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逆转新闻与舆论主体变化研究

2016-03-15张扬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媒介

张扬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网络逆转新闻与舆论主体变化研究

张扬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逆转新闻是新闻事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呈现结果逆转的传播现象,实质上是新闻内容的真实化、网络舆论的趋同化和传播秩序的正常化过程。逆转新闻具有逆转方向单一性、价值生成动态性、舆论表达民粹性等特征。随着逆转新闻的动态发展,舆论主体也由网络群体向传统媒体转变,其依据包含传统媒体具有公信力、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刻板印象等。引导网络舆情逆转,要采用实时监测、建立机制,信息公开、主流覆盖,强化沟通、培养领袖,道德牵引、法律管制等手段。

逆转新闻;舆论;网络;引导

一、逆转新闻的界定和实质

逆转新闻或称反转新闻,它并非专有的学术概念,而是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新闻现象。逆转新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而是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简单概述。近年来,逆转新闻多发,且集中于网络媒体,通常会伴随着较强的舆论效应。从“中国老人日本碰瓷”到“男子开房就被抓”,可以看到逆转新闻的传播者不囿于自媒体,还涵盖媒介素养较高的专业媒体。逆转新闻往往发端于社会新闻,多以“有图有真相”标榜。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因其固有价值和属性,很容易引发舆论暴力。当新闻事实全部揭露,新闻结果出现逆转,舆论同样会相应地变化。逆转新闻的出现是媒介生态恶化、传播机制失灵以及公民媒介素养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其定义,学术界并无详细探讨,大抵是指新闻报道中的逆转现象。但学术惯有严谨之特点,各种外在事物必有本质的抽象,即便理解成新闻报道中的逆转现象,也须达成抽象哲学的共识。逆转新闻不同于虚假新闻,而是趋向事实真实、呈现出动态发展的传播过程;也有别于连续性报道,是一种结果逆转的新闻现象。因此,笔者认为,逆转新闻是新闻事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呈现结果逆转的传播现象。

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剖析逆转新闻的实质内涵尤为必要。逆转新闻是媒介生态恶化和传播秩序失范的表征,本质上是一种新闻失实,只有通过权威媒体的调查研究方能匡正。逆转新闻有其自身的衍化规律和特征。不可小觑的是,逆转新闻通常伴随着舆论的冲突与变化,会对正常的传播秩序造成干扰。但就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逆转新闻会趋向于舆论的统一、内容的真实与秩序的稳定。基于传播效果层面的意义来看,逆转新闻实质上是新闻内容的真实化、网络舆论的趋同化和传播秩序的正常化过程。

二、逆转新闻的生成及其特征

(一)逆转新闻生成的原因

逆转新闻的产生不是单一元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媒介生态恶化、传播机制混乱、新闻专业主义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不少研究者从传播机制、传播生态以及影响传播的诸要素等方面对逆转新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既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又包括媒介素养不足等因素。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寻找与逆转现象的衔接点,解析逆转新闻的生成原因。

1.传播心理选择的生理机制作用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的关卡,是信息通往心理系统的通道。人的心理系统有感应的选择性和容量的有限性,在面临“信息爆炸”所形成的传播信息洪流时,它只有选择才能够生存和发展[1]。现实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在心理系统的选择上认识皆有不足:传播者倾向于凭借主观判断采集信息,以适应碎片化时代快速阅读的需求;传播者往往在信息选择时未能全面获取新闻要素,以至于新闻失实频发。在逆转新闻中,由于传播者媒介素养不足、把关不严、专业精神缺失引发的新闻事件着实不少。从传播心理学来看,是传播者的心理系统对信息的选择性不足,忽略了传播的致效性;受传者在心理选择上有情感、道德、个性、文化背景和气质的差异,但对新闻单元的要素上却有选择的共同性。网络受众偏爱社会热点新闻,喜爱批评性新闻,这些特征与逆转新闻有高度的相似性。综观近年发生的逆转新闻,多是经媒体报道传播影响扩大的社会新闻,而且逆转新闻自身就包含着道德和情感的倾向与宣泄,更易引发受众的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逆转新闻的发生既有传播者心理选择的偶然性,又有受传者心理选择的必然性,但都反映了人对信息选择的先天性,是人的心理机制作用的结果。

2.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机制作用

认知结构是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组成[2]。基模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它能够帮助受传者判断、理解和评价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逆转新闻即是受传者的心理系统由于基模的固化结构引发了对外来信息的错位认识,这种错位认识的原因在于基模所概括的是那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忽视了具体事件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刻板印象“心理的表征。在逆转新闻中,“刻板印象“逐渐标签化,女性被定位为弱势群体、富人大多为富不仁等等。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正是由于女性弱势群体的公众形象得到了舆论的关注以及对施暴者的声讨,后经权威媒体揭露事实真相,致使舆论逆转。在这个过程中,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凭借基模对信息进行辨识并进行同化,但新闻的逆转使得基模的同化过程失衡,需要不断地改造原有基模,实现认知结构的稳定与平衡。新闻事件的逆转过程也是基模自身不断修正、不断补充、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基模的机理作用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对新闻信息的反应变化。但是在逆转新闻中,舆论的表达更多表现为情感的发泄,充满非理性因素,甚至诱发“人肉搜索”等暴力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

(二)逆转新闻的特征

1.逆转方向单一性

逆转新闻是新闻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发展方向的转变上具有一致性,都是由新闻失实过渡到新闻真实的阶段,其基本走势为“新闻失实”—“新闻真实”;若发展方向逆反,逆转现象则失去存在性意义。逆转方向之所以具有单一性,则在于真实性是新闻发展规律的最终结果和价值体现,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新闻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新闻真实不仅是新闻活动的基本要求,更是维系社会机制平衡的有效手段。逆转新闻由新闻失实向新闻真实转变,是社会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机制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表现。逆转新闻发生逆转,一方面是媒介信息的暴露不足引发的新闻失实,另一方面是网络受传者对隐性信息的渴求以及对新闻真实性的维护。基于概念和理论的思维,逆转方向的单一性是逆转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2.价值生成动态性

从生成动机来看,逆转新闻的传播行为背后是传播者道德批判和价值倾向的隐性表达,其目的在于获取社会舆论的承认与支持。但是逆转新闻中包含着多维价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比如社会对新闻失实的集体声讨是共性价值。个性价值则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谴责国民素质,或抨击仇富思想等。正如新闻失实走向新闻真实一般,逆转新闻中的价值生成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由于舆论的复杂性,价值观的表达是多样的。当新闻发生了逆转,大众传媒就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功能,既对逆转新闻事件进行评析,又批判社会舆论中的各种错误思想,从而引导舆论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因此,逆转新闻中价值的最终生成是大众传媒有力引导的结果,也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社会价值体系。

3.舆论表达民粹性

逆转新闻的发展伴随着舆论的胀缩和变化,但舆论的表达并不理性,尤其网络平台的自由化和匿名性为极端情绪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逆转新闻中,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并非基于理性的逻辑分析,而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身份特征。在“陈永洲事件”中,基于警方对陈永洲的强制措施,而没有公开任何理由,使得网络舆论对警方的批评一边倒,少数人趁机煽动非理性的网民公然抨击政府。这种舆论的民粹化表达,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民意,还破坏网络传播秩序,甚至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网络舆论表达具有情绪化、政治化、娱乐化的趋向,网络的自由化特征为舆论的非理性表达提供了多种渠道,甚至某条谣言便能引发舆论的熊熊烈火。逆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很少是理性的表达,往往借助于对新闻事件的道德谴责和价值评价以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也是逆转新闻的舆论生态足以引起政府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网络逆转新闻与舆论主体的变化及其依据

逆转新闻频发于网络媒体,既催生舆论、引发舆论的变化,又受舆论左右。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传播主体泛化、受众的“二级传播“层级被打破,技术的发展放大了舆论传播的效应。逆转新闻在发展初期,由于新闻特定的价值属性和煽动性,聚集网络群体的关注,在意见领袖的推动作用下,形成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舆论出现大幅度的膨胀。由于舆论是分散主体对舆论对象的一致表达,舆论存在范围的公共性和舆论主体的广泛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当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基于媒介事实的舆论主体便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当网络逆转新闻由新闻失实阶段转变为新闻真实阶段时,此时的舆情发生了变化,舆论也开始弱化。弱化的缘由在于公众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点,即“刻板成见”。由于舆论对象的变化,舆论主体因“刻板成见”的存在无法形成稳定、统一的看法,从而使得舆论出现收缩倾向。舆论的涨缩与公众利益相关,利益既是推动公众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动力,也是加速整个舆论强势的根本原因[3]。新闻事件发生逆转是导致网络舆情反转的直接因素,与此同时,舆论主体也发生了改变。早期的舆论主体是基于网络舆情的网络群体,伴随着新闻事件的逆转,网络舆情发生变化,舆论主体也逐渐分化,逐步形成以权威媒体为中心的新的舆论主体,权威媒体成为新的意见领袖,并主导着新的舆论场。在网络逆转新闻发生反转的过程中,由于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舆论表达更加复杂,流言充斥舆论场,流言冲击的结果便是公众对新闻真相的诉求,这也就要求具有高信服性的媒体通过及时公开的信息传达以满足公众需求。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报道新闻,其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着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在以权威媒体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的推动下,逐渐汇集的舆论个体会形成新的舆论主体,这一持续过程的终结也标志着舆论主体的转变最终完成。

逆转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舆论主体发生转变的理论依据有三。一是媒介具有公信力。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公众所信任、信服的内在力量。它的基本要素有四项: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4]。公信力是媒介的内在品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传播逆转新闻的媒体或者是专业主义不足的自媒体,或者是话题性较强的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传播源都缺乏媒介公信力。在逆转新闻中,媒介通过公开调查结果将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动摇了舆论的支撑点,从而使得媒介转变成新的意见领袖,公众会围绕着媒介形成新的舆论主体,从而奠定舆论新的基本方向。二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逆转新闻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的状态各异,前期稳定统一,后期变化分散。权威媒介尚未介入新闻事件调查之前,舆情与舆论是统一的,呈现稳定性特征;当新闻事件发生扭转,舆情反转,舆论出现分散,甚至伴随着各种谣言。在传统、道德伦理,尤其是规范这些稳固的领域里,人们如果不想陷于被孤立的境地,就必须公开表达或采纳公共意见中的观点和行为态度[5]。显然,权威部门所发布的信息以“优势意见”的表象为网络公众所认知,舆论主体的变化,更可能是网络公众为避免群体孤立所采取的趋同行为导致的结果。三是刻板印象的存在。群体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呈固定化倾向,并不轻易伴随事态发展而有所改变。在逆转新闻产生的初始阶段中,网络群体的固体化观念会伴随舆论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强,达到一定的规模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当新闻发生逆转之时,受众因受刻板印象心理的支配,其观念并不能迅速发生扭转。即使受众认可新的意见,却不倾向于快速表达出来。这些情况加速了新的舆论的形成以及舆论主体的转变。

四、网络舆情逆转的引导策略与管理路径

(一)实时监测,建立机制

网络舆情是社会民意的反映。准确、全面地掌握舆情,有利于执政者实施科学、正确的政策和手段,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切入点。网络舆情中具有非理性因素和负面情绪,对网络舆情实施监测,及时采取相关举措,能有效避免网络舆情危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要有始有终,全时段覆盖。在逆转新闻中,网络舆情更为复杂,前后发展阶段的表现截然不同,甚至极端言论充斥其中,造成伪舆论。监测网络舆情,要构建健全有序的工作机制。不仅要组建科学合理的舆情收集机制,还要构建网络舆情的分析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性和前瞻性判断,以便于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回应民意和舆论关切。监测逆转新闻中的网络舆情,还要把握舆情的核心,厘清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差异,让舆情发展在合理、可控的区间活动。

(二)信息公开,主流覆盖

尽管在舆情信息的首发性、信息源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等方面,传统媒体相较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弱势,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依然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权威信息的获取等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其议程设置能力和效果远远超越网络媒体[6]。在逆转新闻中,传统媒体的介入往往能改变舆情的走向,通过深入调查、传播事实真相,不仅帮助受众形成客观的意见,同时对于消除谣言、构建有序文明的网络环境有积极影响。信息公开还能及时、有效地破解网络推手对舆情事件的干扰,对舆情恶化趋势进行有效遏制。此外,要整合平台,更新观念,提高主流信息的有效覆盖面,增强传播效果。主流信息的传播和覆盖是化解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遵循传播规律的重要表现。

(三)强化沟通,培养领袖

合理有效的沟通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平息舆情的必要手段。网络舆情的沟通要讲究实效性,在舆情酝酿期即进行早期介入,并保持实时监测。在逆转新闻中,舆情发生变化,媒体要充当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调和剂,用事实化解谣言、用态度解决矛盾,不回避矛盾,善用各种网络手段。比如,许多媒体在更正逆转新闻中的失实信息时,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大众化媒体引导舆论。逆转新闻中舆情的产生与蔓延离不开意见领袖的推动作用,而消解舆情危机同样要借助于意见领袖的力量。媒体在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时,要增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正确地引导网民。培养意见领袖,是获得这一群体的认可和支持的关键。通过他们,建立与网络群体的沟通渠道,不仅有助于正确地引导舆情,同时符合“二级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四)道德牵引,法律管制

在引导逆转新闻中的舆情发展时,要利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既要呼吁网络参与者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活动,又要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源的基础上切断新闻失实的种子。主流媒体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时,还要批驳错误观点,扭正网民错误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弘扬主流道德观。道德的牵引是通过引导网络公民思想价值的转变,从而改变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的,舆论的道德引导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相比于道德,法律手段更有强制性和震慑力。我国需进一步完善与网络舆情相关的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法律,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安全有序,促进网络舆情与主流舆论形成良好的互动。

[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7.

[3]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09.

[4]江作苏.媒介公信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4.

[5]﹝德﹞伊丽莎白·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4.

[6]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55.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5-12-01

张扬,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