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厄特《占有》的辨证阐释

2016-03-15杨会勇

关键词:占有视域文本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拜厄特《占有》的辨证阐释

杨会勇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拜厄特的《占有》自面世以来,国内外研究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本文另辟蹊径运用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观对《占有》进行阐释,试图将小说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基础和价值内涵、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等整合起来加以剖析,期望从宏观的历史视界对历史文本作唯物主义的辩证批评,从而论证了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及历史的一种映射。

拜厄特;《占有》;辨证阐释

一、引言

拜厄特是英国的知名小说家和批评家,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其长篇小说《占有》发行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拜厄特研究热潮。《占有》是拜厄特在1990年出版的一部新作,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获得了1990年英国文学最高奖“英国读书奖”。很多研究都是有关人物角色、女性地位、文本模式等,鲜有从政治视域来分析的。本文拟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角度来对之加以分析,从而论证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及历史的一种映射,给作者以及读者一种启发与思考。

二、内容简介

《占有》的主人公之一文学博士罗兰·米契尔是布莱凯德教授的助教,专门研究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艾什的诗歌创作。有一天,罗兰在伦敦图书馆里打开了一本不曾有人翻阅过的艾什的书。在书中他发现了两封折叠很整齐的信——艾什写给当时的女诗人拉摩特的情书。于是他来到妇女研究中心,与研究拉摩特的专家毛德进行合作,品读两位诗人真挚感人的爱情诗篇,逐步揭示出一段神秘而哀怨的爱情故事。罗兰和毛德因被昔日诗人真情所动,彼此间也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全书四五十万字,有悬疑,有华丽的诗歌,更有纠缠的激烈的不为世间所接纳的爱情。《占有》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人对人类历史的文明本质的深思。书中通过对比神灵出没、英雄当世、虚无缥缈的神话世界和死气沉沉、物欲横流的后现代商业社会,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衰亡和没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不同的历史时期及现实在文本的有限时空里交错并置,相互映衬,立体地再现了人类从初始阶段经维多利亚时代到20世纪末的历史演变、发展全景。作者通过这样跌宕起伏、磅礴壮阔的描述,使作品有了时代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三、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小说《占有》的研究日渐增多,同时也把人们对拜厄特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截至2015年,国外关于拜厄特的批评专著(论)研究已达85篇(本)。国外专家学者主要有凯利.柯尼(Kelly,1996),弗兰肯.克里斯蒂安(Franken,2001),凯瑟琳.布加斯(Burgass,2002),简.坎贝尔(Campell,2004)和Irina-Ana Drobot(2014)等。

国内最早有关拜厄特和她小说《占有》的介绍是始于蒋显文教授1998年《外国文学》上发表的《评 A.S.拜厄特的〈占有〉》。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这部“魔力之作”。学者程倩可以说是拜厄特《占有》研究的集大成者。她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女性生命历程为叙事线索,重新阐释了女性人生的经典意象,探讨了女性人生的历史困境。其研究开拓了当代文学女性生命言说的历史空间,引发了很多学者,如邓美香、毛凌滢(2012);蔺志渊(2013);余阳(2013)刘阳(2015)等,开始从女性视角对《占有》进行研究。学者王丽亚(2009)认为《占有》在叙述形式方面有“后现代”的特点。她从故事情节分析入手,阐释现代学者应如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摆脱理论束缚、感受文本符号之外“事实”。贾宇萍(2009)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后现代重构策略及其独特的历史观。陆叶(2014)认为追寻是作家们一再重复的主题。《占有》借助罗兰的追寻和迷惘,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人在实现自我的追寻中不断失衡与平衡的挣扎。徐蕾(2015)认为《占有》通过呈现和对比两种阅读/认知模式——理性化的权威认知和感性化的个体认知,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范式的反思和批判。

四、对《占有》作辩证历史观的阐释

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从辩证的历史观的全新视角来研究《占有》。本文拟将叙述模式与人类社会的构型和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将文体视作人类物质社会进程的一部分,极力挖掘不同文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价值。这将会打破纯粹形式分析和琐碎哲学的窠臼,让文本回归它的社会历史维度,从而在已经破碎了的、消解了中心的和分隔化了的社会现实中,对文本作整体化的辩证阐释。藉此超越象征主义、叙事理论、新批评、心理分析、神话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对话、后现代性等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狭隘视域,显示出对各种文学理论整合的努力。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占有》做全新的辩证历史阐释。

(一)政治视域

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作者试图寻求一种社会变革,创建一个理想王国来解决这些矛盾。当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是作者尤为关心的。当她看到女性知识分子在事业与婚姻等方面备受煎熬,经受着各种外界压力与内心挣扎时,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作者先通过仿写的远古神话和大量的书信和诗歌,来展示女性与这个社会的矛盾。无论是神灵出没的远古时代还是礼教森严的维多利亚时代还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女性的地位都极其低下,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知识女性。在这个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们处处受到限制与打压,曲解与排挤,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女性的受苦受难的、痛苦挣扎的生存现状与环境与父权社会的生存悖论,女性封闭独处与渴望自由的矛盾,女性的创造力与社会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女性自我实现与社会禁锢的矛盾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然后作者再运用象征性手法来融化这些矛盾。拜厄特恢复了久已窒息的女性话语权,并与男人们一起平等地奏响了一曲交响乐。因此,一幅男女平等、民主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种矛盾的象征性解决只是想象的、象征性的,不能真正触及矛盾的本质,但是却蕴含了巨大的批判与革命潜力,是对既定的生产关系的批判与否定,同时在拜厄特创造的解决了矛盾的艺术性和谐中也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希望。

在《占有》中作者使用神话、史诗、传奇等形式叙述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仙女美鲁希那是法国神话中的一位女神,为摆脱巫咒,需下嫁凡人为妻,婚后她运用超自然的神力造福人类,展示了她博大的母爱,但美鲁希那沐浴时不幸被其夫雷蒙窥见,结果巫咒应验,她永远地化作了龙蛇。从超自然的想象性叙事中,不难窥见母系氏族的生产方式向父系氏族生产方式的演变给集体叙事话语带来的影响。换个角度也可以说神话、史诗、传奇以想象的形式记录下这一社会构型的转变,那神秘的巫咒正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擅变。同时,作者的神话、史诗和传奇叙事也包涵着美丽的乌托邦理想,那就是让女性历史真相和生命本真从残酷的历史分析中凸现出来,让曾经暗哑的女性声部发出自己的呼声。

(二)阶级角度

我们不再把《占有》看成是个别普通文本或作品,而把它看成是在形式上被重构的一种阶级话语录。人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对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的掌握实际上决定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相应地,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又强化了对这些资本的掌握。社会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自治的个体,必然隶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唯物主义辩证历史阐释观号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阐释文本(《占有》)。每一个社会阶级成员或处于被压制的、被封闭的状态希望发出自己的呼声,或为一种固有的社会支配欲或尚未取得的权利欲所激励,会依照自己的旨趣和利益诉求重写历史和经验的潜文本。拜厄特在叙述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型的过程中,塑造了美鲁希那/雷蒙两个迥异的女性/男性人物,从女性的视角试图解构西方男性中心论,具有深刻的对性别意识的理性反思,从故事和话语两个方面,动摇着西方男性传统叙事的价值体系。男性对女性的占有只是外在的、有限的,所谓的“完全占有”实际上只是虚幻的男权话语。在作者笔下,女性永远不可能完全被占有,她们的精神状态仍然是鲜活的。拜厄特以笔下一系列女性形象挑战男性话语霸权,展示了女性从精神及社会地位上的弱势生存状态逐渐走向精神上自我实现与社会上自我独立的历程。因此,《占有》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针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占有”女性话语。在这里,文学领域变成了权力争斗和分配的空间,拜厄特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的化身,喊出了内心的异样的声音,表面上动摇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深层次其实是动摇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动摇了西方以男性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批判了西方男性中心主义。《占有》是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西方男性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理性反思。

(三)文本模式

当我们进人人类历史的终极视域,文本的阐释被置于一种新的看上去相对化了的视角之中,个别文本与其意识形态都将经历最后一次改造。《占有》中的神话、史诗、传奇的叙述模式是远古生产方式的表征,具有集体口传文学的痕迹,而对艾什和雷蒙的爱情进行叙述所使用的文类模式则包括大量的个人信件和个性化诗作,这是一种中产阶级现象,它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日益发展的中产阶级个性化的生产方式。在描写当代生活时,拜厄特使用讽刺喜剧的叙述模式,利用平铺直叙的现代散文体描绘出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文景观,传统的线形叙述演绎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喜剧性冲突,强烈讽刺了文学批评中的“传记工业”。其叙述的刻意平淡化、标准化和去风格化的特征正好与日益标准化的文学研究模式以及极度商品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映照,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隐晦巧妙的讽刺。

五、结语

本文对《占有》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国内外为之进行的研究作了详细的阐述。在辩证的历史观导引下,对小说《占有》的阐释经历了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展现了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固有的历史的辩证特性。本文分别从个人政治视域、阶级视域及人类历史的终极视域三个同心框架运用辩证的历史观来阐释拜厄特小说《占有》,将小说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基础和价值内涵、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等整合起来加以剖析,以期从宏观的历史视域对文学文本做出辩证的批评,从而论证了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及历史的一种映射。

[1]Campell,Jane.2004.A.S.Byatt and the Heliotropic Imagination.Waterloo:Wilfrid Laurie U.P.

[2]Burgass,Catherine.A.S.Byatt’s Possession:A Reader’s Guide.New York,London:Continuum,2002.

[3]Alban,GillianMelusina the Serpent Goddess in A.S.Byatt’s Possession and in Myrhology.Boston:Lexington Books,2003.

[4]蒋显文.评A.S.拜厄特的《占有》[J].外国文学,1998,(5):38-42.

[5]程倩.女性人生的历史困境——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113-116:68-73.

[6]贾宇萍,苗勇刚.走入历史深处——从“作者式叙事干预”评拜厄特《占有》中维多利亚历史的后现代重构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56-61.

[7]徐蕾.理性、身体与认知——拜厄特《占有》中的两种阅读/认知模式[J].外国文学,2015,(3).

[8]陆叶.拜厄特《占有》中的追寻与迷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1).

[9]王丽亚.后现代小说中的质疑之声———论拜厄特的《占有》及其小说艺术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9,(3):105-112.

[10]魏兰.拜厄特:从“理念小说”《占有》到《儿童书》[J].外国文学动态,2010,(2):40-41.

猜你喜欢

占有视域文本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获取财物的定性分析
论占有及其分类与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
浅探拜厄特作品《占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