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现象
2016-03-15李邦静
李邦静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现象
李邦静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网络传播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网友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逐渐进入我们的眼帘。诸多的网络语言,有的已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特定语言,有的已走出虚拟世界,进入到日常生活的交际之中。这种新兴语言的形式快捷而生动,看似晦涩难懂,实则不然,因为网络语言是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原有语义扩张和泛化的结果。它渐渐地主宰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沟通。
网络语言;语义变异;变异规律;自发性;规范
一、网络语言语义变异之规律
语义变异是指语义在语用上的陌生化。发生语义变异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异于常规语言语义的语言变体,这种偏离常规语言形式的网络语言往往会出现语义变异现象,不过这种语义变异并不完全偏离原有语义,而是在保留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产生新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学习了解网络语言的变异规律十分重要,因为目前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网络进行交际,如果交际双方都不使用网络语言或者都会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那么他们使用的交际语在语用上就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解释,他们的交流也能随之正常进行。如果交际双方有一方不会使用网络语言,而另一方惯用网络语言,那么他们的交际语在语用上则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不但不利于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交流障碍。笔者主要结合2015年的网络热词对其语义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将其异规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旧词新用、谐音替代、扩大词义范围和其它几种经久不衰的惯用形式。
(一)旧词新用的娱乐性
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由使用该语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但并非一成不变,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目前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化更为显著和迅速,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在网络上运用之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语言实践的事实表明网络语言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具有变异性,具有开放性的临时义进入公众语言生活,使人们社会生活空间的丰富度和娱乐性得以提高。旧词新用的娱乐性可以看做是追求语言新意的表现,这可以使得交际用语妙趣横生、充满新奇。具体看以下两个例词:
(1)“吃土”
原义:吃泥土。
新用义:表示特别穷,没有钱吃饭,即穷到只能“吃土”的地步。
(2)“我也是醉了”
原义:我因过量饮酒而神志不清。
新用义:一种对无奈、无语情绪的表达方式,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无法理解或感到困惑的一种心境。
例(1)所示,“吃土”流行于 2015年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节,诸多网友因为花销超过预算,便自嘲月下“吃土”,以此形容他们对网购的疯狂程度。例(2)所示,“我也是醉了”之所以会出现语义变异现象,与“醉”的原义息息相关。据《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的注释,“醉”有以下四个义项:
a.因喝酒过多或药物等作用以致神志不清或失去知觉。
b.糊涂。
c.极端喜爱。
d.用酒浸泡的东西。
(二)谐音替代
在网络交际中,谐音替代特别普遍,这种现象往往源于打字时的马虎而出现的有趣组合,有的网民为了省事,将错就错,把错误固定下来,便成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网络用语。谐音替代是遵循音同或音近原则摹拟某个词语以表达非常规的意义,这类谐音替代式词语虽保留原有词语的字形,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却换掉谐音语素的实质含义,把约定俗成的音义组合解释为与字母语素谐音的另一个语素义,这种谐音替代破坏了原有词语的结构,发生了语义变异。如“油墨”(幽默)、“果酱”(过奖)、“驴友”(旅友)等等。这种标新立异的随意组合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在2015年的网络语言中便出现了这样两个热词:
(3)“狗带”
在本文摘要里提到“狗带”,它是英文“go die”的谐音,语义取自其英文义:去死。这个网络热词出自艺人黄子韬,他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的英文Rap“This is my life,I am fine,我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之后“狗带”一词便红遍全网。许多网友纷纷使用,例:
a.退休不是享清福,而是另一段更漫长的等待的开始。看了养老院的排队时间,我选择狗带。
(a)句所示,说话人原本认为退休之后会是他享清福的时光,而养老院的排队时间否定了他的预期。说话人选用“狗带”一词并非表达他真想去死,而是表达自己需要长久等候的烦闷心情,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调侃。
(4)“图洋图森破”
“图洋图森破”源自百度贴吧、微博的一个网络热门词,是英文“too young,too simple”的中文谐音,意思是:太年轻,很傻很天真。谐音后“图洋图森破”偏离“年轻”这项语义,偏向“傻、天真”这项语义,具有调侃、嘲笑的意味。网络上,许多网友纷纷采用,例:
a.老师:我们要有投资理财的意识,比如最近半年股市大涨,你如果投资股票得当,财富有可能就翻倍了。小明:呵呵。图洋图森破。我从季赛初开始就买多特联赛不赢球,现在财富已经翻了5倍以上了。
(a)句所示,学生小明针对老师的投资理念发出“图洋图森破”的感叹,嘲笑老师期望财富翻倍的投资目标。谐音替代式的网络词语,可以是中文谐音,也可以是英文谐音,还可以是中英混合谐音,所以说这类词的随意性非常大。
(三)扩大词义范围
在网络语言中,许多网络词汇的词义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例:
(5)吓死宝宝了。
(6)宝宝心里苦,宝宝要大声说。
2015年,周围的人都喜欢自称“宝宝”,网络上,更是“宝宝”遍地,很多网友张口便是:冻死宝宝了;吓到宝宝了;宝宝心里苦……于是“吓死宝宝了”成了一个万能句型。关于这一句网络语的产生,网上有多达八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涉及说话人名字中带有“宝”字;说话者年龄很小的;由相同的句型类推而来;说话人的口头禅。无论“吓死宝宝了”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网友普遍使用的“宝宝”一词的词义已不再是词典里的规范词义,已经弱化为自称代词——我。“宝宝”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词,其作用在于形容小孩的天真可爱。另外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宝宝”,它都反映了儿童言语的特点。说话人选用“宝宝”体现了言语童稚化,言语童稚化使语言表现出幼稚不成熟的特点,说话人以“准儿童”的身份出现,表明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惊吓或伤害,并且希望得到照顾或包容。例(5)和例(6)所示,便体现了说话人的这种心态,可见“宝宝”的词义范围已有所扩大。
(四)其他
网络语言的兴起可以说几乎和互联网同步,许多网络语言的形成规律生命力强,被沿用至今。如数字组合,“6”以往代表“了”的含义,在2015年的网络语言中,“6666”谐音“溜溜溜”,衍生出新的意义,表示很牛很赞。还有中英文混用,“I服了U”(我服了你)、“小case”(小事一桩)、“我I你”(我爱你)等等。字母缩略也是网络语言中的常见现象。有汉语词的拼音缩写如“JJWW”(唧唧歪歪)、“BXCM”(冰雪聪明)等等。也有英文词的字母缩写如 “BTW”(顺便说一句)、“CUL”(回头见)等等。
二、探析引起网络语言语义变异之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发展和普及,一种全新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这种高科技的网络交际里诞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可以称社会方言,它和地方方言一样,都是一种语言变体。“地方方言是因地理因素引起而产生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是因社会因素引起而产生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语言成分与常规的语言成分之间存在差异,形式上表现为遣词造句上的不同,而内容上则表现为语义变异。本文把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之因归纳为自发性,即无意识的兴起。
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之因,与网络语言的兴起之因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的来临,是兴起网络语言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了QQ、微博、微信等全新的高科技聊天载体,网络语言就是在这些网络聊天载体的影响下,得到空前发展的。而使用这些聊天载体的时候,交际双方不是面对面进行交流,而是通过键盘输入目标语进行交流,在打字时极有可能因为马虎而出现有趣的错误,如馨香(信箱),“水饺”(睡觉),杯具(杯具),经常出现类似有趣的错误,网友便会习以为常,从而有意识的把这种有趣的错误约定俗成。另外,QQ、微博和微信等也是传播网络语言的载体,比如在一个聊天群里出现有趣错误,受影响的人就更多,传播者也就随之产生。“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便是兴起于一个贴吧,这句网络语的语义不是常规语言下的语义,它已发生语义变异。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现象是在网络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自发而成的,通过网友有意识的传播而得以普及。
三、关于网络语言的规范
规范网络语言,是指规范网络语言在常规环境下的使用,而不是规范其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它的兴起使语言发展呈现出一片新景象,提高了人们交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例如2015年的网络热词“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你要是鲜花,以后牛都不敢拉屎了”等等,有的可谓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充分诠释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物极必反,过度强调交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低俗化,所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净化网络交际环境十分重要。
网络语言的规范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规范语言的工作者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和监督人们在常规环境下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避免低俗的网络语言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一方面是网络语言使用者,应该发挥网络语言中的积极因素,针对不同的场合、听话人和事情,有所取舍的使用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健康文明的发展。
[1]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陈原.社会语言学方法论四讲[M].语文出版社,1998.
[3]马利.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0).
[4]沈颖.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网络新词语义变异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编辑委员会编.实用古汉语大词典[K].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7]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5).
[8]金志茹.国内外网络语言规范对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