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救性媒介理论视角下的传播媒介立体发展道路

2016-03-15王厚香刘亚男侯瑞明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莱文传播媒介影视

王厚香 刘亚男 侯瑞明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补救性媒介理论视角下的传播媒介立体发展道路

王厚香 刘亚男 侯瑞明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保罗·莱文森提出了以补救性媒介理论为代表的媒介进化论,认为新媒介与原有媒介之间是一种补救性关系,新媒介补救了传统媒介的不足之处。但是,传统媒介的优势并没有消失。在当下这个媒介丰富而又发达的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需要与新媒介在内容、渠道、技术等方面进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地融合发展,这也是媒介未来发展的方向。

补救性媒介理论;传统媒介;新媒介;立体传播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为了方便进行信息交流,人类相继发明了口语、文字、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这些丰富的传播媒介,每一种传播媒介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刺激体验。媒介竞争在新媒介的不断产生过程中愈演愈烈。那各种传播媒介之间会不会相互替代,各种传播媒介如何能够做到更好地共赢发展?下面以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传播媒介发展的实例,审视媒介发展可供借鉴的立体传播的发展道路。

一、补救性媒介理论下的传播媒介的相互补救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凭借“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其中,“补救性媒介理论”是他的媒介进化论的代表理论。他是这样阐述这个理论的:“从这个观点来看问题,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性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1]在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看来,每一种后起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性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以便媒介更加方便地满足人类的传播需求,即越来越“人性化”。

对于媒介的演变而言,文字是口语的补救性媒介,转瞬即逝的信息得以跨越时空长久保存。广播是文字的补救性媒介,补救了文字只能看不能听的缺陷。影视则是文字、广播的补救性媒介,补救了视听分离的缺陷。网络新媒介则是过去诸种媒介的补救性媒介,以其多媒体、双向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等优点迅速征服了受众的芳心。

具体来看,口语传播转瞬即逝,不能留存,不能远距离传播,于是人们发明了文字媒介,既可以远距离传播又可以留存后世。当然,文字媒介的缺陷也很明显,看的东西是静态的枯燥文字,不能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于是广播应运而生。但是文字与广播,均是看与听剥离的媒介。随之,综合了动态画面、人声与音乐音响的视听影视媒介脱颖而出,补救了文字媒介与广播媒介的不足。脑中百般想象也显模糊的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了唯美的影视画面中。视听刺激满足了人类的感官需求,受众陶醉在仿真的影视画面中不能自拔。然而,影视传播媒介视听刺激上的优越性,并不能掩盖自身单向传播、转瞬即逝的缺陷。而网络新媒介的产生,将文字、广播、影视传播媒介融合到一个平台之上,并且运用自己的先进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参与交流互动的通道,补救了前面诸种媒介的缺陷。

当然,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来理解,媒介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越来越完善,但是每一种后起的媒介往往只能补救前面某种媒介的缺憾,却无法完全替代前面某种媒介的优越性。文字难以替代口语的发声,影视难以替代文字带给人们的思维乐趣。文字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刺激的是受众的眼睛,但最终调动的是受众的大脑,人类在其中体验到的是视觉以及思维的乐趣,这也是它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网络新媒介虽然强大,但是仍然无法代替文字带给受众的思维乐趣与广播带给受众的听觉体验,无法超越影视的视听震撼力。

二、基于补救性媒介理论下的媒介整合立体传播

基于补救性媒介理论,各种媒介相互竞争时,单打独斗,妄图凭借自己的优势来压倒对方的发展方式,损人并不利己,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相反,换一种思维,各种媒介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合力打造一个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以网络新媒介为例。网络新媒介之所以受欢迎,正是补救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同时借取了传统媒介的优势。网络这个媒介平台之上,并没有产生比影视视听刺激更高一级的感官刺激,但是它巧妙地将传统媒介融合在了自己的平台之上。一个简单的网页,文字、声音、视频内容、超链接齐备,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传播,受众在一个网页上可以享受到多种的媒介体验。借取优势的同时,更注意补救传统媒介的不足之处。传统媒介传播为点对面的传播,受众参与传播、参与互动的渠道少,而网络新媒介,通过技术革新,为受众提供了评论、留言、参与讨论、自主发布、点对点@互动等自主传播、参与互动的渠道。时效性上,网络新媒介也有新的突破。每逢突发事件,手机往往成为最快传递信息的媒介。另外,传统媒介均存在携带不便利的缺陷,难以满足当下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而移动网络媒介,则进一步补救了此缺陷。

传统媒介在经历过初期的阵痛与迷茫后,融合发展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道路也渐渐明晰。首先是传统媒介纷纷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扬长避短。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报刊发掘文字善于传递抽象信息的优势,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声称能“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便是利用故事化的深度调查报道为自己打开了生路。广播,时效性、伴随性收听以及互动性的优势逐渐被发掘,交通广播也因此越办越红火。影视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力争将感官刺激发挥到最大程度,立体影视的流行即是这一努力的成果。

同时,传统媒介也展开了融合发展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来,小说、影视剧、网络新媒介成功的整合立体传播即是一个实例。从早期《步步惊心》到近期《甄嬛传》,再到当下热火的《何以笙箫默》等作品,均是借助小说、影视、网络的整合立体传播,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近热火的《何以笙箫默》这部作品,动笔于2003年,首次出版于2005年,其后三次再版,并且出了两次越南版,是一部广受欢迎的网络经典小说。作为一部网络小说,能够吸引众多的书迷粉丝,正是得益于文字媒介传递出来的信息,不断地引发书迷与粉丝们的想象、联想并参与其中。帅气暖男融化了无数粉丝的心,粉丝带着温暖的笑容或是闪烁的泪花,沉浸在文字制造的甜美而略带曲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故事情节经过大脑的加工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同时,文字媒介引发感觉也会让读者生出恨不能亲见的遗憾,为影视剧的视听补救留下了空间。

《何以笙箫默》电视剧的策划者很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巧妙地将小说的读者转化为影视剧的观众。聘请小说作者顾漫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以尽量让读者在电视剧中找到书里的感觉。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文字所不擅长的形象画面与感性声音,将读者头脑中模糊的人物、情节补全化为可看可听的现实。同时邀请钟汉良、唐嫣等颜值超高的演员担纲主演,专门制作符合剧情的音乐,将视听刺激效果发挥到最佳。电影也紧随其后,掀起了又一波的观影旋风。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除了内容上相互带动之外,传播渠道也进行了捆绑。《何以笙萧默》电视剧播出时,除了在传统的江苏卫视与东方卫视播出,网络同步直播,爱奇艺、乐视、腾讯等网站随后播出,多媒介捆绑合力传播。最终,《何以笙萧默》电视剧以卫视收视率突破1%、爱奇艺11亿的总播放量和全网总播放50亿、单日播放3.5亿的传奇数据完美收官[2]。影视剧火了,又掀起了另一轮的小说阅读热潮,小说又重新火了。小说与影视剧捆绑成功,合作共赢。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内容与渠道上融合的同时,技术上的融合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媒介纷纷借助网络新媒介技术来补齐自己的短板。传统媒介面对自身点对面单向传播、受众参与互动机会少的短板,借助网络技术,与手机网络媒介联合,利用二维码,吸引受众扫描参与。扫描二维码投票晒出自己的观点,扫描二维码直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同步参与节目。以《中国谜语大会》为例。手机扫描二维码后,直接进入网络版谜库,与现场选手同步电视听谜题,之后通过网络谜库答题,基本上获取了与选手同步答题的机会。另外,为调动观众积极性,节目为观众设置了大奖激励,正确答题到一定数量后可以获得手机话费大奖。除了二维码扫描之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发红包,TV摇摇乐也是吸引受众参与的当下利器,也赚取了受众的关注与参与。同时,传统媒介面对时效性上不敌新媒介的短板,借助网络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应用程序,第一时间将信息通过网络发出,随后传统媒体传播更为详尽具体事实,也成为传统媒介融合新媒介技术发展自身的成功探索。

三、结语

在当下这个传播媒介极其丰富的时代里,文字、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各种媒介共存,并且还有更新的传播媒介正在孕育中,传播媒介的种类与数量会越来越丰富。众多传播媒介如何能更好的发展,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给了我们启示。各种传播媒介相互整合,内容方面互补,渠道方面捆绑,技术方面融合,宣传方面配合,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方位立体传播合力,将会带给受众更舒适的媒介体验。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l:125.

[2]999感冒灵植入《何以笙箫默》的成功案例[DB/OL].http:// www.01faxing.com/view-11730-1.html,2015.2.16.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5-12-21

王厚香,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编导理论基础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刘亚男,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编导理论基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侯瑞明,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数媒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莱文传播媒介影视
欣赏与评判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好样的扬波!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