即以所产之物辇之各国,以易米、粟、布、帛,为国人日用之需。盖立国二百余年中,无一日不如是也。虽其国之南部亦产稻、绵,中部亦产粟、麦,然为量至少,不足于用,仍有待于邻国之输将。”[2]下编卷17·食货考,380可见,渤海国重视开发与唐朝经济往来的道路,许多特产被中原王朝视为珍品。但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纺织业并不发达,主要仰赖于唐朝及邻近地区的供给。渤海国在与中原唐朝频繁进行的商贸往来中,输入了多元的中原文化元素,故十分快速地从原始社会形态,上升至封建社会形态。只有一些偏僻地区还保留着很多的原始社会形态,即部落氏族社会形态。因此渤海社会在与唐王朝的经贸往来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完全的原始社会,升格至半封建半原始的形态。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许多物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原王朝的赏赐以及贸易。

史载,大钦茂曾一次向唐贡献貂皮1000张。除了表现其忠事唐之情外,亦可再证渤海国当时这种特殊的社会状态,贡品比较原始,以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主体。而当时的唐朝正值封建王朝盛世,经济形式与渤海国有所不同,从双方朝贡和赐回的物品就可以看出双方的经济交往,是对各自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的一种互补。渤海国朝贡唐朝的方物主要有:虎皮、貂鼠皮、熊皮、马、海东青、人参、牛黄、麝香、昆布、干文鱼、鹰、玛瑙杯、玳瑁杯、紫瓷盆等,而唐朝则回赐了许多帛、绢、绵、金银器、锦、粟等,且在数量和价值上远胜于渤海国朝贡之物。朝贡和回赐是渤海国和唐朝上层的经济交往,这些交往极大地互通了双方的有无。

朝贡和回赐是官方经济交往,渤海国对唐朝的朝贡虽然是一种表达臣服关系的名优特产输出,但这种贡物往往都能得到不止一倍的丰厚回赐,回赐物品价值有时甚至数倍于渤海国。渤海国还在朝贡道上的登州进行“交关”(直接贸易)。渤海国向唐朝纳贡,敬献地方珍品,以示臣服敬意。而渤海通过朝贡这种方式进行的以物易物的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渤海贵族觉得朝贡贸易既达到了政治上的形势需要,又实现了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渤海对获利颇丰的朝贡贸易越发依赖,于是不断加大朝贡的频率。唐开元十五年(渤海武王仁安十年,公元727年),“先是渤海王大武艺遣男利行来朝,并献貂鼠,至是乃降书与武艺慰劳之,赐彩练一百”[3]卷971·外臣部·褒异2,11451;唐开元十七年(渤海武王仁安十二年,公元729年),“渤海遣使献鲻鱼,赐帛二十,遣之。”[3]卷971·外臣部·朝贡4,11408渤海王尝到了朝贡交易的甜头。前文提到,到大钦茂时期,朝唐次数,几乎到达了顶峰。后来,渤海向唐朝的朝贡益发频繁,以至于唐王朝不得不加以限制:“大历二年至十年,或频遣使来朝,或间岁而至,或岁内二三至者。十二年正月,遣使献日本国舞女一十一人及方物。四月、十二月,使复来。建中三年五月、贞元七年正月,皆遣使来朝,授其使大常靖为卫尉卿同正,令还蕃。八月,其王子大贞翰来朝。”[4]卷199下·北狄·渤海传,5362

二、渤海国与唐朝的民间贸易

由于朝贡贸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间贸易逐渐发达起来,如此形成了渤海国与唐朝之间的不定期的民间贸易往来。渤海王大祚荣时期,就曾向唐朝“请就市交易”[3]卷971·外臣部·朝贡4,11237。由于渤海国在屡次进行的朝贡贸易中深受唐文化的影响,其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革,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渤海国特产的产量,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渤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丰富,许多土特产品受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这两点都造就了双方之间互通有无、就市交易的必然条件。

渤海国与唐朝的民间贸易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水陆多渠道的交通体系。山东半岛的登州就是渤海国与唐朝的一个重要贸易口岸。唐代宗以后,为便于渤唐双方贸易交往,在青州(今山东)设渤海馆以接待渤海使臣和交易船舶。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写道: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渤海彝震王咸和九年、日本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在登州文登县“闻相公以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本浦。”[5]67开成五年(渤海大彝震咸和十年,公元840年),“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5]86。

渤海国当时对外交往的通道有多个,就水陆交通而言有通往唐朝的朝贡道;与日本交往的通道为日本道;还有与朝鲜交通的要道新罗道。而与四邻的陆路交通则主要有营州道、契丹道等。国内五京之间的交通干线也十分畅通。良好的交通使渤海国的特产能及时地大量运往中原,同时也能保证唐朝回赐的“化外之物”和民间贸易商品能顺利运至渤海内地。其中,渤海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有朝贡道和营州道两条交通干线担负着双方货物的运输。

渤海国从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时起就同唐朝开始“就市交易”,并建立了直接的商贸联系。渤海卖往中原的物产主要有马、铜、昆布、药材等特产。如唐大历年间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海运押新罗、渤海两番使在山东割据时,“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1]卷213,5990。马市是渤海和唐朝在经济往来中非常重要的商品,渤海盛产的率宾之马在唐朝亦成为名优特产,令购买者趋之若骛。唐朝对渤海国所产的铜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三千三百缗,役丁匠三十,费铜二万一千二百斤,……天下岁铸三十二万七千缗”[1]卷54·食货4,1386。可见,渤海国生产的铜主要被唐王朝用来铸钱,因而铜成为维系唐朝财政收支平衡体系的重要载体。唐王朝对渤海国的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对于渤海国所进之铜无不大开绿灯。开成元年(渤海大彝震咸和六年,公元836年),淄青节度使奏:“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3]卷971·外臣部·互市,11727

除名马和熟铜之外,渤海国许多手工业产品也在贸易之列。除了正常的交易之外,渤海国与唐朝之间因为相互交易的物品都是彼此之间需要的,所以除了直接的市场交易之外,还有一份相互之间的感谢在其中,所以在交易的同时,也常常以厚礼答谢。据《张建章墓志》记载,太和七年(渤海大彝震咸和三年,公元833年),“大彝震造司宾卿贺守谦来聘”,幽州府遣张建章往忽汗州答聘,受到彝震重礼留之,临别,又以“丰货、宝器、名马、文革以饯之”[6]。

从渤海国的角度讲,渤海国是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相比,并不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产物品的种类也不可能全部达到自给自足,很多需要较为先进、细腻工艺的物品以及以先进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用品极度缺乏,所以以名马、熟铜等物产来换各类丝织品、金银器皿及经籍图书等,也是渤海国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发展角度讲,任何社会的任何政治手段或强制手段,都无法阻止经济的自然发展,也无法阻止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交往,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关联和规律。渤海国和唐朝之间多年来政治交往良好而平稳,虽大武艺执政期间一度对抗唐朝,但其间的朝贡、边贸等与唐朝的政治经济交往却是渤海国与唐朝交流中次数较多、交往较频繁的。

由于地处偏远,渤海国的渔猎经济形式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大钦茂迁都到平原地区,标志着渤海国已经完成了向农业经济的过渡。由于中原王朝时值唐朝,是中国古代繁盛的顶峰,也是以农业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式的繁荣顶峰,渤海转变为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以及同化。总之,双方之间密切的商贸往来将渤海国纳入中原的经济圈内,使渤海百姓与中原人民之间能更好地互通有无,进一步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M].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2.

[3]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徐自强.张建章墓志考[J].文献,1979(2).

责任编辑:温冠男

F12

A

1671-1262(2016)04-0054-03

2016-03-18

王旭,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渤海史、东北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朝贡渤海王朝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