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16-03-15邢香菊李改婷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文学

邢香菊 李改婷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邢香菊 李改婷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构筑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在教学中,应转变思想,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爱上文学经典;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深化拓展文学经典阅读;让文学经典阅读多多益善,使学生徜徉经典之海。

文学经典阅读;大学生;人文素质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大学生人文素质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1]。教育部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教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人文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大学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镇。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学经典阅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人文素质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

理论界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是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2];有的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有的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3];有的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4];有的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三个层面,即第一层次——知识、能力,第二层次——情感、意志、心理,第三层次——思想、道德、信念[5]。虽然说法各异,但亦有相同之处,都强调了人文素质是一种做人的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在人的素质中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的作用,推动、促使人成长、成功。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政治素质、智力素质、专业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具体表现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教育实践中却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有时会把教育等同为制造器具,“‘制器’将人置于非人的地位,忽视人的感情、个性和思想,只注重技术的掌握,使人成为灵魂缺失的工具,沦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失去人文引领,少有精神追求”[7]。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应试、实用导向,学校教育的片面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导致当今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种种问题,表现在:知识单一,头脑简单,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失去信仰,目光短浅,生活庸俗,浑浑噩噩,没有树立远大目标;感情苍白,语言粗鄙,自私自利,责任感差,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焦虑,心理问题突出,出现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二、文学经典及其阅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

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并随时代发展而焕发生命力的珍品,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代表。“文学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检验而经久不衰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奠基性的文学名著。”[8]文学经典具有深刻性与精神指引的作用,“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常常提出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灵与肉等人类精神生活中某种根本性的问题”[9]。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精神和美感的结晶,其核心价值在于 “能为后世作家创作树立典范,能为普通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奠定基础,能成为各个时代的人懂得生活、更富人性的教科书”[10]。在众多文学文本中,文学经典犹如文学深海里的宝库,令人开卷有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1.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所谓人文,包括文、史、哲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构成大学生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应当是通才。大学的宗旨,始终应是培养身心俱足、健康发展的全人。大学生要“爬出井外”,领略全部天空的伟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经典更加充分和自由地反映社会生活,可传达世界上的一切情景、事件、色彩、声音、气味、感觉、人的心理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人文知识。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们从中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12]文学经典就是“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

2.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构筑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汤显祖说:人生是有情人生,世界是有情世界。对于社会中的人,亲情爱情友情极为宝贵。如何深刻地认识这些情感?通过文学经典,可以找到答案。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情感经过审美的提升,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具美质。”[13]文学经典表现了浓厚的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博大的母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文学经典讴歌了真挚的爱情。《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传奇,令当时少女读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令读者动容叹惋。文学经典表现了纯洁的友谊。《金缕曲·赠梁汾》,是相见恨晚灼热如火的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依依惜别、情思不绝的友情。沉浸于文学经典,让人更懂爱,情感丰满充实,不再匮乏苍白。

3.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理与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伯格说,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14]。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阅读文学经典,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是有关心灵的东西。“文学是对于人的灵魂深处的美的发掘,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的自由表现。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心灵”[15],“文学与艺术,是人别无选择的心灵家园”[16]。文学经典使人心胸开阔、勇敢坚毅、乐观豁达、心灵纯洁、人格完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君子人格的养成,离不开文艺经典的熏陶与启迪。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自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卑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民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间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17]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的内心更柔软更有弹性,具有精神疗伤的特效功能,“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幸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18]。通过阅读经典,释放压抑,缓解压力,激发潜能,让大学生乐观面对未来漫漫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4.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文学经典不是道德教科书,却比道德教科书形象生动,春风化雨般地教育读者。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以让人深刻体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浩然气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让人感受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淡泊名利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让人对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阅读鲁迅,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而振奋;阅读巴金,为作家敢于忏悔敢说真话的良知而感动。回顾抗战中的文学经典,激起满腔的爱国热忱;重温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经典,赞叹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高风亮节。阅读文学经典,可以让大学生明确价值取向,释放正能量,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促进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改变以灌输、背诵为主的现状。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学生美好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以一学科为主、多学科为辅的学科体系。开设由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群,既注重专业教育,也注重人文教育,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学科教学,尤其要增加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中文类公共选修课程。不但重视“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课,还要将“文学经典”当做一门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贯穿于基础教学。更新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媒体的崛起对文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数字技术、图像文化飞速发展,学生的阅读已经从专注于文字理解向热衷于图像转变。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普遍优先选择接受影像化信息的特点改革文学教育。巧妙灵活地借助新媒体尤其是影视等传播媒介,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文学经典活色生香。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可借用音乐、绘画、演讲、朗诵及表演艺术等方法。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爱上文学经典

有人说经典就是“大家都说好却都不爱看”的东西。虽是戏谑之语,但确实存在此类现象,其中原因值得思索。经典“高大上”,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望而生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如何成为“悦读”?这要求教师做好导读。导读是一种阅读辅导的行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经典,引导学生发现文学经典展现的精彩世界,体味文学经典的妙处。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0]。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学者搞研究那样学习,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让学生全神贯注于阅读经典的过程。强调文本细读、深度阅读。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如果长期浅阅读,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将会变得浅薄。“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21]文学经典常读常新。教师应带领学生发掘文学经典的深度、广度,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或文字意象,体味作品隐含的深邃之境,发现别样的阐释空间。读书亦有法,教师要给学生介绍读书之法,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会意法、苏轼“每次作一意求之”的“八面受敌”法、朱熹的“熟读精思”法、陈善的“入书出书”法等。掌握可循之规,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将大大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深化拓展文学经典阅读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提倡阅读,成立文学社团,经常举办阅读沙龙,开展系列中外文学经典欣赏讲座,以阅读文学经典为主轴建设校园文化,让阅读经典蔚然成风,塑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适时开展文学作品创作和搬演活动,将文学经典或其中片段改编成舞台剧本。设计大量的人物语言和场景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力或创造力的培养训练。还可搬演作品。作品搬演是学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文学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直接进入作品角色,参与作品内容表现,因此能够更加深入地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同时,搬演过程的多个环节也使受教育者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培养锻炼。

(四)让文学经典阅读多多益善,使学生徜徉经典之海

人文素质的高低和阅读量的大小有关。增加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量,意味着要接触大量的书籍。让文学经典阅读多多益善,使学生在文学经典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学校应重视图书馆建设,丰富馆藏,提供文学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这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22]图书馆是大学生阅读最可信赖的、长久的物质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条件是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应把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一方面,要在量上丰富馆藏文学经典,提高生均册数;另一方面,要购买必要的电子文献资源,与纸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4):1.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31-38.

[3]崔新建.基于文学经典阅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模式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28-31.

[4]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1.

[5]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57-60.

[6]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0.

[7]丁剑刚,王生钰.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与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2003(5):117.

[8]陈小波,易思平.文学经典的人文教育之应用[J].教育评论,2006(6):64.

[9]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4):108.

[10]王臣申.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N].文艺报,2014-06-27(2).

[1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463.

[1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1.

[13]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50.

[14]金雅.文学教育及其情感功能 [DB/OL].中国作家网,2011-06-20[2014-07-16]http://www.chinawriter.com.cn

[15]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339.

[16]董学文.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4.

[17]﹝苏﹞高尔基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95.

[18]鲁枢元.艺术与eupsychina[M]//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1.

[19]叶凤岚.鲁巷实验小学的兴趣教育[M]//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26.

[2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327.

[21]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DB/OL].2010-08-10[2015-10-11]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8/10/c_12427469. htm

[2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67.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5-11-12

*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第七届科研课题“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编号:201506)阶段性研究成果。

邢香菊,河北传媒学院产学研合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李改婷,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