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双螺旋”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2016-03-15杨倩
杨 倩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沉默的双螺旋”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杨倩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由“沉默的螺旋”到反“沉默螺旋”再到“沉默的双螺旋”的嬗变折射出传统社会转向网络时代的历史变迁。“沉默的双螺旋”理论认为:在网络场域中,传统的单一优势意见不复存在,网民个体与集合而成的社群通过自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介逐渐汇聚意见、生成影响。社会舆论逐渐为传统大众媒介与新兴自媒体两支优势意见螺旋所主导。从绝对权威到相对权威,大众媒介和自媒体在相互博弈中共生共长。基于此,掌握舆论话语权应该守住大众媒介的传播主阵地,引导新兴自媒体理性表达意见,同时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沉默的双螺旋;舆论;话语权
一、“沉默的螺旋”的形成与局限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她认为,当自己的观点只占少数时,由于在心理上害怕被孤立,人们往往会对内心赞同的观点保持沉默。“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沉默的螺旋’的过程。”[1]在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看来,人们之所以在弱势时选择“缄口不言”,源于个体内在心理“孤立的恐惧”。而为了不被指责为“不合拍”,社会个体的声音汇聚起来,往往转化为“沉默”与“从众”两种集体行动。而外在的媒介渲染则扮演了一种催化剂。媒介通过营造舆论,容易制造一种“多数人的意见”。“弱势”意见的下沉和“强势”意见的上升相互交织,以“沉默”为背景,编织成一幅“意见气候图”,形成“沉默的螺旋”。
在传统社会,“沉默的螺旋”比比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逐步显现出局限性。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在去身份化的网络平台中自由言说,在表意性的网络场域中,传统的“优势”意见不再“绝对强势”,往常的“弱势”意见也不再“绝对孤立”,而不同声音的交织、多种旋律的并奏化解了传统社会中人们“不合拍”的担忧,从而一定程度上祛除了社会个体内在心理上“孤立的恐惧”。另一方面,外在媒介也更难营造一种“多数人的意见”。网络将社会个体的虚拟身份从现实社会中剥离开来,在快捷的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个体与群体之间能够频繁地实现观点互换、信息共享。在信息流充分涌动的网络场域中,社会个体更易于把握公众意见,其直接结果是网民个体不一定以大众媒介的观点代替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会把周围的看法当作多数意见,进而也很难形成传统“沉默的螺旋”上的单一“意见气候”。由此,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二、反“沉默螺旋”的提出与反思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反“沉默螺旋”以批判“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是指搞“少数派”意见的个体不会因为自己的意见与主流意见不一致而选择沉默,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初,反“沉默螺旋”是在对“沉默的螺旋”理论预设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后,有学者从三个方面概括反“沉默螺旋”这一现象。一是网络时代“孤立的恐惧”可能性的消减,二是网络时代共享式信息传播的便捷,三是网络时代单一媒介控制的愈发困难[2]。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一定会沉没?也有学者提出异议。一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群体压力。对于在网络中倾向于掩藏自己现实身份的一部分网民来说,表面上网络自由言说可以畅通无阻。然而,鉴于网络“人肉”的巨大能量,他们往往害怕自己的网络“马甲”被定位、被“人肉”,害怕自己的言语成为网络围观的焦点,以致自己的现实身份暴露在网络平台之上。这在一些媒介(如BBS)实行实名制注册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专门媒体的影响力依旧十分巨大。2015年12月18日人民网总结了2015年十大新闻反转剧,此类新闻有一个共同特征: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还原与爆料使得舆论多次反转,而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也随着舆论的反转而反复倒向。在舆论倒向的洪流中,少数不同声音往往引来大规模的围观和挞罚,其直接结果是这种少数声音很快淹没在汹涌的舆论大潮中。由此可见,媒体仍然能够有效引导舆论导向,网络中的优势观点依然可能发展成为强势意见。三是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纷纷涌现。当前,当红明星、网络“大V”和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往往拥有大量粉丝,而网络中的粉丝团则组成“权力的乌托邦”[3]。“粉丝们在网络粉丝团的集体隐性庇护下……把粉丝们的心声强制性地灌输到媒体的耳朵里”[3],同时“意见领袖”也拥有吸引、聚合、引导无数散兵游勇式粉丝的巨大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影响着媒体和大众舆论。
三、“沉默的双螺旋”:从“单方沉默”到“双向互动”
(一)“沉默的双螺旋”理论
“沉默的双螺旋”的假设由高宪春、解葳首次提出。他们立足于分析两支螺旋影响舆论的方式,却忽视了两支螺旋的各自特点;着眼于“沉默的双螺旋”的形成与传统互动,却未能道出这一“双螺旋”处于绝对运动中的相对平衡状态,始终拥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趋势;聚焦于主流舆论中两支螺旋的碰撞,却忽视、抹平了主流舆论之外“沉默”、“从众”的部分网民与“默然不语”、“坚持自我”的中坚分子两者的差别[4]。基于此,在“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之外,本文进一步诠释“沉默的双螺旋”的理论假设。基本观点为:在网络场域中,传统的单一优势意见不复存在,网民个体集合而成的社群通过自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介逐渐汇聚意见、生成影响。公共舆论随之主要受传统的大众媒介与新兴自媒体的影响,前者往往是权威发声渠道,更为理性,对于网络话题和事件习惯于“叙述”与“解释”;后者往往是个体社群的集体民意表达,更具感性色彩,倾向于对网络话题和事件的“批评”与“反思”。对普通公众来说,前者“大众旁观”,后者“大众进场”。在“旁观”与“进场”的交替中,两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而在舆论的建构(前者)与解构(后者)中形成对舆论的重塑。
(二)互联网场域下两支螺旋的生成
一是传统的大众媒介与权威发声渠道。作为新闻事件的权威发声渠道,传统的大众媒介和其他特定媒介一样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介由于拥有丰富的经验、相当的资源,在熟悉互联网运作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发声,对个体意见产生压力,衍生出传统媒体对于网民的吸引、聚合效应,结果使既有的受众群纷纷接受、认同这一“意见”和“声音”,形成了第一种“沉默的螺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大众媒介始终坚持特定的价值立场,弘扬主流价值观,立足于对具体新闻和事件的还原与叙述,辅之以深入理论分析与现实解释,形成了相对权威的话语体系,由上而下传播价值、引导舆论。此过程亦即舆论的建构过程。
二是新兴的自媒体和其他表意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体的发声便利化,新兴的自媒体和其他表意平台容易聚合拥有相同心理倾向和利益取向的网民个体观点,汇聚成特定的网络社群意见,并逐渐成长为一支意见螺旋。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新兴的自媒体和其他表意平台所承载的意见螺旋并不是某一支具体的意见螺旋,而是对所有依赖自媒体等发声而发挥一定影响的意见螺旋的抽象与概括。在自媒体推动个体意见上升为社群意见的同时,由于这一个体意见和社群意见来源于生活,相对被赋予更多感性色彩,在意见生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以“批判”和“反思”的角色现身网络,因而网民个体或出于认同、或因为“从众”,自觉不自觉地推升这一意见螺旋所营造的群体压力,从而促成了这一意见螺旋从“绝对草根”到“相对权威”的蜕变。在蜕变的过程中,伴随着个体空前广泛地参与,大众已由传统媒介下的“旁观者”变为“局内人”,由“旁观”到“进场”,自下而上传播价值、引导舆论,以此形成对传统舆论的解构。
(三)互联网场域下两支螺旋的互动
无论是大众媒介这一支意见螺旋,抑或自媒体这一支意见螺旋,都不能具体化,它们只是两类意见螺旋的代表。一方面,它们代表两类不同的意见,而这两类意见往往差别较大,涉及不同的利益取向,并有着相异的发展倾向,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发声中分别施加舆论影响,形成了两条相互独立的发声轨迹。另一方面,这两类意见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统的大众媒介能以其翔实真切的新闻报道、理性深刻的热点分析吸引社会个体,引导个体和社群的意见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将大众媒体的意见潜移默化地嵌入到一些以自媒体为主要发声平台的社群意见中。同时,新兴的自媒体和其他表意平台能汇聚个体意见形成社群意见,由于这类社群意见往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能够“接地气”地反映一些社会成员的“心声”,因而极易引发“围观”效应,形成聚合力量,从而促使大众媒介正确对待这部分声音,积极吸纳合情合理的意见,反过来在实际上推动了大众媒介意见螺旋的再造。
从绝对权威到相对权威,大众媒介和自媒体在相互博弈中共生共长。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论的引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大众媒介和自媒体来说,舆论导向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由于网络场域中“沉默”、“从众”的网民与“默然不语”、“坚持自我”的中坚分子的并存,加之传播方式不断丰富的社会背景,“固定不变的主流意见越来越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变动的意见流”[4]。进言之,两支意见螺旋也受到了一些挑战,节点式舆论的爆发和多点式舆论的传播逐步成为可能。
四、“沉默的双螺旋”影响下舆论话语权的掌控
话语权是公民表达权的一部分。学术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话语权的研究。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或话语权集中体现在“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在他看来,“话语在表达过程中,是经过选择、加工得以呈现的,统治阶级通过话语的建构,使意识形态霸权得以渗透和实现,从而巩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威”[5]34。福柯则主要从微观角度理解话语权。他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团体,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6]按照他的考察,“话语权其实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其实就是权力的意志”,“话语权中的权力是指说话的资格”[7],从而将话语与权力勾连起来。一般认为,“话语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上谁有权说话,二是谁说的话能够传播出去”[5]33。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权说话”是话语权首要的基本的权力,“传播所说的话”则是话语权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推动话语权落地的重要保障。“沉默的双螺旋”为我们掌握舆论话语权既提供了机遇,又构成了挑战:要把握“主动发声”与“畅通传播”这两个关键点,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要合理引导新兴自媒体理性表达意见,在畅通意见表达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新兴自媒体的监督和管理。
(一)守住大众媒介的传播主阵地
大众媒介是政治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主阵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嵌入场所。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往往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符号,同时通过媒体话语范式表达出来,形成了与单纯政府宣传的区别。在一些新闻评论栏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民网“观点”频道,通过理性、科学、深入地分析论述,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文章的观点中,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机构。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作为一个信息平台而存在。由于自己是政府喉舌且拥有独特的资源,它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捕捉未来发展趋向,在对权威信息的整理、对其他信息提炼的基础上快速发布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分享信息资源,进而交流社会意见。在“上政下达”的过程中准确发布政治信息、努力宣传政府政策;在“下情上传”的过程中如实反映公众看法、努力征集社会意见。三是政治价值的宣教平台。在发布权威信息、嵌入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大众媒介还应该努力打造成为政治价值的宣教平台。一方面,开辟专栏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运用媒体传播独特范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热点问题、正确理解热点新闻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公众。
(二)引导新兴自媒体理性表达意见
基于新兴自媒体的社群意见是另一支重要的意见螺旋。因此,互联网时代尤其要注重引导新兴自媒体理性表达意见。一是要尊重、支持公民合理表达意见。引导新兴自媒体理性表达意见首先需要尊重、支持公民合理的意见表达。我国在法律的框架下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正是在充分的公民意见表达的基础上,才结成了社群意见,才有了通过自媒体表达意见的需求。二是要鼓励新兴自媒体真切、理性地表达意见。了解社会意见、把握基层舆论动向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前提。新兴自媒体的意见表达往往能够真实反映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心声,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把握群众意见,从而为掌控舆论话语权打下基础。三是要加强对新兴自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从来都是有限度的。由于新兴自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其意见表达更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监督。要积极引导新兴自媒体放大自身的“草根”优势,真实发掘社会问题、理性分析新闻事件、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加强对新兴自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坚决取缔传播非法内容的自媒体,净化网络空气、塑造良好网络生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
在思想领域,必然会有一种价值观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沉默的双螺旋”的理论假设下,我们更要主动发声,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网民力量,推动“沉默者”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一是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新兴自媒体和其他表意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实践并落脚于实践。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外化于行”。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8]。缘此,我们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促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遵循,培育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空气,形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使得舆论话语朝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2]龙静云,周凯.“沉默的螺旋”及其反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蔡骐.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9(07).
[4]高宪春,解葳.从“消极沉默”到“积极互动”:新媒介环境下“沉默的双螺旋”效应[J].新闻界,2014,(9).
[5]申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6]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6.
[7]王家传.塞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J].厦门大学学报,2001,(03).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郭莉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2-0013-04
作者简介:杨倩(1991-),女,山西阳城人,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