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驳几种错误社会思潮

2016-03-15李彦波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共产主义马克思

李彦波

(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驳几种错误社会思潮

李彦波

(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实现共产主义,一直都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坚持不懈奋斗的最宏伟目标。但是,当今无论社会上,还是学术界都出现了许多质疑和歪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严重动摇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揭示这些社会思潮的错误本质,追溯真正的马克思社会理想,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理想;社会思潮;共产主义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也不断涌入,能否正确认识各种思潮的本质,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对目前社会上以及学术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保持清醒的认识,对我国实现“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人类社会最美好未来的理性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是时代进步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一)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也对人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许多人开始对共产主义事业能否胜利、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能否实现产生怀疑,一度有人诋毁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为不切实际的“空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不断涌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更加重了人们在理想和信仰上的迷茫。一部分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深感困惑和忧虑,并且出现了信念动摇、理想缺失的现象。不仅是人民群众,包括现今党内出现的众多贪污腐败现象,也同共产主义信仰缺失、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模糊有密切关系。因此,以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为指南,明辨错误思潮,揭示众多思潮的本质,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只有目标明确,才有可能为之奋斗。目标就是旗帜。毛泽东同志早年就曾提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树起来了,大家才有了希望,才知所趋赴。”[1]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才有可能实现,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党团结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旗帜。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国的远大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作为我们的近期目标,就是这样的旗帜,将指引各民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共同努力奋斗。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提供精神动力

理想,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不懈拼搏的指路明灯,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曾经,一部庄严的《共产党宣言》、一曲壮烈的《国际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无产者和劳苦大众站起来与黑暗的旧社会作斗争,与反动势力誓死拼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抱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踏上历史征程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才会在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无畏无惧,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样至关重要。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定,继而才能为了理想采取行动。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就难以保持一致的行动,那么最终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可见,我们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继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马克思社会理想为全国人民提供思想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异常艰巨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共同奋斗才能够实现。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外,还需要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纪律,社会像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2]

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价值观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多元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很多人缺乏信仰、丢失理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这就亟须一个统一人们思想的强大武器,因为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要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首先就必须使人们认同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因此坚决与社会上诋毁和歪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错误思潮作斗争,澄清什么是马克思真正的社会理想,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歪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错误思潮

要追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弄清楚当今社会及理论界存在哪些歪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分析其错误本质,正本清源。当今社会及学术界存在的误解、歪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一种极权主义

首先,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共产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并且实行一党专政,人们全部服从于一个共同体,自由根本无法实现。其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必将到来是一种历史天定论。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必将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一部分人就把马克思的观点歪曲成了所谓的历史天定论,认为既然共产主义必将到来,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等待它的到来就是了。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宗教末日论,是历史的结束

这种说法是当代社会反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一种时髦观点,指责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就是宗教末日论,或者说是世界末日的学说。其中一种主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不是依据科学,而是依据宗教的历史末日学说、依据在历史结束时就会出现某个“人间天堂”的学说来论证自己的社会理想,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天堂。还有学者利用马克思是犹太人这一事实,认定马克思的学术本质上就带有“古老的犹太人千年王国之说”。比如,俄罗斯学者尼·别尔嘉耶夫关于马克思就写道:“他信奉的是财产国有化思想,即从根本上抛弃了宗教形式的古老的犹太人千年王国之说,也就是说,等待上帝到人间进行千年统治的来临。”[3]59持这种或那种观点的人都在试图证明一个问题——实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就是特殊的末日论,即关于人类历史末日的宗教学说。

(三)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不具有现实性,而是带有很大空想成分的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的前景,包括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从来都是思想斗争的焦点。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没有能力提出正面的东西与其对抗,于是竭尽全力地贬低和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其中一个诋毁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方法是,不顾马克思反对任何空想观点和理论这一事实,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与空想混为一谈。比如,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说,特别是他对未来的看法“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而是带有很大空想成分的意识形态,认为马克思并没有证明,而是“预言”、“幻想”或“美化”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根本不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趋势。然而现实中,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却远远不及。这种情况就更加增强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现实性的怀疑,也为诋毁马克思社会理想为空想的观点提供了市场。

三、马克思真正的社会理想

凡是真正了解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人都知道,上述观点都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歪曲,或者说,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诋毁。要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必须驳斥各种错误观点,追溯真正的马克思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真正的马克思社会理想并非所谓的极权主义,相反,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遵循了人道主义的观点。

1.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并不是在孤立的意义上理解人,而是将其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我们应该首先认识人的本质,然后根据人的本质改变和组织现存世界。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就是与人的本质相符合并且充分尊重人的本质的社会,体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认为,把人抽象地视为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自然物是人在社会中异化的结果。而个人与社会异化的矛盾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得到解决,“消除”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过程。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社会,就是指克服了社会异化和由真正自由的人组成的社会。

2.人的死亡及寿命的长短取决于科学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在人的死亡问题上同样遵循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反对者看来,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只有宗教才是“克服”人的死亡的唯一手段,这种“克服”是指宗教能够满足人们对永生的永恒追求,因此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死亡和永生问题并不是理论和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个体的完结,他的死亡取决于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控制人赖以生存和劳动的生物和社会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尽管生命会死亡,但是死亡却不应当生存。”[3]24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的寿命必将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延长。在“真正的人道主义”的未来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力量将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长寿程度将最终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科学的实际运用,人的寿命将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界限。可见,马克思对死亡问题的分析也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性质。

(二)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人类真正历史”的开始

1.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历史的出发点,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手段,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就开始把整个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在劳动中的自我诞生彻底驳斥了宗教创始人的思想,与虚幻的宗教划清了界限。

2.人类的进化随着劳动的发展向前推进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身,同时自身又随着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我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分析出,马克思大概将劳动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典型阶段:从第一个阶段,即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集体劳动,到第二阶段阶级社会中出现的劳动分工和异化,最终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在建立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条件下,克服劳动的异化和实现劳动的联合。在最后一种情况下,具备所有明显特点的劳动拥有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特性,成为“人的类特性”。相对应劳动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类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社会、物的依赖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对比劳动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看出,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与个人的发展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在劳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但是劳动生产率导致在人们之间分配劳动,导致组成各种社会阶级和进行剥削,最终导致人的异化。只有在这些过程完成之后,生产才必然要求结合劳动,消灭剥削,实现无阶级社会和人的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自我异化的道路才能最终消灭自我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只有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够自觉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才能够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而不再受偶然性支配。因此,“人的依赖社会”和“物的依赖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期”,而最后一个阶段才是“人类真正历史”的开始,那时社会的进步将不再以个人发展的倒退为条件。可见,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不是历史的结束,而是“人类真正历史”的开始。

(三)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具有现实性

与指责马克思社会理想为空想的观点完全相反,马克思同教条式的社会主义或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从来都没有幻想,更没有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它的发展趋势,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必然到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以及依靠的力量,至此,所有理论都论证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具有现实性。

1.马克思的许多预见性论断已经被现实证明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质财富和货币,而是人的智慧、能力和天赋。“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吗?”[4]马克思写于150多年之前的这些文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人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相反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则在逐渐降低,人的创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信息量等在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开始日益占据主要地位。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科技等已经无法被某个或某些个人控制,而需要社会共同管理,“知识是没有交换价值的”,这一点马克思也早就提出过。所有事实都证明,马克思的论断在逐渐成为现实,最终克服劳动异化的劳动联合必将实现。

2.共产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能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否则,“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而建设共产主义所需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一方面,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内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更高的生产形式所代替;另一方面,资本在竭尽能力追求剩余价值时,不管有目的还是无目的,都在事实上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比如它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生产领域,建立国际市场,使资本逐渐扩展到全世界,众多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互相交换商品和服务。此外,资本主义还不断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社会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从这一层面来说,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到来的前奏。因此,马克思并不是幻想,而是将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同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一面有机结合起来,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

3.工人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

关于为什么工人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在这里不再赘述,而主要针对当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即“工人阶级将会消失”进行回应性论述。

初看之下,结合后工业时代体力劳动者逐渐减少这一事实来看,这个观点似乎合理,但是要回应这个观点,首先要清楚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在谈工人阶级是全人类解放的主体时,马克思所指的不仅是体力劳动者,而是全体劳动者,即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马克思运用了“总工作者”、“总工人”等范畴,同“总资本家”作对比。在现今社会中,虽然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但是雇佣劳动者的总数却在上升。因此,只要还存在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划分,只要没有完全克服人同财产的异化,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实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既有现实基础,又有主体力量,这个理想切切实实具有现实性,与空想有本质的区别。

四、结语

通过阐述马克思真正的社会理想,我们可以确定地得出结论,即上述几种社会思潮都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歪曲,是有意地攻击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打压。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各种攻击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社会思潮的本质所在。因此,面对社会上以及学术界种种质疑及扭曲马克思社会理想的错误观点,面对当前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我们必须为马克思社会理想做辩护,驳斥错误的社会理想思潮,追溯马克思真正的社会理想,并采取积极措施,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进而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M].杨百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责任编辑:孙霁]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2-0044-05

作者简介:李彦波(197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共产主义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