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碟中谍5》: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异曲

2016-03-15高森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碟中谍商业动作

高森

(山东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碟中谍5》: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异曲

高森

(山东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碟中谍5》的叙事架构基本上仍然由时间限制、交通博弈、动作奇观、场面亮点、特工情结、幽默点缀等6大元素构成,这6个支点支撑起影片的故事结构。但它并没有简单地局限在六大元素的原有高度和难度,而是进行了创意革新,既可同工也能异曲,创造了新的商业大片的镜像奇观。难度超越的模式翻新,这是当前国外商业大片的创新发展策略。

《碟中谍5》;商业大片;同工异曲

一、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模式

在当代商业电影全球化拓展的历史背景之中,电影的市场往往超越一国之镜[1]。看正在热映的《碟中谍5》,很容易看出影片沿袭国外动作大片的固有套路和模式,这也是国内引进的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创意:导演们默契地形成艺术上的集体自觉,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上不厌其烦地消费着共同的表现模式。然而,艺术的一味同工并不可能延续产业的生命周期,国外大片在国内影片市场的持续热度显然不是同工模式所能支撑,还需要在艺术元素上异曲翻新。于是,不难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国外大片的整个叙事架构基本定型,固定的元素构成了“同工”的艺术手法,影片之间尤其是先后顺序出现的影片真正比拼的焦点在于导演们殚精竭虑地在同工的固定元素上不断地创意翻新。

这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因为这对于明晰当前国外商业大片的竞争思路和叙事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国外商业大片基本包含以下几个艺术同工的元素,即时间限制、交通博弈、动作奇观、场面亮点、特工情结、幽默点缀。这些固定的艺术元素形成国外大片相仿的叙事表达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每一部影片不停地在这些同工元素上创意翻新,尤其是系列电影,后续的影片总是占据这6个共同的元素不断加以创新,构成了国外商业影片同工模式的艺术景观。

那么,导演如何实现同工元素的异曲翻新呢?这些翻新的艺术手法有没有共同规律可循?下面,笔者结合6个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元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国外商业大片异曲翻新的主要载体和艺术策略,以期在理论上跟进当前国外商业大片的发展,为国内系列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学理借鉴。

二、国外商业大片的异曲翻新

在美国,电影始终都被理解成一种娱乐[2]。综观《碟中谍5》,不难看出影片与以往“碟中谍”系列叙事骨骼的架构所遵循的元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碟中谍5》的导演在这些共同元素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异曲翻新。

(一)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是国外商业大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艺术元素,它是指导演利用短暂的时间营造情节紧张度,这也是国外商业大片惯用的艺术手法。“碟中谍”系列影片同样不例外。争分夺秒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几乎每一个情节推进的高潮点都恰到好处地设置时间限制,而且时间设置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在时间设置上,《碟中谍5》并不排斥这一同工元素,导演也不规避“时间限制”这一固有桥段。但是,导演有意识地进行了创新性翻新,具体的表现就是影片中的“时间限制”更为密集和紧促,导演更执着地加强和深化,而且不同的设置方式更加快了影片节奏的紧张度。

《碟中谍5》中的“时间限制”主要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方式。直接表现的场景是“潜水戏”和 “炸弹设定”,3分钟时间的逐步递减与最后炸弹设定的分毫一线扣人心弦,刷新了国外商业大片在“时间限定”上的设置节奏,让人耳目一新。而间接表现的场景——“飞机起飞”和“高速赛车”,虽然没有具体时间数字的呈现,但是,场景的新颖切入、惊险的刺激营造都翻新了以往场景呈现的高度和速度,很容易让观众深入影片的肌理,产生心理共鸣。

(二)交通博弈

这也是以“碟中谍”系列为代表的国外商业大片的固有套路。回顾“碟中谍”前面的4部电影,几乎每个打斗的场景都设置在交通设施的范域之内,以交通工具为表现载体,营造夸张而激烈的节奏进而感染观众,从而将影片的叙事节奏深植观众内心,使其形成心理与感官的呼应、一致。

《碟中谍5》在打斗场面上依然局限在交通设施的范域之内,但不同的是,导演进行了“交通博弈”的“覆盖叠加”,即《碟中谍5》进一步拓宽了以往系列影片的交通范围,影片中的打斗所占据的交通方式水、路、空全面占据,而且具体博弈特质不尽相同并有机连接。同时,导演对具体的交通方式的紧张呈现加以深化叠加。比如,在飞机这一交通设施的范域内,导演翻新了以往飞机高空惊险的桥段,以奇思妙想的思维调度了“高空徒手扒飞机”的故事桥段。对比以往的同类影片,显然《碟中谍5》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动作奇观

这是国外商业大片的拿手好戏,也是该类型影片导演精雕细琢的重点范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动作奇观设计的高度决定一部影片吸引观众的高度。国外商业大片争相在这一核心点上大显神通,尤其是高技术特技的运用,可谓精彩纷呈。

《碟中谍5》显然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导演逆向思维,反倒削弱了动作打斗的特技运用密度,在具体的动作奇观设计上煞费苦心,以人物的身手呈现为着力点,形成新的动作奇观。比如,影片的女主角贝卡-弗格森惊艳迷人,打斗动作流畅灵活。歌剧院之战与最后的“贴身拼刀”,看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影片除了打斗道具上的变化外,还增添了打斗动作的流畅性营造和快速剪切的震撼性加强,赋予了影片在动作奇观方面的创造和构思。

(四)场面亮点

这是国外商业大片的另一制胜法宝。在一部国外商业大片中,导演总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几个画龙点睛式的经典场面让观众记忆犹新。“碟中谍”系列影片每部都不例外,总有一到两个场景让观众赞叹称奇。

《碟中谍5》想在场景亮点上创新显然并不容易。然而,导演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以“图兰朵歌剧”为打斗背景,将场面调度与歌剧表演融为一体,歌剧的旋律与情节推进交相辉映,创新性地打造了文化味浓、艺术味重的打斗场面。这样的创新让观众倍感新颖,可谓神来之笔,效果自然与众不同。再比如,影片中的“高速公路赛车”桥段,以时下流行的高速赛车为切入角度,将流行时尚与惊险打斗有机交融,打破了以往打斗追逐的场面调度模式,大量高速摩托的运用和纵深角度的快速跟进,让《碟中谍5》的场面调度别具风格。

(五)特工情结

这是国外商业大片的同工情怀,也是国外商业大片偏爱的重点题材。国外商业大片尤其是动作大片的主角大多都有特工背景,并以此为表现载体展开情节叙事,特工的敏捷身手和传奇经历往往能够满足观众的英雄情结,能够提升影片的影响力。

《碟中谍5》在“特工情结”上的创新显然很走险,但是很出彩。导演除了巩固男主角汤姆·克鲁斯的优势地位之外,还独树一帜地打造女主角的重要地位,并与男主角分庭相抗,这在国外商业大片中并不多见。当然,女主角贝卡-弗格森不负众望,霸气的表演、帅气的身手、大气的举止让影片分外出彩。“重男轻女”是国外商业大片在人物塑造上的典型特征,对比以往“碟中谍“的男性主义,《碟中谍5》大胆为女特工的形象施以浓墨重彩,更倾向于男女平分秋色。这在国外大片重男轻女的审美倾向语境中,可谓不小的突破和翻新。

(六)幽默点缀

这是国外商业大片不可或缺的艺术调剂,也是研究国外商业大片不可忽略的同工元素之一。国外商业大片大多以打斗动作为表现载体,但是,都比较偏爱适当的幽默点缀以调节故事节奏。

《碟中谍5》在这个元素上的创新策略便是“硬拼”,导演进一步强化了影片人物的幽默表现。在影片中,幽默的戏份其实并不好演,表情要拿捏到位,幽默的表现也要让观众自我感悟而忍俊不禁。导演集中精力在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西蒙·佩吉担负重任,笑料百出,恰到好处的幽默张力让观众印象深刻,在观影现场观众恰到好处的笑声也说明了导演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影片中幽默点缀的穿插节奏也值得关注。影片的幽默元素设置得并不密集,而是在每个情节的高潮点之前适当点缀,而且点缀的时间较短,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一个动作。演员的表演点到为止,既有适当的演绎,又不过分夸张,做到耐人寻味。如此看来,《碟中谍5》中的幽默点缀更像是一句句严谨的诗词,结构规范,点缀在一篇文章中,往往能够画龙点睛、活色生香。这也是影片在幽默点缀上的全新探索。

综上所述,《碟中谍5》的叙事架构基本上仍然由时间限制、交通博弈、动作奇观、场面亮点、特工情结、幽默点缀等6大元素构成,这6个支点支撑起影片的故事结构。但是,它的成功在于并没有简单地局限在6大元素的原有高度和难度,而是进行了创意革新,既可同工也能异曲,创造了新的商业大片的镜像奇观。这一点值得肯定。

三、国外商业大片的创新发展策略:难度超越的模式翻新

通过梳理 《碟中谍5》在6大同工元素上的创新,可总结出当前国外商业大片尤其像“碟中谍”这样的系列大片创新发展的策略:难度超越的模式翻新。难度超越也将成为系列商业大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惯用的战略模式。这里的难度超越有两个维度:一是高科技展现的广度,二是任务艰难设置的深度。这两个维度共同构筑起影片的创意难度。对于这个难度的超越,也成为系列商业大片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决定标准。

以《碟中谍5》为例。影片所有的新颖创意依托的载体,便是眼花缭乱的高新科技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碟中谍5》中,高科技展现的广度和任务艰难设置的深度超越以往影片。以难度的超越形成了影片新的艺术高度,这也是难度超越在影片中的具体表现。

在影片中,照相机、摄像机、智能眼镜、书本式笔记本、望远镜、长笛式改装枪、快速探头捕捉锁定、3D人脸快速打印、智能控氧潜水服、万能钥匙、最高级别安保系统、破窗神器、无线U盘等一系列让人惊叹称奇的全新高科技的密集而全面地展现。一方面,这些高科技将影片回归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影视本体范域之内;另一方面,这些高科技也刷新了影片创意的新度与高度,最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碟中谍5》除了高新科技,还有4项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观众耳目一新,也让影片得到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第一项任务是 “高空徒手扒飞机”。这一场景总共拍摄2天,拍了8次,足有45分钟。第二项任务是“无氧潜水6分半”。高度原始、毫无修饰的创意,需要由胆大包天的演员用挑战生命的拼劲来完成惊险的瞬间。第三项任务是“摩洛哥窄巷车漂移”。这一场景的拍摄基本上接近极限。第四项任务是“高山追击摩托车“。在落差高达1000英尺的阿特拉斯山上来一段摩托车追击,没有任何特效,没有任何替身,最后拍摄出影片的效果,难度难以想象。这4项任务的设置深度刷新了以往同类影片的展现,也成就了影片难度超越的新高度。

所以,《碟中谍5》基本上超越了前4部 “碟中谍”电影的拍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难度超越的同时,同样也实现了难度设置,形成影片独树一帜的风格,难以模仿和复制,这比单纯的商标注册更具限制力。

总之,元素同工也罢,异曲翻新也罢,可以预期,在将来的国外商业大片的竞争市场上,同工元素并不是影片超越的重点,导演所倾力实现的影片超越主要体现在难度超越,这是考验电影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硬性标准,或者说这是“艺术想象与文化想象的矛盾”[3],也是未来商业大片尤其是系列式商业大片创新发展的走向,下一步也同时需要进一步将以此为特色的“商业大片对主流价值观的融合”,这也是当前商业电影尤其是国内商业大片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4]。

[1]徐刚.华语商业“大片”与“文化软实力”问题[J].天府新论,2011(3):106.

[2]李艳.马西平.国外电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42.

[3]凌燕.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商业大片的本土接受[J].文艺研究,2009(12):97.

[4]高军.张卫.李茗.挑战与机遇下的主流商业大片[J].当代电影,2010(1):16.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5-12-30

高森,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宣传部编辑,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碟中谍商业动作
商业前沿
“当保安的时候我也没想到能执导《碟中谍》”
碟中谍6:全面瓦解
《碟中谍6》口碑创纪录
动作描写要具体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碟中谍5:神秘国度》“老汤”熬出新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