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与职业生涯辅导策略探究
2016-03-15吴磊
吴磊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与职业生涯辅导策略探究
吴磊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大学生处于初步尝试和确定职业的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一时期,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成熟度受个人特质与客观因素影响。因此,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要明确目标,从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辅导与就业指导四个方面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成熟度;职业生涯辅导
一、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成熟度这一概念,由萨帕(Donald E.Super)最先提出,指个体在做出职业决策或应对职业发展问题的准备程度。克赖茨(J.O.Crites)等学者从个体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键决策点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成熟度水平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行为。[1](P39)职业生涯辅导由职业指导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以1090年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的著作《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的出版为标志。[2](P3)近些年,学者们从心理学角度、指导技术角度和不同辅导对象角度对职业生涯辅导进行了大量研究。
根据萨帕(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初步尝试和确定职业的职业生涯探索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评估自己,了解各种职业,选定工作类型,初步尝试和确定职业,并在所选定的职业中开始工作。而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即,根据学生群体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人性化的辅导方式,系统化、全程化地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激发个体潜能的自我挖掘,理性评估客观环境,培养职业素养,最终促使学生初步确定职业方向,自主择业。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际间交流频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及教师间的国际流动及教育形式与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形式。截止到2015年初,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为1109个,覆盖了我国28个省、地区和直辖市。[3]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层次结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文章从人格特质,即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客观环境,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形式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人格特质因素。对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在1921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采取了科学方式把人分为直觉型(Intuitor)、思考型(Thinker)、情绪型(Feeler)、和感觉型(Sensor)等4种。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采用个案分析法,总结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并将其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Cattell,Raymond B.)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互相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被广泛地应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群体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与其他同类群体相比,具有很多相同特质,但个性特征也十分鲜明。具体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总体呈现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相矛盾,情感与理智发展不平衡的身心特点。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然而受以子女为中心的中国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自我意识萌发时期,表现出很多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成才、自我锻炼意识,但对集体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例如,不少学生愿意成为群体的领袖,但不是学生干部式的主流制度下的领袖。他们愿意与人合作,前提条件是自己在团体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喜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但要求在活动中有充足的自我表现空间等等。其次,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主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事务,不愿意沿用别人提供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愿望很强,但自控力不高。[4](P123-124)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来规划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没有做好立足现实,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渴望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与羡慕方式获得自我满足感,一旦自尊心和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心理因素的一个重要变量,对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影响很大。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能够显著地预测择业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外向性和开放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善于关注新鲜事物,获取外界信息,了解社会资源与自身发展关系。高责任心的学生善于对自己每个阶段的发展进行规划与实践。[1](P39-42)宜人性对职业成熟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预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复杂的个体身心发展特点,使得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成就动机等内部动力因素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身潜能的挖掘,探索职业兴趣、能力。培养学生开放乐观的、富有责任心的、积极适应社会变迁的良好人格特征。
客观环境因素。根据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分为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统计显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要以合作办学项目为主。[3]即,中国教育机构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在中国境内外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毕业颁发两国高校学历、学位证书。合作模式分为“2+2”、“3+1”等等。“双校园”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了解前沿科学发展动态,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学生对新环境和新挑战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与个性表现等特征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以上因素可以显著地正向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使他们倾向获取职业信息,增强他们完成职业决策活动的信心。然而,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计划是在兼容量两校特色的基础上制定的。学生需要完成国内、外两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对基础薄弱,学习、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消极、悲观的不利学习情绪严重影响了专业知识的获取,降低了个人对自己完成学业的自信心。另外,家庭环境、所学专业差异、大学综合排名效应、社会舆论中的认知偏差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职业决策活动。例如,女大学生基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与男生相比,具有强烈的主动职业规划意识,积极寻求、接受职业生涯辅导。文科类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缺乏针对性,职业前景不明确,导致对自身能力评价偏低,职业决策活动倦怠。
以上客观因素,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要求职业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除了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外,还要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悉合作办学运行模式,创新职业生涯辅导策略。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策略探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目标
大学教育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激发个体潜能,培养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鼓励学生对职业进行不断地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终身职业发展。这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终极目标。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不可能在大学期间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短期任务可以概括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有意识地了解职业环境,认清职业分类、职业特点、工作要求及发展趋势;理性分析国内外客观形势;协助学生寻求有效方法和途径,将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主动地参与到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解决好职业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学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素养提升辅导与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四个部分。
1.学业生涯规划辅导
现代职业要求求职者具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即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新与重组,以满足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与应变能力。作为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积累与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那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优势将无从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他们对新环境和新挑战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同时接受国内外两个学校的大量教育资源,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学业生涯规划辅导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利用合作办学教育的有利资源,深入的、扎实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围绕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涉猎。
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合理的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可以减少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徘徊与困惑。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环境分析、制定目标及路线、反馈评估等环节。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自我认知与可雇佣能力开发,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这一阶段的辅导工作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回答“我是谁,接受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后我将是谁”的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测验和职业咨询,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开发可雇佣能力。其次,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而言,探索、把握客观外部环境尤为困难。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注重提供丰富的外界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理性分析相关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了解职业环境,认清职业特点、工作要求及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和个人发展目标做出想象和设计,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技术性、行政管理型或自主创业型的发展路线。在关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下,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规划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强项要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发展机会要有清楚的认识,找出并完善关键的、亟待改进之处,保证职业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3.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辅导
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条基本规范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普遍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具有规范、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走向职业岗位之前的大学生来说,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职业责任意识、树立严格遵守职业纪律的观念是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在大学职业道德的培养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以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全面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提高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树立正确、务实的职业价值观,使其进入职场就能适应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4.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的就业观,教授必要的求职技巧,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使学生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是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呈现多样化。要引导学生广泛寻求求职途径,扩宽就业渠道,通过洽谈会、招聘会、网络招聘、亲友或者实习单位、各级就业指导机构,自主创业等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对求职材料制作与应试的辅导要详实且实用。帮助学生分析用人单位如何筛选材料,怎样制作有针对性的简历等内容。对应试技巧的辅导要加强常见笔试题目分析,面试的礼仪,回答问题的技巧等方面的训练。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与用人单位多年的交往中,基本建立了良好的、稳定的互信关系。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利用有利资源,广泛收集、筛选、整理、发布针对性强、可信度高、成功率高的信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于个别学生的疑问、困惑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与辅导,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职业定向与选择。
(三)建议
1.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辅导观,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现动态对接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必须紧跟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服务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立地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高校应通过多种合作形式,与地方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动态对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引进政府、用人单位,特别是外资或中外合作企业的人才服务资源,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内容,创新辅导形式;另一方面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应适时地“走出去”,掌握人才需求规律,了解人才市场,尤其关注国际相关行业人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做到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提高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
2.优化辅导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团队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招生与就业部门,他们往往忙于应付联系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等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针对性地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展开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应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好规划与设计,将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积极吸收到辅导团队中,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辅导队伍。
3.注重职业生涯辅导信息化建设
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广泛使用的测评工具大部分是采用国外现有的量表,与我国实际的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适用性有待提高。针对一些特殊学生群体的测评量表的开发与研制工作格外重要和迫切。另外,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社交沟通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学校应充分挖掘网络媒体的功能,开设网络课堂、网上职业测评、为大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网络化建设。
(注: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734)
参考文献:
[1]刘丽红,范红霞.大学生大五人格—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39-42.
[2]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3-4.
[3]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http://www.crs.jsi.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2015-03-01.
[4]汪宏伟.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