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技术与应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2016-03-15耿智琳
耿智琳
(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抽样技术与应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耿智琳
(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课程考核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抽样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法,并分析了其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促进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抽样技术与应用;考核方式;改革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日益复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成为现代科学重点研究的领域。同时科学工作者把加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之间的联系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一。这一总趋势意味着科学研究从定性的描述进入定量的分析。[1]抽样调查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它是政府部门、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和搜集信息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抽样调查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医学、[2]农业、[3]服务业[4]等。实践证明,抽样调查是收集信息的最主要方法和手段。[5]
作为统计各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抽样技术与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在课程安排上,针对不同抽样调查方式、不同参数的估计量的选取给出详尽的理论保证,并配合以案例分析。但对课程考核环节的讨论还很少。需要看到,课程考核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手段,其功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检测功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评价功能,评价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三是引导功能,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6]因此,本文针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及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寻找更完善的考核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考核形式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本门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依据学生日常上课表现进行评分,包括课堂到课情况、分组讨论情况、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等各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目前采取笔试、闭卷的形式,题型大致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和简答题,其中,基本概念约占40%,而综合应用约占60%,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由于本门课程涉及大量的定理、公式。其中,对于最基本的定理、公式,它们的证明过程可以体现抽样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的。而对于教材上的其它公式,是这些基本公式在不同抽样方式下的拓展和延伸。它们的形式复杂,证明过程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技巧。因此,这部分公式,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用来解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背诵和记忆。为此,这些公式是作为附录写在期末考试试卷的后面。这种带附录的闭卷考试,可以避免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避免“考前硬背死记,考后全部忘记”,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注重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
我国高校传统的闭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这种考试形式的的引导下,多数学生会选择在临考试前通过背诵公式、背诵定理结论而取得好成绩,甚至只为了通过考试,取得学分。目前本课程采用的这种带附录公式的闭卷考试形式,含有半开卷的性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闭卷考试中侧重记忆考察的弊端,但并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即不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考试形式的单一化,所以仍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重记忆轻创新;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平时学习的积累。
(二)考试题目不灵活
由于要把本课程全部的知识要点体现在一张卷面分数100分,且考试时间100分钟的试卷上,同时既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兼顾定理公式的实际应用,所以,目前采用多种考试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以尽可能覆盖考纲全部的要点。这种形式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层面,还是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层面,都就会造成重细节轻系统的局限性,不可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三)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期末考试安排,普遍采取在学期末集中考试的形式。考试结束后,老师开始阅卷评分,而学生则马上迎来暑假或寒假。考核成绩仅仅是以一个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告诉学生“你的分数很高,学得不错”或者“你的分数很低,学得很糟糕”。仅从这个数字,学生不会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出错了,为什么出错。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关心的只是这个数字是高是低,而根本不关心自己从本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等新的学期到来时,学生将进行另一门新课程的学习,而没有机会对上学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老师在阅卷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同样没有机会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出错的学生,而只能把这些问题作为一种经验反馈给下一届的学生。然而,“经验”往往没有“教训”的教育效果好,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这样,学生仅仅是完成了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片面认识得不到订正。因此,目前的考核形式缺乏双向互动的反馈机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考核改革的实施与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生力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过于偏重学术,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现今的社会更需要懂技术、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来适应当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来适应我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习本身是一种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考试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评价学生的能力上,比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课程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因此,在现形式下,高校课程考核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就《抽样技术与应用》这一课程而言,可以尝试以下两种考核形式的改革。
(一)闭卷、开卷结合+讲评
1.组织实施。期末考试试卷分为闭卷试卷和开卷试卷两份。闭卷试卷是针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考核,可以采用传统的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开卷试卷是针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题型采取解答题的形式,内容采取“多选一”的形式,即试卷中提供ABCD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选取其中一个进行解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即对问题的分析、选取抽样方式的依据、选取估计量的依据及最后所得结论,都要阐述清楚。
考试分为两个半场。前半场为闭卷考试,开考前,监考老师发放闭卷试卷。前半场考试结束时,监考老师收闭卷试卷和答题册,并发放开卷试卷,后半场的开卷考试开始。
阅卷老师在考后两天内完成批阅和总结,然后再利用集中的时间,逐一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意见反馈和讲解。
2.优点。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同时兼顾对基本理论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尤其可以从学生对开卷试卷的解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否具有系统性,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而不能仅仅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同时,还能够与学生交流互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考后总结,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难点。首先,这种考试形式不仅增加了监考老师的工作量,而且对出题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题目不能太难太大,要保证学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完成问题的解答;但也不能太简单太小,否则,就不能看出学生的学习积累及创新。所以,这就要求多位授课教师共同讨论,筛选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备选题目。其次,由于在阅卷结束后,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进行讲评。这就需要做好与学校、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做好教学时间、地点、人员等教学资源的协调工作。
(二)论文+答辩
1.组织实施。考核方式由两阶段组成,一是前期准备阶段,二是答辩阶段。在前期准备阶段,老师在课上布置考试任务,由学生自己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定题目。然后,把题目报给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动手去做。在答辩阶段,学生先陈述自己的成果,老师再提问,学生现场回答。老师结合学生两个阶段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评分。
2.优点。前期准备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答辩阶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给予指导,反馈意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难点。首先,这种考核形式不同于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它的选题不宜过大,不一定是现实问题,可以是虚拟模拟的场景问题。其次,由于前期准备阶段是在课下完成,这就要防止出现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最后,采取这种考核形式要注意避免考核简单化,而流于形式。综上,这种考核形式要求老师在各阶段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并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量化评分细则,考核评分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健全过程记录、建档存档制度。
四、结语
随着定量方法、推断统计方法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抽样技术变得越来越常见,越来越重要。《抽样技术与应用》课程对学生掌握抽样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改变考核方式单一化的现状,充分发挥考核的三大功能,既能检测学习效果,引导学习方向,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使其适应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任瑕嘉.对定性、定量分析的认识[J].大观周刊,013,(4):305-305.
[2]王建生,冯国双,于石成.不同复杂抽样调查的设计效率比较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0):1079-1082.
[3]彭代亮,周炼清,黄敬峰.基于抽样调查地块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06-114
[4]贺建风.基于多重抽样框的服务业抽样调查体系改革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3):25-33
[5]金勇进,杜子芳,姜妍.抽样技术(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邵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7]张慧.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能力培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