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研究综述

2016-03-15王学明左亚文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学者理论

王学明,左亚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研究综述

王学明,左亚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如何全面、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运用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属性和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历史命运以及当代价值展开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全面评价,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理论进展。欲进一步深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着重从文本内容、过程分析和当代境遇等三个方面强化努力并取得成绩。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2.01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研究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指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以深刻总结中国近代文化问题的历史经验,从而逐步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其建设和发展等等一系列相关论断和观点的统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坚持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指导地位,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造就革命文化队伍与建立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其中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全面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与理论观点,对于深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属性与基本特征

(一)理论属性:时代理论的有机组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属性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属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理论”[3],从而也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4]和“毛泽东思想”[5]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学者还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6]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7];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关于文化革命的纲领和完整的理论形态”、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并已取得历史性成功的文化革命思想体系”[8]。

(二)基本特征:先进性、辩证性、创新性、政治革命性

就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而言,学术界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概括与阐述。

1.“先进性”。论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赋予文化以科学的定义,并深刻阐释其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为发展和创新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二是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目标,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准确的界定[9]。还有论者强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既体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需要,因而具有先进性[10]。

2.“辩证性”(或“统一性”)。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辩证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学说的精华;二是提倡具体、鲜明、热烈的文化,反对附庸因袭;三是主张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四是主张文化的提高与普及相得益彰[11]。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现了“四个统一”:民族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创造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革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12]。

3.“创新性”(或“创造性”)。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理性反思和总结“五四”以来文化革命中存在的问题而有的放矢提出的基本文化战略,具有创新性[13]。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由于对文化本质的唯物史观诠释,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相结合,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的民族性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因而具有创新性[14]。有的学者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产生并服务于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进程,是一种根本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结构理论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模式的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因此具有创造性[15]。

4.“政治革命性”(或“阶级斗争性”)。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强调文化服务于阶级斗争这一主导性原则和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性[5]。还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一种“政治文化理论”,亦即它是服务于共产党领导各个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实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目的[16]。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

(一)历史地位:巨大的历史贡献与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

学术界人士首先从四个角度充分评价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

1.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建设的角度看。研究者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力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攻击,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回答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17]。有的学者强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思想保证[18]。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崭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发挥了文化认同作用、承担了意识形态功能[19]。对此,有的学者进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自觉促成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最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条件[20]。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提出了“文化”的定义,科学地揭示了文化的根本性质;二是毛泽东的“文化的大众性”观点,是对列宁的文化和文艺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论述的丰富和具体化;三是毛泽东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理论;四是毛泽东前所未有地、出色地将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扩大到文化领域,这是毛泽东文化思想非常显著的特色之一[21]。有的学者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完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环节”,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找到了基本方向和奠定了理论基础[3]。有的论者还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奠基创业篇”[22]。

3.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角度看。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唯物辩证地解决文化的古今、中西关系的思想方法,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以及唤醒了积压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和创造精神,亦即分别从指导思想、方法论、文化主体、民族精神等四个方面科学地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从而标志了“中国近代文化第一次转型的实现”[23]。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大特征的论述,“抓住了20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民族心理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独立民族意识、摆脱愚昧和建立个人的合理性思维、实现社会平等、增进普通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意识问题”。而且,它们在革命根据地和全国的贯彻施行,“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24]。

4.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展示了中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轨迹和走向[25](P27-16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6]。有的论者强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选择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确立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先进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赋予先进文化丰富的具体内涵——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些“既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又贯注了强烈而理性的民族精神,不愧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之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27]。有的论者还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关于文化和经济、政治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原则构成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提供了有益借鉴[28]。

在充分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巨大历史贡献的同时,一些学者不乏敏锐而深刻地指出:由于受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历史局限。

其一,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解释有历史局限性。学者认为,毛泽东基于民族独立和消灭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立场解释民族性的内涵,“把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文化统统视为帝国主义文化而完全拒绝了,违背了其本人论证过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以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解释科学性,结果“将把在人类认识史上同样起到推动文明进步而在当代亦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的唯心主义或带有唯心主义倾向的人文科学和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当作打倒对象”;毛泽东从革命的需要解释文化的大众性,“忽视知识分子在发展生产力和创造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反知识分子和反文化色彩”[24]。

其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具有不重视民主的内在缺陷。一些学者强调,毛泽东没有单独把“民主的”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大特征加以并列讨论,而且后来还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一句后面紧接着增加“因而即是民主的”表述,这实际上混淆了“民主的”与“大众的”二者内涵的根本区别:“大众的”泛指一种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群体;“民主的”则是真正的文化性概念,指的是真正民主的思想、制度,民主的生活和作风,为“大众的”内涵所不能涵盖。而且,在文化发展中,一旦没有“民主的”为“大众的”提供保障和条件,“大众的”文化极容易沦落为封建性的专制的文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悲剧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以张闻天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四大特征的提法和阐述,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更符合1942年延安整风前“中共高层和延安文化界领导层在建构这一宏伟的思想体系时的认识实际,更能体现他们之间的理论共识。”因此,与张闻天相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违背了民主、违背了“五四”精神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些观点随即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强烈反驳,后者进而论证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重视民主。近年来,郭德宏的《评关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否重视民主的不同意见》[29](P136-147)和刘仓、彭伟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和张闻天在文化民主问题上有分歧吗?》[30]两篇论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双方的争论,但前者明显赞同“不重视说”,而后者明确维护“重视说”。至今两种争论未达成根本的共识。

其三,关于忽视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历史局限。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理解和处理政治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极端地强调为阶级斗争和民族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具有极强的革命功利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中国文化建设遭受的挫折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31](P166-168)。还有的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结果“像在经济改造中过于追求一个‘公’字一样,文化改造过于追求一个‘纯’字,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丢失了不少必要的文化资源,并严重影响到对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作出充分的估计”[20]。也有学者还指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重人文科学而轻自然科学,对经济科学也重视不够”,因而“文化内涵不够丰富”[5]。

(二)历史命运:在历史脉络里传承与发展

学者们还探讨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命运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最后演变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32]。换言之,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前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33](P15、19)。其中,有学者认为,1946年6月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到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即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新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键联结)的提出和发展时期,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向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过渡时期[34]。还有学者强调,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推动和“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彻底地运用于思想文化领域”,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理论,深化和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35]。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探讨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亦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和意义问题。有的学者指出:“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理论的支点。”[8]有的学者强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直接孕育出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思想”[36]。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依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为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21]。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评价的深化空间

(一)当代价值:文化思想内容及特征的当代诠释及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学术界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实践,比较全面、具体和深入地探讨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者们探讨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之后,必须实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与政治经济的转变相适应,文化战略必须实现向建设文化、和谐文化、民主法制开放型文化的转变[37]。有的学者强调,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者有机结合、互动发展,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并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38]。有的学者认为,实现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逻辑起点和逻辑重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转型和社会整体转型的良性互动,亦即是说,既需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又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整合和积极构建[39]。

根据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学界普遍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40]。有学者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但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切忌作教条式地理解[41]。学者还指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与思想文化多样性并存”[42]。特别地,有学者根据毛泽东关于坚持共产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行动纲领辩证关系的思想,指出,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先进性”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体现的“广泛性”要有机结合起来[43]。

研究者们阐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三大特征内涵的现实意蕴,认为当今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做到:一是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意识,具体包括文化取向上要凸显民族精神,文化体制上要凸显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上要凸显民族传统;二是把握文化的“科学性”特征,具体包括文化指导上要凸显科学方法,文化建设上要凸显科学精神,文化构成上要凸显科学内容;三是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原则,具体包括文化对象上要凸显群众主体,文化源头上要凸显群众取向,文化途径上要凸显群众渠道[44]。论者还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一是必须坚持立足本国实际与放眼世界情势相结合,具体包括:弘扬爱国主义,抵制洋奴文化;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坚持对外开放,促进自主创新。二是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真理与反对封建迷信相结合,具体包括: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努力繁荣社会科学。三是必须坚持反映民众心声与服务民众需求相结合,具体包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群众头脑;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45]。其中有学者特别探讨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精神内涵的当代意义,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建设需要以全球化为背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文明对话为途径,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最后创造出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46]。

学者们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要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现实价值。学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向世界各国对外开放,以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古为今用”并创造出新的民族性文化[41]。有的论者认为,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47]。学者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已经展开论述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仍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48]。

学者们揭示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仍需加强和发展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原则[49]。其中特别地,一是“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47];二是必须依靠广大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知识分子[41]。

(二)深化空间:更加完整、具体、历史地进行评价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这些年学术界运用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成绩显著。但是,就整体而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具体包括三点。

第一,立足经考证的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相关论述的各种版本文献,并自觉结合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大理论整体——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50],从而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强化如此功夫并取得成效,对于我们有效减少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比如其中“大众的”、“民主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误读和误判,以及愈加完整地准确地探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意义重大。

第二,鉴于目前研究者在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问题上普遍局限于静态的、宏观的结构分析,而缺失了动态的、微观的过程考察的不利情况,我们呼吁强调从历史过程上继续深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总体评价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注意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各自时期的表现与特点,以及它们前后历史时期呈现的连续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要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转变展开系统且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三,科学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仍需进一步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诸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文化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科技进步与创新,知识分子与文化民生,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共同构成的时代境遇和社会转型,等等。目前学术界只有少数研究者已经在这个方面自觉地做了一定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显然不够,亟待加强。

[1]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罗洛.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文化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孙玉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3]王素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N].学习时报,2006-07-10.

[4]高寿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4).

[5]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李庆云.毛泽东的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7]王向清,彭臻.《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8]汪中华,彭涌.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支点[J].理论探讨,2000,(2).

[9]邓力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内在先进性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王璐.试从两个“实际”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先进性[J].许昌学院学报,2004,(3).

[11]赵书刚.毛泽东辩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3).

[12]陈万松.试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13]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4,(6).

[14]杨成敏.毛泽东文化创新思想简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

[15]赵心宪.中国文化转型过程研究之反思——兼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J].天府新论,1998,(2).

[16]胡为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属性[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1).

[17]吴默闻,丁俊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8]张景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9]石凤珍.“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性意义——兼论延安文艺的性质[J].文艺研究,2007,(3).

[20]陈晋.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J].中共党史研究,2002,(2).

[21]程守梅.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22]宁德业,李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3]凌厚锋.论毛泽东文化观与中国文化转型——兼论毛泽东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J].东南学术,2006,(4).

[24]朱志敏.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J].中共党史研究,2003,(6).

[25]陈晋,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6]谭献民,张凤翱.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J].科学社会主义,2000,(3).

[27]谌立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先进文化的探索[J].湖湘论坛,2004,(3).

[28]史家亮.《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重庆社会科学,2003,(2).

[29]郭德宏.探寻历史的真相:郭德宏史论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30]刘仓,彭伟.延安时期毛泽东和张闻天在文化民主问题上有分歧吗[J].西部学刊,2013,(7).

[31]杜艳华.20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缩影: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2]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33]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4]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35]朱成甲.文化问题的历史经验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北京党史,1992,(4).

[36]孙玉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37]雍涛.《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文化哲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

[38]周建超.重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辩证论述——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域[J].教学与研究,2013,(12).

[39]王立胜,明佳睿.毛泽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40]李建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现代意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1]白友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4).

[42]陈志环.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重温《新民主主义论》[J].唯实,2012,(4).

[43]秦文志,刘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探索,2006,(5).

[44]汤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N].学习时报,2012-01-09.

[45]梁亚丽,廖和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加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延边党校学报,2012,(4).

[46]郭建宁.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

[47]刘永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1).

[48]闫玉清.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1).

[49]郭代习.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50]梅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范畴的考析[J].中共党史研究,2013,(12).

(责任编辑 张娅)

王学明(1985—),男,江西万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专题史;左亚文(1956—),男,湖北通城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A84

A

1671-7155(2016)02-0074-06

2016-02-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2AKS0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学者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者介绍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话语优势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