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探析

2016-03-15王延荣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移民

王延荣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探析

王延荣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关内移民与近代东北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我国移民问题和东北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历经清末、民国和伪满洲国三个时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东北农业、工商业、城镇化进程、文化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关内移;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移民”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在《周礼》、《管子》等书中都有过相关记载。王海波在《东北移民问题》一书中指出:“移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为凡是人类,离去故乡或出生以来的生活本居地,而到异乡去经营新生活者,都叫做移民。”葛剑雄在《中国移民史》一书中,对移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1]。对于这两种阐述笔者比较认同。“近代关内移民”则是对移民的外延进行了相对的限定。首先是时间上的限定,本文所涉及的移民指的是近代以来的移民,大致时间分界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民国结束这一历史时期。其次是地域方面的界定,本文中所指的移民,仅限定为近代自中原地区迁居东北的移民。

一、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的三个阶段

(一)清末时期关内民众移民东北成为潮流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突破了三亿,关内地区人口与土地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诱因之一。这一时期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关内灾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政策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同期沙俄开始对我国东北地区实施侵略,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下谕,准请开荒一折,昭示着清末东北地区招垦政策的出台。到十九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在清政府鼓励招垦政策的引导下,大批关内移民纷纷涌入东北。1887年黑龙江人口为40.8万人左右,1895年为150万人,8年间增长近3倍。[2]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三省人口总数超过1600万人,关内民众移民东北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二)民国时期关内移民促使东北人口剧增

民国成立后,关内迁往东北各省的移民数量持续增加。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20年时间,东北地区人口与清末时相比增长了一倍多,总数达到3000多万人,形成近代东北第一次移民高潮。1912年至1923年十余年间,东北移民年增长数量在20万至30万人之间,这其中关内移民占绝大多数。1924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7年间,东北移民急剧增长,前往东北的移民累计达到500多万人,特别是1927年至1929年,关内居民移居东北人数每年都保持在70万左右,1927年移民人数甚至达到了百万以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关内移民的高峰期。

导致大量关内民众移居东北的内因,一是来自原居住地的生存压力,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许多灾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远走他乡。二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生存环境相对优越,吸引了大量关内移民来此定居。同时,政府为了鼓励移民垦荒和增加政府税收,先后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1914年颁布)、《垦辟蒙荒奖励办法》(1915年颁布)等各项措施鼓励关内移民来东北垦殖。至此,大量关内移民迁移东北并定居下来。

(三)伪满洲国时期关内移民出现第二次移民高潮

1931年后,由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为了永久占据我国东北地区,计划将本国国民逐步移居东北,开始对关内移民移居东北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这些政策的实行,加之日本侵占东北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导致此时期东北移民人数明显减少,每年较先前减少了数十万人,并出现大量移民回迁现象。自1932年至1937年间,关内人口移入东北总数为2,596,708人,而迁出人数为2,358,381人,离去人数居然占移入人数的87.5%。[3]

1938年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的侵略,实施所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对东北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为解决劳工不足的实际问题,取消了关内民众进入东北的限制,并大力招募劳工,用于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及军事设施等需要。这样,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数量又开始回升。自1938年至1942年间,迁入东北人数和迁出人数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存留占比基本上都在40%以上,1939年甚至达到了60.3%,[4]形成了近代东北第二次移民高潮。当然这其中包括大量被日本强制征集和采取欺瞒手段招骗的军事劳务移民和产业移民,这些移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回迁率也很高。

二、关内移民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关内移民迁居东北,历经数十年,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土地面积增加,人口迅猛增长,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城市化渐具规模。关内移民的勤劳和智慧,改变了东北地区的落后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移民促进东北农业发展,土地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1.垦地面积大幅增加

我国东北地区土质肥沃,耕地广阔,发展农业经济先天条件优越。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来,大批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垦荒种地,加速了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垦地面积达6682.6万亩,吉林省垦地面积达493.2万晌,黑龙江省亦达211万晌。[5]随着政府鼓励移民政策的不断推出,关内移民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地区,大片的荒地得以开垦种植。到1933年,辽、吉、黑三省均跻身于全国十大农业省。“辽宁耕地731,834顷,居第七位;吉林782,790顷,居第六位;黑龙江611,385顷,居第十位。”[6]同时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1912年东北粮食总产量为 8,002,305吨,1930年增为18,865,000吨,18年间共增加10,862,695吨,每年净增603,483吨”[7]。

2.农垦公司纷纷兴办

移民对东北农业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土地面积的扩大,同时改变了东北地区传统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促使其向机械化作业方式转变。“东北农牧垦殖公司发端于清末放垦,民国初年得以迅速发展”[8],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先后设立了移民农业公司和农业利民公司,引进国外机械,雇佣移民开垦荒地。这种全新的带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使很多的内地商人看到商机,纷纷到东北兴办农垦公司。自1912年至1920年间,东三省先后创办了137家农垦公司,其中奉71家,吉林51家,黑龙江15家。[9]这些农垦公司的兴办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机械农具播种和收割,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东北农业区域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3.农产品步入商业化轨道

清末以前,东三省用于农耕的土地很少,数十年来,在关内移民先进管理经验、大规模机械农具的运用下,东北地区的土地得以快速开发和利用。到民国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并且形成了辽河平原、吉长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松花江中游等主要产粮区,东三省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的大豆、玉米、高粱、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大豆作为东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输出量也是最多的。自同治九年(1870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豆货(大豆及其加工品豆饼豆油)输出额在东北输出总额的比例,维持在60-90%之间,东北对所需进口货物购买力,皆有赖于豆货的出口。为了满足国际需求,东北亦向国外大量出口大豆及豆制品,1907年中国豆饼输出共为278,801吨,价值美金730万元。同年还输出大豆89,124吨,共计2,560,790美元。[10]这些农产品的输出,给东北地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使东北农产品发展步入商业化轨道。

(二)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实业经济快速发展

1.工商业发展迅速

晚清以来,大批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方面,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剩余,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稳定的货源保证。另一方面,东北移民人口的快速增加,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工和广泛的消费人群。可以说,这两者是相互依托、互为条件的。

随着关内移民人口的持续增加,农产品出现剩余,与之相关联的油坊、烧锅、磨坊等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面粉厂、农具厂、服装厂等也相继出现。以油厂为例,“1909年大连、哈尔滨和营口等地分别有35家、6家和23家,1923年,三地油厂分别增加到87家、42家和29家。”[11]就东三省而言,沈阳以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尤为快速,大连、营口、沈阳等城市不仅制造业发达,同时也是商业中心。大连在中国主要商埠中位居前列,到1929年时,大连总贸易值官银389,086,000两,占东三省全部贸易值70%,当中国全部总贸易值17%。与此同时,东北北部地区的榨油业、酿酒业等也逐步发展起来,如“1912年哈尔滨只有2家大厂,1921年时增至40家以上,此外还有数百家土法经营的小榨房。”[12]日本人稻叶岩吉在《东北开发史》一书中记载:“为满足各种缺陷需要,遂有由直隶人经营之商店出现。……所贩卖者,第一为强烈之酒,其次如粗劣棉花、靴、帽、药品等,应有尽有。且营兑换金钱,发行支票,收发书信。总之,举凡劳动者日常生活之必需品,概可于此中求得之。”“此等大商店一经设立,立即成为都市发达之阶梯。”[13]345

2.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建成

随着东北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经济发展渐具规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除了技术、设备和材料等因素,修筑铁路公路等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而这些用工的来源多是迁居这里的关内移民。以中东铁路修建为例,“1897年刚刚修建时,沙俄就在中国招募了近1万名农民从事筑路工作,到1900年时,参加筑路的工人已达17万人,全部从事木工、石工等笨重的体力劳动。从1898年到1900年应招修建中东路的劳力中,仅山东人就达20万。”[14]51日本人稻叶岩吉指出:“中国苦力,如蚁之集,为其操作,而劳力供给之山东,更趁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谓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13]369经过铁路工人的艰辛努力,到1912年时,东北铁路总长已达6652公里,到1945年时,总长约达12923.45公里。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将东北地区的工厂、矿山及港口等相互连接,为东北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城市化步伐加剧

1.人口增幅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人口增长的开端。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清政府实施“弛禁”政策,移民人口开始逐渐增多。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更是下令黑龙江地区全部开禁,并在黑龙江和吉林分别设立招垦局,对关内移民实施减免车船路费、不增加土地租金等优惠政策。在政府的倡导下,关内移民纷纷涌入东北,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吉、辽三省人口已达1600多万。民国时期,移民数量更是急剧增长,每年至少在30万人以上。(光绪)二十九年东北地区人口约为200万至300万,民国十一年,增至2200万,民国二十年超过3000万。由此可见,从民国初年到1931年,短短二十年时间,东北地区的人口与清末时比增长了一倍多,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

2.城镇化渐具规模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垦和利用,农业、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连接工厂、矿山、港口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无不为这一地区城市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大量关内移民的聚集,渐渐形成为村落。村落不断发展壮大,慢慢演变为城镇,城镇进一步繁荣,又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此生活定居,最终形成了城市。

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东北地区开始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移民的分布区域也在铁路沿线扩展开来,并慢慢变成了城镇,在铁路网的交汇处,因移民较为集中,往往会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哈尔滨由于地处中东铁路东、南、西三条线路的起点,发展速度非常之快。“1905年时,哈尔滨常住人口只有4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可达10万;1912年时,哈尔滨常住和流动人口已达13-14万人。此后,随着哈尔滨的制油、制粉、造酒、纺织等工商业的振兴,对劳力的需求迅速增加,引来移民的又一次高峰,到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中型城市。”[14]54

常住人口数量增长是城镇化渐具规模的重要标志。1902年东北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不超过20万,且只有2个。到1930年20万以上的城市发展到3个,10-20万人的城市有2个,3-10万人的中等城市增加较多,达17个,1-3万人的小城镇,则从原来的20个增加到53个。[15]进入四十年代,东北城市总量增加更为迅速,从1937年到1941年,东北城市由299个增加到312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由8个发展为15个,几乎是成倍增长。[16]

3.东北边防巩固和加强

东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加剧,客观上也起到了巩固边疆、抵御外侵的作用。随着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鼓励移民垦殖,东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边防实力也得到了增强。苏俄报刊曾披露:“俄国所最惧者,为中国之移民。中国人于二三百俄里之边境附近安置多数农人,使其人民移住自兴安岭至伊尔赤西之地。”[17]1928年《东方杂志》亦提到“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反言之,倘日本人执迷不悟,遇事横行,东三省人民势必群起而逐之。”[18]52可见,正是由于移民的涌入,加大了东北边防的稳固,使外国侵略者对东北的窥视得以受阻。

(四)关内文化与东北文化相互结合形成移民文化,加速东北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1.两地文化相互融合

东北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地区,因此在移民文化中包含很多齐鲁文化的元素。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中原文化始终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同时也是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形态。因此,在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在东北地区逐步发展起来。关内移民对东北文化的影响在语言词汇的运用、饮食习惯的形成、性格特征的养成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晚清以来,由于关内人口的大量迁入,汉族人口在整个东北人口比例中占据了多数,因此汉语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汉族的语言也逐渐替代满语成为当地的主要语言。正如w·Young在1928年的《东方杂志》所记载:“到了今日,旅行满洲者,从辽河口岸直达黑龙江,至多只能看见从前游牧人民的一点行将消灭的残遗物迹而已,他们昔日跨峙塞北的雄威,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满人几与汉人完全同化,他们的言语,也逐渐消失,转用汉语了。”[18]52

此外,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东北地区原本是游牧渔猎民族,饮食上多以肉食和鱼类为主。在东北开禁以后,关内移民的饮食习惯与当地土著饮食风俗不断融合,东北土著居民也开始慢慢习惯进食粮食和蔬菜,营养更加均衡合理,对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和智力发展都更有裨益。反过来,当地的土著文化同样对关内移民产生影响,如关内移民也像当地人一样睡火炕,烧火墙,改吃当地的高粱米和玉米面,等等。正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东北卷》上所说:“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以相类,现有习俗,或源于满,或移植于汉。”[19]移民对东北文化的性格养成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关内移民初到东北,身处异乡,只有紧密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性格特征对当地居民影响深远,并逐渐形成了东北文化中重亲情、讲义气、待人以诚等性格特点。

2.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东北地区在清末以前,交通闭塞,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基本上过着较为原始的游牧和渔猎生活,近亲通婚等现象繁多,不利于人口的持续性发展。而关内移民的入迁,大量汉民与东北少数民族聚居一处,为异地和异族间的通婚提供了可能,从人口进化学的角度来说优化了人种,提高了当地人口的素质。而且两地人口间的相互流动,势必增进相互间的文化、技术交流,移民将较为先进的文化观念和生产技术融入当地,同时充分吸收当地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形成了更为先进的东北移民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和进步。

总之,清中期以后关内人民由于种种原因迁入东北地区,他们带来先进的理念、优秀的生产工艺、中原的儒家文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和人口增长,促进了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实业经济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巩固东北边疆防务,遏制了国外侵略者的入侵;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形成移民文化,推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史上续写了华彩的篇章。

[1]葛剑雄,曹数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1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0.

[2]王晓菊.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9.

[3]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63.

[4]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人文地理[M].京华印书局,1948:43.

[5]衣保中.论清末东北经济区的形成[J].长白学刊,2001(5):77.

[6]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1996(2):105.

[7]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2):61.

[8]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J].中国农史,2006(2):53.

[9]马尚斌.奉系经济[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5):9-10.

[10]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一1911):第1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656.

[11]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94.

[1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一1949):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654.

[13](日)稻叶岩吉,杨成能.东北开发史[M].沈阳:辛未编译社,1935.

[14]郑伟.晚清以来关内移民东北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314.

[16]何一民,易善连.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J].史学集刊, 2002(3):77.

[17]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167.

[18]W·Young.华报之华人满洲移民运动观[J].东方杂志,25卷24号.

[1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31.

责任编辑:吴艳春

F127

A

1671-1262(2016)04-0049-05

2016-10-31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东北移民文化变迁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DH50)。

王延荣,女,黑龙江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历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移民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签证移民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