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思想探析
2016-03-15贺长余
贺长余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0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思想探析
贺长余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近些年,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围绕着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出现的新问题,阐述了科学有效的治国理政方法论思想。该思想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就是治国理政的总体方法即“问题导向”的方法;第二个就是治国理政思想层面的指导方法即“历史分析”的方法;第三个就是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中所运用的工作方法,包含“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这一“纵向”、一“横向”双向工作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启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习近平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十分注重运用正确方法论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第十一次、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曾多次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并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可见,习近平对方法论问题非常重视。那么何谓方法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理论。简言之,方法论即是论方法,是关于方法的一般理论。方法就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采用的多种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在这里,方法就相当于过河的桥与船,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产生和运用的一般理论,相当于制造和使用桥与船的设计图、说明书。治理好当代中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轨道前进,就必须解决好治国理政的方法问题,作出自己的设计和说明,为此,习近平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思想。
一、治国理政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向来批判纯粹体系化、教条化的抽象哲学的,是真正改造世界、解决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实践哲学。马克思曾鲜明批判唯意识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他们仅仅“沉浸于头脑中的意识游戏”,是“带着睡帽进行革命”,根本看不到现实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与归宿。因而,无论是搞理论研究还做具体工作,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不能在抽象的理论体系中兜圈子。我们党向来就非常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正如习近平所讲:“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2]7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革命道路。之后围绕着革命,共产党人思考了一系列问题:革命要依靠谁,怎样革命,革谁的命等,并针对此种问题着重解决。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依靠人民大众,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虽然其中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曲折,但是我们党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及时拨正了航向,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更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没有解决,既有累积性的老问题,又有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以至于“问题倒逼改革”。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科学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社会结构紧张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处理,需要共产党人继续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甚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要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搞建设、抓改革。可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方法。
那么何谓“问题导向”的方法?“问题导向”的方法就是指自觉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发现问题就是要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直面问题就是要求有一个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科学分析问题就是要求全面深入剖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就是要求有效处理问题。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问题导向”的总体方法。
首先,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要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即发现、认识问题的一种思想自觉。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动的问题意识,才能够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大局与基层实践的微观环节出发,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习近平注重从整体出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审视,总结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重大问题。此外,习近平还强调要从具体环节出发,对各项工作进行微观体检。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具体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到基层,常到群众中坐一坐、聊一聊,目的就是要了解群众所关心的具体问题。习近平曾多次亲自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亲自察看百姓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其次,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就要敢于直面问题,做到发现问题,不慌张、不回避、勇于担当。习近平强调,问题无处不在,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而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直面问题要做到不慌张,主要是指遇到问题时能够在心态上保持沉着冷静,审慎应对。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时,更要在心态上保持冷静,能够真正沉住气,稳住神,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应急方案,及时处理问题,否则做出的决策将带来不可设想的后果。敢于直面问题,还要做到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不能故意回避,搞鸵鸟政策和选择性失明。此外,敢于直面问题,还需要做到勇于担当。勇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只有勇于担当才能主动解决问题。
再次,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要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这就需要对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地剖析。一方面要看到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二是由于我们党主观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足所致。另一方面还要明了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习近平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最后,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要不断增强处理问题的本领,正确解决问题。习近平强调,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就是要认真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必备的理论素养。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这是党员干部必备的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处理问题的本领。本领提升之后就是真抓实干。解决问题并非纸上谈兵。党员干部一定要抓紧时机大胆开展工作,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切实干出实效,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同时真抓实干还要不忘总结经验。总结处理问题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形成新认识并上升为新的理论指导,为未来征程少走弯路、减少失误提供宝贵经验。
二、治国理政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
针对当前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提出要善于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层面的指导方法。习近平指出:“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态度,出了政治性事件、遇到敏感性问题没有立场、无动于衷,岂非咄咄怪事!”[2]414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3]从思想层面来讲,产生这种“咄咄怪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有些人头脑中,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了解得不够,没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缺少做人的骨气和底气,缺乏自信。所以,在思想领域,习近平强调要“历史”地看待问题,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政治立场。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那么何谓“历史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每一代都是在继承和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技术、资金和生产力”[4]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创造,同时自己所生产和创造的成果又被下一代所继承和发展。要想真正探析和理解人类的本质,必须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中去考察。以这样的观点、方法来分析历史就是“历史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是注重历史过程、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的分析方法。一般来讲,就是要把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合理性。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历史分析”的思想方法。
首先,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2010年,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尊重历史,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历史。只有客观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才能够真正合理地分析和理解历史。此后,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现在有些人不尊重历史,随意地否定歪曲历史。有些人任意否定歪曲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所讲的“仁义”是一种“愚昧”,“礼法”是一种“奴役”,“中庸”是一种“保守”。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细细地品读像《论语》《大学》《中庸》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仁义”实质上是一种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人类彼此相互交往的价值原则。没有这样的原则人类将缺失信任,交流与协作的基础也不复存在,社会将难以维系。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信任危机恰恰与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仁义”缺失,将“仁义”看成“愚昧”的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礼法”也并非“奴役”,它更多强调的是秩序。“中庸”也非“保守”。“中庸”在中国哲学中,讲究不偏不倚,中和之道。可见,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某些人说的那样消极。所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学习历史作为一堂必修课,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扎实地学习、研究和宣传历史。当实事求是地了解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就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历史。科学理解和把握历史首要的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其次,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旗帜鲜明地揭示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历史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指出,若想深刻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政策,就必须牢牢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众所周知,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展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都是这一历史过程展开的结果。现在有些人否定歪曲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甚至提出“殖民进步论”的观点,以此混淆是非,试图利用历史中的细枝末节来掩盖历史发展的实质和主流,这是十分有害的。所以,科学理解历史就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此外,科学理解历史还要正确对待历史发展中的失误和曲折。
再次,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要正确对待历史发展中的失误和曲折。现在有些人在思想上,把对“文革”中的一些做法的不满和愤慨,转化为对我们党及党的领袖的攻击和谩骂,从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事业。究其直接原因是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党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毋庸质疑,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对形势的分析和认识有偏差,犯了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出了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我们不能过分纠缠于历史细节,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就此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因为,恰恰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汇集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研发成功了“两弹一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此意义上讲,我们更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在“文革”中犯了历史错误,就此全盘否定他的伟大历史功勋。首先不能将“文革”的历史错误完全归因于毛泽东一个人,因为“文革”的产生不仅有个人的原因,还有党的领导集体的原因以及制度原因。其次,也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在“文革”中的错误,就完全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对待自己的民族英雄采取虚无主义的立场,否则也将会失去民族精神的认同。所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5]
最后,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开创未来。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为我所用,讲的就是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所用。习近平认为历史是一部宝贵的教材。历史不仅记录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知识,还记录了他们治理国家、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录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工作实际,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这对于开创未来将会大有助益。
三、治国理政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的方法
在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习近平明确提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双向工作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纵向工作方法
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同过去相比,中国的改革广度和深度都扩展了,我们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2]100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的这段话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涉及的是过去的改革,另一方面涉及的是当下的改革。过去的改革是一种大胆闯、大胆试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因为,改革对于30多年前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没有任何经验,需要摸索前行。正如邓小平所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都是人民的发明创造,党和政府更多时候只是将这些发明创造变成制度向全国推广。可见,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实质上就是一种自下而上、先易后难的改革。然而,当下的改革与之前的改革有所不同。当今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改革所面对的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而且要冲破利益固化、阶层固化的藩篱,如果再依赖自下而上探索式的改革方式,恐难奏效;加之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因此,当下的改革更加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引领。
那么,何谓“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此后被渐渐引入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顶层设计”就是指从国家最高层面,总揽全局,统筹长远规划,自上而下纵向地制定最佳决策方案的方法。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非常注重运用“顶层设计”这一纵向工作方法。
首先,运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就是要站在战略高度,设计目标与方向。目标和方向是“顶层设计”的出发点。顶层设计的目标是根本性、整体性、战略性目标,方向则规定着我们奋斗的走向,所谓“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指出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就是中国的发展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次,运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就是要站在战略高度,设计思路与框架。当“顶层设计”的目标与方向确定之后,就需要设计沿着正确方向,实现根本目标的具体思路与框架。针对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习近平为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思路与框架。习近平指出,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破解发展难题;工作机制是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进方式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时间表与线路图是第一步要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即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运用“顶层设计”的方法,还要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顶层设计”是科学有效的治国理政方法,但不是由此否定基层探索的必要性,否定“摸着石头过河”方式的有效性。习近平指出,运用“顶层设计”还要“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互动,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方面“顶层设计”是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的总体设计。基层的探索为“顶层设计”提供基础条件,防止“顶层设计”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也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在基层实践的检验、反馈与调整中不断完善。运用“顶层设计”的方法,目的是要使社会发展有序,充满活力。一旦“顶层设计”误导或者扼杀基层探索,造成社会发展混乱或者停滞,那么此时就需要反思“顶层设计”,做出相应调整,不断完善。
(二)“整体推进”的横向工作方法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整体推进。”[2]68之所以强调“整体推进”,是因为当前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它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它改革协调配合。
何谓“整体推进”?“整体推进”一般来讲,就是指整体谋划,全面推进的一种横向工作方法。在“整体推进”中,整体并非是指多种因素简单堆积,机械叠加的总和,而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整体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着的有机系统。因而在整体中,不能立足于某个要素来思考问题,要从相互联系的整体出发,进行谋划,全方位地推进各要素向前发展。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非常注重“整体推进”这一横向工作方法。
首先,运用“整体推进”的方法,要求跳出局部,立足于整体把握。针对国内改革,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能单向突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都是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针对国际局势,习近平同样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要从世界全局思考问题。无论是从全局看问题,还是从全局思考问题,都强调要跳出局部,立足于整体把握。
其次,运用“整体推进”的方法,要求理清整体中局部各要素间的关联。“整体推进”既要求能够跳出局部,又要求能够深入局部,明晰局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认真研究社会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复合联动关系。习近平在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考谋划治国理政一盘棋的基础上,提出“四个全面”的重大部署,并明确指出“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和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是实现其它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可见,“四个全面”既具备各自的地位与功能,同时又是相互关联、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最后,运用“整体推进”的方法,还要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强调“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者否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无重点、无中心地盲目推进。若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眉毛胡子地一把抓”,四面出击,分散使用力量,就会造成施政混乱、无效,甚至贻误时机。所以,习近平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指出,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一方面还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
[5]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12-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 -12/26/c_118723453.htm.
(责任编辑:张群喜)
On the Methodology of Chairman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f China
HE Changyu
(Liaoni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Chairmen Xi Jinping in many important meetings, activities and occasions delivered numerous speeches to describ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ology of governance of China around the new issues from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is methodology includes three levels: The first one is overall method of “problem-orientation”; the second one is guide method of“historical analysis”; the third one is work method in governance practice including“top-level design”and“overall progress”.
Key words:Xi Jinping;governance of China;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贺长余,男,辽宁盖州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引导作用研究”(BEA140072);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研究(2016lslktzdian-25);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发展语境下的‘中国道路’研究”(L14AZX001)。
收稿日期:2015-11-08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6)01-0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