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15李海燕罗海燕宋晓璐
李海燕,罗海燕,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李海燕,罗海燕,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活动。艺术性与科学性,两种特性既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学翻译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文学翻译;艺术性;科学性;统一;矛盾
翻译工作复杂而艰巨,文学翻译作为是翻译的一个分支,表现更为丰富多彩,除了具有翻译的共性外,还具有其深厚的本身蕴意。长期以来,艺术性与科学性一直在文学翻译中博弈,有关文学翻译到底是艺术性多一点还是科学性多一点成为学者长期交锋的主题,至今没有定性的结论。有关文学翻译的特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家纷纷云立其说,各观点相互之间的媲论从未停息。文学翻译作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的融合体,从文学翻译内涵讨论,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意境和文化内涵,找出在相关文学翻译领域的权衡变量,并未文学翻译需要达到的完美性,做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黄金分割。根据各种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实证,发掘若干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途径。
一、文学翻译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文学翻译需要把原文学作品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并要“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神风貌。[1]文学翻译在“忠实、准确”上表现其科学性的特性;文学翻译在表达思想内容和体现风格特色时又需要适时表现出其艺术性。
(一)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文学翻译,首先是翻译,它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变化行为,既要变,又要不变,状变而实无变,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活动。[3]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具有宏、微嬗变的艺术性,文学翻译职能在这些宏观、微观不停的定位和变换,从这层含义上,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活动。文学具有艺术本身的各种属性,它以现实为基础、在现实基础上升华,升华的结果使得原有的现实性发生了转移和虚构,舍得文学产生一定的非现实性与非科学性成因。文学翻译中,要传递作品的艺术审美观点与传递原文的中心内容几乎是同等重要。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还体现在读者的需求,不同阶层的读者对同一原文的译文需求各异,译者应该根据读者的特征来翻译原文,在兼顾原文大意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使用适当的修辞、场景插入、旁白,以实现艺术性的充分利用,以艺术性带动读者的主动性。
(二)文学翻译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文学翻译要按照客观规律,用朴实的语言规范地把原文翻译成目的语,它强调其客观性、普遍性和规范性。在文学翻译中,首先要把原作中客观存在的内容翻译出来,译文尽量表达着原文的更多语境信息,尽量能够把读者带回原文的作者表达场景,给读者最多的原文信息量。对于原作中实实在在的内容,我们要客观公正的进行翻译,讲究科学性,不存在任何虚无飘渺的或夸张性的内容在里面,表现为精确、恰当、合理、合法的表达。其次,在文学翻译中,应力争保留原文所处于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语言环境、风俗习惯等相关语言属性,在译文向读者展现的同时,附带着展现相关的语言属性,要与原文保持一致,精密融合,忠实原文的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对于文学翻译的科学性,主要就是强调真实性与重视原则。所谓的科学性,就如黄振定教授所说的,“根本在于客观、确定、经验实证及稳定的规律性,具有鲜明地知识分析与逻辑思维的特征;就翻译而论,应表现为客观真实和语言分析的原则。”[4]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量屏蔽自身个人背景、个人文化、个人习惯、个人风格所引起的译文差异,翻译应是从原文的输入到输出译文的过程,不能由于译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应尽量减少译者的主观性,而应以翻译的各种通用的方法和原则对原文进行翻译。
(三)艺术性与科学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学翻译既具有文学性,也具有科学性,在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既表现出矛盾的对立,又表现出“形”、“神”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博弈的过程,是译者在两者之间权衡、斟酌、均衡、中庸的过程。
1.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翻译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既重实践,又重理论;它既需要感性经验,又需要理性概括和提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就翻译学而言,科学性是其第一位的属性,艺术性是第二位的属性。[2]就翻译而言,科学性是本质属性,艺术性是其表现机制。当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但是对它们的认识上还应做到泾渭分明,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翻译理论必须首先具有科学性,贯彻科学性,翻译学才能称得上是一门现代的独立学科,翻译学中的艺术理论固然也是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只是第二位的,是从属的,它只能解决翻译过程中表现机制的运作规律和动作效果问题,不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意义分析和把握等等根本问题。[2]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中艺术性是第一位,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艺术;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文学翻译英译事实为依据,翻译应该是对原文环境的真实比照和重现,所以文学翻译,科学性是第一位,艺术性是第二位。以上观点道出各位名家对翻译的不同看法,即艺术性与科学性不是同等重要,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在他们看来,科学性与艺术性不是相统一的,而是有主次之分并相互矛盾的。
2.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文学翻译在语言的应用,意境的传达,风格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其艺术性。原文的内容转换方面一定要科学,此外在信息的传递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方面也要侧重翻译的艺术性。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特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要把原文的意思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特征,原文风格。比如,在诗歌翻译中,意思的传达要求科学性,但是其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的传达很难做到百分之百。这就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严格,比作者有更深的汉语语言功底,还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甚至去体验作者的经历与挫折。此外,译者还要有灵感,有创造力。这就要求有些地方要注意科学性,有时要注意艺术性,两者结合,才能把原作尽可能深刻地完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不单是文学翻译,各种形式的翻译实则都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但文学翻译的译者在充分再现原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的。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有时描绘地有点夸张,主要为了使文章更加形象且吸引读者,这就体现了它的艺术特色,即艺术性。只有读者产生了读的兴趣之后,才能继续往下读。文学翻译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然而,我们也可以用典雅的行文和华丽的辞藻来翻译原文,也就是用艺术性的手段去翻译。由此可见,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内容,一定要采取艺术性的手段去传递。
实践证明,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一些客观的科学性的内容,翻译的时候要坚持科学性;对于那些艺术性很强的东西,应该注重原作的艺术审美效果,应该坚持艺术性。文学翻译就是翻译过程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和变与不变相交叉的活动。因此,译者应把握好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原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合理地把科学性融入到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合理结合的产物。把原文的中心、思想及文化风俗等传递过来,并坚持忠实性的原则。尤其在文化内容方面的翻译,一定要讲究科学,否则,就会改变的该原著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色,译者要把原作中译入语国家不存在的人物或事件,我们可以找相似的人物角色加以代替,并加以注释,这样读者才能明白其中缘由。这就增添了艺术加工,对原著进行了修正,从而达到了接受美学的目的。当然,需要艺术性的地方还很多,如,文化空缺,表现手法及修辞等都要采取艺术手段进行翻译。
(一)艺术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的艺术性强于翻译的科学性。译者是人,他的价值观、传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是主观的,这就决定了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客观机械的转化,也就否定了其纯科学性。[5]也就是说,“一千个译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个译者,在不同时代译出的译文也是不同的,因为其价值观、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等已随时代而发生了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家境及学习环境,就有不同的情感,最终对同一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也体现出了艺术的多样化。
例如:“我们的社会似乎热衷于某种程式化的敌意。不论看报纸,还是看电视,你都会发现人们总是用战争和冲突这样的专业术语来提问题”翻译成“It seems that our society favors a kind of ritualized aggression.Everywhere you look,in newspapers and on television,issues are presented using the terminology of war and conflict.”
(二)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对于其精髓的客观的部分,一定要注意其科学性。不能去漫无边际地自由创作,否则会有失原文的内容。一定要科学的客观的深入到原著作者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时代特征,以及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及心境等等这些幕后情况。同时,在翻译的时候,尽量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忠实原文,重视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把原作的精华传递给读者。
例如,在描述海洋类动物海狮的文学作品中,把“生活在海洋中,以鱼乌贼及贝壳等为食。海狮具有和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翻为“They live in ocean and eat fish,squid,crabs,and clams.Sea lion shares the common feature such as breath by lung,viviparity and constant body temperature with other mammal.”。
(三)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权宜
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完美结合,就会译成好的作品,以下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原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赵甄陶译文:Night Thought
Moon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I think of home
《静夜思》,讲的就是在一个皎洁的夜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可见,有时艺术性与科学性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通过艺术加工,就不能把原诗翻出来,通过了艺术加工,却又失去了诗文原有的韵味。
此诗的译文,把原作作者的心情,蕴意及深意深刻甚至韵律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显示了科学性。同时,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圆就代表了家人团聚,这在译文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即,通过“Night Thought”,“I think of home”能够明白。
通过上面的是个翻译,我们就能够总结出,文学翻译需要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在一起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文学翻译中艺术性与科学性均衡的途径
好的文学翻译成果,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产物。要从具体的实例着手,坚持忠实客观的原则,尽量保持原文风格不变,合理处理不可翻译现象,艺术处理文化空缺。达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合理均衡,从而保持原文与译文的平衡性。在文学翻译中,一般情况下艺术性与科学性两者不可或缺。但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要根据文学作品而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作品的特征而定。
(一)熟悉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实则是一种跨文化翻译。各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及生活观念等的区别,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文学,东西方之间可能存在空缺。中国古典文化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在西方国家,不存在这两个人物。只有对中西方文化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并阅读了两国大量文学作品的前提下,才会明白其中的涵义。原来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相当于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了寻求真爱而奋不顾身。这样,在翻译两个作品的任何一部是,都会迎刃而解,究其其原因,是对文化的谙熟。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一定要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方面着手,把文学翻译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达到文学翻译的最佳效果。
(二)走进作者意境
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走进作者的意境。对作者的的生活年代,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都要有一个非常细致的调查。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著作时的喜怒哀乐及著作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及自己当时的心境。
只有走进了作者的意境,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才能把原作的精髓、中心和意象等再现给读者。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了文学翻译的任务。
(三)接轨读者、换位思考
凡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接轨对方,替别人想一想,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合理更成功,文学翻译也不例外。不要只单方面的为译者自己考虑,不能只考虑如何高效地翻译。应该坚持接受美学的原则,为接受者去考虑,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中艺术性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而文学翻译中的科学性是为了把客观性的知识展现给读者。由此可见,读者是翻译的出发点,是翻译的目的。
译作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而不是拿去作摆设,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接轨读者,以读者为中心,译作保证要让读者读懂并看明白。总之,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把自己换位成读者,这样才能翻译成好的译作。
(四)总结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黄金分割
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就像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点,译者要一定要把握好比例和分寸,这样才不会导致偏离方向。确定了文学作品以后,要仔细分析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合理比例,然后再去认真地翻译作品,从而达到我们所要求的黄金分割点。这样,才能产出想要的且令读者满意的文学译著。
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黄金分割点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是不一样的,译者要在每一部作品中总结出其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黄金分割点,最终成功的完成文学翻译的任务。
总之,文学翻译具有双重性。它拥有自己的规律,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想译好一部作品,应非常熟悉原文内容以及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对两种语言都要有扎实的功底,并进行一些比较及研究,掌握了两者的特点和异同,然后翻译起来,才会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否则,必然困难丛生,难以解决。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相当于一部好的著作。文学翻译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活动,译得好坏关键看译者,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实践经验、再创造个性及其随机性等等。实践证明,缺乏艺术性的译作是没有感染力的,没有科学性的译作是不能再现原作的。只有将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是成功的翻译。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712,项目名称:中文旅游资料英译与地方文化推广互动研究,主持人:李海燕;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320,项目名称:“药都”亳州道家养生文化翻译研究,主持人:罗海燕;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531,项目名称: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持人:罗海燕;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ky03,项目名称:提高旅游景点信息口译质量的途径研究——以亳州旅游景点为例,主持人:李海燕)
[1]杨萍.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思辨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8):112-113.
[2]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3]郑海凌,许京.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距离”问题[J].中国翻译,2002,3 (23):47-49.
[4]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郭来福.文学翻译:艺术性强于科学性[J].柳州师专学报,20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