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返本真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2016-03-15刘蕊

关键词:本真人文语文

刘蕊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重返本真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刘蕊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来说,它在培养学生品格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的工具性被发扬光大,人文性被忽略,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更是严重缺失,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面对当前状况,语文教学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上面,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让语文回归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轨道上,还原语文的本真,才是当务之急。

本真语文;应试教育;人文素养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用这句话来评价当前的语文教学再合适不过。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变得功利化。课堂不再是学生畅所欲言场所,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说的话就是标准答案,就是真理;只讲授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其他的扩展训练、素质训练均要为考试让路;只看重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的品格。这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吗?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我们需要的栋梁之才吗?我们都知道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有悖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但我们的确将学生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让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者不想看到的局面。所以为了弥补语文教学的漏洞,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提出了让语文回归最初、本真的状态。

就像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教育专家王旭明在其《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的博文中写到的那样:“我们在2012年底开展了真语文教学活动,并鲜明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1]

简而言之,本真语文不是只交给学生一种专门知识或技术,而是借助语文教学使他们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育人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将本真的语文还给学生,用心将语文所传递的美好品质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用爱来构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应有的魅力。现将回归本真语文的方法与途径介绍如下。

一、文本回归本真,发掘人文价值

我们每日都接触的、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语文资源就是语文教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多是应对考试而非审美情趣可言,殊不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在于这一篇篇看似没有联系的文章之中。其实,教材的编者对于选入课文的文章经过一再推敲,结合学生年龄、认知发展等主客观因素最终定夺的,入选语文教材的名篇也必定有它的深远意义,所以语文教师要更多发掘文本所带给学生的“养分”,利用它们来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首先,巧借文本,培养理性批判意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各种诱惑,我们能管住学生的人,把他们限制在学校里,却管不住他们对外界好奇的心。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变幻无常,容易走极端,往往因为不理智的行为使自己走上歧途,追悔莫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不仅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还要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莫要浮云遮望眼。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着重突出了这一点。可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模块进行。第一个模块是课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让他们理解作者笔下的“拿来主义”的内涵,了解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明白作者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态度。在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之后,第二个模块就是扩展延伸。在这个阶段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作者的“拿来主义”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并没有急于评价谁对谁错,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到他们此时的想法,引导他们在大环境下不要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要理性地看待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在纷繁复杂背景下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其次,以文动人,渗透情感教育。“课文在解读之前只是一个静止待解的文本,它必须依靠感悟省思才能形成丰富意象,生成无限意蕴。语文情意教学过程关注情感体验,重视引领学生用内心的独特感受去诠释和丰富生命的内涵,在情感接纳、内化和顿悟中感受生命的涌动。”[2]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并非要花多少时间、金钱来进行,这样做只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实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主要是以朗读法和讨论法来讲授课文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用极为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出了父亲爱子的形象,所以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第一步就是通读全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使他们感动的句子,小组讨论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文章并不难,学生都能够读懂,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蕴含其中的父子情。所以在学生自由讨论之后,找出了其中几个细节大家一起来赏析,并通过这几个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递的情。如在第四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什么写这个环节?这个细节很容易忽视,通过这个细节的捕捉,能使学生认识到小事见真情的道理。很多学生把关注点都放在了父亲买橘子的细节上,这是本文的高潮,但其他小的细节同样不能忽视,它们也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一个朴实、平凡的父亲形象在学生脑海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就趁热打铁,顺势让学生回忆他们与父亲之间的一些小事,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感受父爱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也在课文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实现文章感情的升华,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情感教育。

最后,磨练意志,树立人生目标。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全家人的溺爱,这也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全家出动帮其解决。有些父母恨不得24小时陪在孩子的身边,觉得这样孩子才不会受到伤害,才能得到好的生长环境。在父母这样的宠爱下,孩子能养成独立的个性吗?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吗?父母能永远陪着孩子吗?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磨难,如果孩子没有独立的品质,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上生存。“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而且应利用语文课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各方面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辩、历史探究、心灵拷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受到宫刑、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写出了史家绝唱;《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经历人生重大挫折之后,用自己正确的态度与毅力打开了一扇窗,继续续写着人生的辉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为世界文学长河中添了浓重的一笔。这样的感人励志的故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利用这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顽强的精神,并且开展各种课内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毅力,利用语文来强大学生自身,给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二、语文教师要保持本真,提高自身的素养

语文应该是一门最丰富、最有内涵的学科,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应该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将他对事物的感知、生命的感悟以语文课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所以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注意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首先,语文老师要树立人文精神,将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人们总是说老师是摆渡人,将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他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人们想象不到的艰辛。语文学科涉及方方面面,所有以语文老师相比其他学科老师更为辛苦。如果语文老师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持,很可能就放弃,即使坚持在岗位上也可能不会将全部心思放在学生身上。而这强大动力的来源就是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并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不断努力奋斗,而不是仅仅把它看做谋生的手段。正因为老师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会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上,除了在课上传授知识文化,人文性的教育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做着榜样作用,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4]语文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语文的最大限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这是每个语文教育者所期望的,也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

其次,语文老师要有宽厚的文化素养。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他们的好奇心也由课堂转向了课外。为了能重新燃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老师不能止步不前,还在用那些一成不变的教案给学生上课,那样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也能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它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语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对语文学科有正确、科学的认识,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才能深入浅出,高瞻远瞩,将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染,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最后,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学生。”要想在课上“黏住”学生,语文老师的语言必须要有感染力。一堂课只有45分钟,所以语文老师的语言必须精炼。但精炼并不等于枯燥,而是要求“用语不多,处处平等,句句充满感情,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唤起学生的感情。”[5]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老师才能放开拳脚,教学才能顺利进展。就拿诗歌教学来说,在充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能很快将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画面里,感受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感情,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在教授余光中《乡愁》一文时,先介绍了作者的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配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笔者选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诗歌讲完之后,笔者让学生们在朗读诗歌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蕴含本真,形式多样却不哗众取宠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与本真语文的宗旨不谋而合。我们提倡的本真语文,是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愿意教学生乐意学,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那如何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这个年纪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所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拿导入来说,在讲授《安塞腰鼓》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表演视频,感受舞蹈的气势磅礴;讲授《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聆听琵琶演奏,体会琵琶这种乐器的独特之处;讲授《苏州园林》时可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苏州园林的图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导入的形式还有很多,我们在此不一一叙述。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求新求异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控,所有的导入都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切勿颠倒过来。第二,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们说生活的点点滴滴皆蕴含语文,语文的范围之广是我们所不能概述的。如果仅把学生圈在课堂这一亩三分地上,不仅会使他们知识面狭窄,限制他们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今后的人生发展。所以不要将课堂看作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多去生活中发现语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这样不仅从横向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将学语文应用到生活当中,发挥了语文的价值。第三,评价以鼓励为主。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向上,对他们的进步予以肯定,鼓励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人。

“狭隘的应试让语文教学伤痕累累,纯知识目标、过度训练、‘被语文'使课堂远离本真自然的样态,没有语文味。”[6]然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并没有停止的意思,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无非是升学率在作怪。而升学率又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声誉、招生情况,所以学校不得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老话在今天仍然适用。所以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不要以分数论学生学习的好坏,分数只代表一个学生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好坏,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只有这样语文才能被解放出来,才能回归属于它的本色。我们只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这是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的东西。

[1]葛德均.真境:语文教育追求的应然理想——以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85-88.

[2]蔡正栋.语文教学情意发展向度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3):56-58.

[3]王锦旭.随文潜入心授道悄无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因素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63.

[4]郭宗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J].语文教学通讯 ,2015,(11):51.

[5]朱焕.语文教学的味道[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1):79.

[6]李凤.“无痕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5,(10):30.

猜你喜欢

本真人文语文
人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新年的6个祝愿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