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应差异视域下的英汉翻译研究
2016-03-15盛玉同
盛玉同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照应差异视域下的英汉翻译研究
盛玉同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文章试从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等学者关于衔接及衔接手段的论述出发,结合国内学者对其作出的论述以明晰英汉差异。将英汉衔接照应手段差异进行对比深化认识,从中发现它们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启示。
衔接;照应;翻译
1 衔接,衔接与翻译
照应(reference)是衔接主要类型之一,在语篇中同样具有衔接功能。在韩礼德和哈桑所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关于衔接的含义二者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范畴,指存在于语篇内的意义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在篇章里衔接关系指篇章某成分意思表达取决于另一成分意义确定[1]。所谓衔接关系可以理解成在同一语篇中,对某语言成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或者其他多个语言成分,那么这些语言成分所形成的关系可以称为衔接关系[2]。
研究语篇和翻译时常会论及语篇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衔接及其类型手段如照应(reference)等是语篇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语篇是否经得起推敲的关键之一。且翻译过程中也会遇到语篇知识,不管是原文还是译文都存在语篇的衔接手段,一个译文语篇前后衔接、意义连贯,其可接受程度就大很多。
基于衔接概念及其衔接与翻译语篇之间的联系,下文试将汉语和英语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在英汉对比视角下,观察语篇衔接手段类型差异,理解翻译实践中译文和原文衔接手段实现形式,以期更好地认识原文衔接机制在翻译中对译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提高译文输出质量。
2 翻译中照应差异与翻译处理
据韩礼得和哈桑理论,语篇衔接手段类型主要由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构成。限于篇幅,这里仅探讨语法衔接中的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
2.1 英汉人称照应差别
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的是在语篇内使用各种人称代词来实现语篇所需的衔接功能,从而体现照应。例如用人称代词they、we、he等和他们相应的限定词their、our、his来体现语篇内的照应关系[3]。
英汉语言中人称代词基本可以对应,这一点为读者熟知故不赘述。我们主要看英汉人称照应在含义上的差异:如相比较而言,英语语篇内照应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语篇要高[4],主要原因是英语要保证其句子、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5]。此外,差异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人称代词在含义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汉语中的人称照应突出体现出说话者或篇章内人物之间关系如级别、长幼、亲疏等等,有的则具有表达敬语的功能。如汉语同样也有三种人称。但汉语第一人称有“您”和“你”的差别,表示尊敬的意思,英语就不明显,故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需考虑:英汉人称照应所对应的差别和汉语当中人称所蕴含的文化色彩。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①:Later,an officertelephoned for additional details.Hesaid the pair’s methods suggested they might be the same men who had committed a number of robberies in the area over the past fewmonths.
译文:后来,一个警察打电话来询问其他细节。他说这两个劫匪的作案手法表明他们可能就是过去几个月里这一地区多起抢劫案的肇事者。
(Face toface with guns,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例①是个为读者熟悉的人称照应,指代明显,翻译也好处理。而例②(见下文)中虽然指代关系清楚但是原文语篇内蕴含作者想要表达对父亲过去行为的理解和对先父深深的崇敬之意,故此处在翻译时须留意其人称照应背后的文化属性差异,所以这里“you”最好翻译为“您”。
例②:At such times I put my hand on his,and say“youset the pace.I will trytoadjust toyou”.
译文:每逢此时,我便扶着父亲的肩膀来维持平衡并对父亲说“您来,我跟着您”。
(Agood heart tolean on,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这里的you根据父子关系,在我们的文化特点中应该翻译做“您”。
2)隐形性。部分英语篇章中人称照应中“himself/ themselves他(们)自己”等反身代词并没有出现,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译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适当将这一隐性信息在译文中补充完整,译文意思表达则会更为饱满。而在汉语里则没有像英文中一一匹配的反身代词,但汉文里很多时候是具有表达英文反身含义需求的,且适当补充这一需求会使得句意信息更加完整,使得原文意思“High-Fidelity高保真”,如:
例③:I wonder if he noticed us doing so.I wonder how it feels when people lock their doors at the sight of you.
译文:不知他是否注意到我们这一举动。不知当别人一见你就锁上车门,你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Should I have a gun?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这里文中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尝试加上反身代词对比表达出作者的换位情绪。由于英文是形合语言,在描述一件客观发生的事情时往往表达上会注重客观性,少用人称代词以减少在描述事情时主观看法的参与,中文则不然,要在I wonder how加上有灵主语(人称)照应,才符合中文常用人称主语表达的习惯,即语义重点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情况和情感。
2.2 指示照应
根据韩礼得和哈桑理论,指示照应意在表示篇章中说话者和其他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关系。汉语中也有基本对应的指示照词,在汉语语篇里指示词也可表示说话人和参照物或参与人(也可能是读者)之间的位置和时间关系,以说话人为参照,指示词可表空间远近、时间早晚。
1)英语指称代词指的是空间概念,一般来说,“这”表示的距离近,“那”时常使用近指代词“这个”、“这里”表示远指;所以汉译英时,需要将汉语的近指代词转换为英语的远指代词,英译汉反之亦然。上面的例子正是因为叙述者与他父亲有着真挚的感情,虽然父亲已故多年但心理上仍非常亲近,故Those things翻译为“这些话”而非“那些话”。这样处理方便实现原文表达与译文输出后时空和心理空间的衔接。
例④:“Thisis my son,but it is also me,and I could have done this,too,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Those wordswere never said aloud.
译文:“这是我儿子,但也是我,如果我没有瘸,我也会和他一样。”虽然这些话他从未说出。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
2)有学者指出英语中“这”和“那”的使用情况分别是:“那”被用的频率远高于“这”,而汉语中它们的使用频率情况却刚好颠倒过来了,可见汉语使用“这”的频率要比英语高[6]。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语多数情况下一般较倾向用“这”,故在汉译处理时多考虑是否把“that”译为“这”更符合原文意思和我们的语言习惯。例⑤中如果直接按照原文指示关系译为“在那一点上”稍显别扭。如:
例⑤whatever it might once have happened,His love was all for her.She could not be deceivedin that.
译文: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他的爱只属于她。在这一点上,她不会被骗。
3)有些指示关系可不译。继韩礼得之后有人指出衔接的实现手段并不只有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此外还需考虑篇章,标点,甚至是文章作者的写作风格,都可以成为文章构成衔接的要素。所以翻译时也应考虑以上情况,在处理指示照应衔接手段时结合篇章的其他衔接方法全盘考虑,译文效果也许会更好。
例⑥……dimlylit ward……“Your son is here,”she said tothe old man.
(The Right Son at the Right Time)
“Your son is here”很容易译为“您儿子在这儿呢”或者“您儿子来了”。其实从该文章明显可以看出here所指代的地方,但是全篇看来作者要突出的是父亲在弥留之际正需要家人给予关怀的时候,“儿子”(实际并非他儿子)就出现了。体现的是一个从期待到实现的圆满过程,所以这里不能单按照指示关系定译文,应联系篇章找出更多的语义关系确定其含义,原文此处要表现出的是“发生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转变”。这样翻译更符合原文意思“您儿子来了”。
英语篇章逻辑关系严密,从外在形式就很明显可以发现。而在汉语语篇中,仅从表层形式不易发现其内在逻辑关系,故汉语可称为意合语言。因此汉语连贯常常靠各种隐性指称衔接手段实现。“相比之下,英语是语法型语言,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英语的指称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指称或其他衔接手段”[7]。
3 结语
英汉分属两个不同语系,二者实现衔接手段方面也势必各有特点,英语重形合,汉语强调意合。因此,研究认识英汉衔接手段及其差异对加深英汉语言的理解多有裨益。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还是翻译学习都会有所帮助。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应从当下的翻译实际出发去选择翻译方法,译文中衔接方式的选择是否应与原文形式上对应,取决于译文中语义语篇衔接。考究英汉差异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译文,故不应唯方法论,此举只是为我们翻译活动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同时翻译还需兼顾原文本和目的语各自所涉及的社会文化、风俗、表达思维习惯等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尽量低损耗地将原文意思真切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1]M.A.K.Halliday,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续标准——外界的误解和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997(1):23-27.
[3]滕梅.《苏东坡传》两个中译本对照应衔接的处理[J].Translation Forum,2015(1):59.
[4]田清华.汉英语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异同[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5):76.
[5]刘英杰.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32.
[6]北京语言学院教学研究所.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7]陈淑萍.英汉衔接手段的比较与翻译[J].Journal of Zheng zhou Institute of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2003(2):77.
Translating pract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ference differences
SHENGYu-tong
(JiujiangVocational University,Jiujiang,Jianxi,China 332000)
This paper starts the discussion with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cohesion:reference.By clarifying the devices of cohesion and its function in discourse,it sort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realizing cohes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It is found that those differences can be applied tohelpingor instructingtranslators in testingand enhancingtheir translating.
cohesion;reference;translating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4.028】
H315.9
A
2095-7661(2016)04-0090-02
2016-07-20
盛玉同(1981-),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