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洁德育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

2016-03-15向军荣

关键词:德育思想指导意义人际交往

向军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鲁洁德育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

向军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摘要: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对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进行述评,然后指出我国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最后阐明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鲁洁;德育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人际交往问题,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本文旨在探究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以期为缓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鲁洁德育思想述评

(一)道德教育的本质

鲁洁先生对德育的理解是从广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她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1]她指出,除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科学实验属于实践范畴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实践类型,教育就是其中的实践类型之一,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实践活动,是不依附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这里的教育实际上指的是道德教育。

鲁洁先生把人的世界分为现实的世界和可能的世界两种。她认为:人就是要用可能的世界去战胜并超越现实的世界。[2]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认为德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主观对客观的超越,包括精神的解脱与超越,正如她说的,道德教育的实质主要是培养人的德性与品质,最终能够使人用自己的德行去完满生活与世界。[3]这里反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中实现人之自我建构与超越。

(二)道德教育的目的

“人”是理解鲁洁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的核心所在,她的很多德育思想都关注于人,发起于人,并归结于人。在分析、论证人的本质的过程中,她主要是从“束缚”与“解放”、“顺应”与“超越”、“实然”和“应然”等多重视角、多重层面对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重新的定位,并提出了“具有自我构建性的人”、“具有超越性的人”、以及“走向世界历史的人”等多层次、多形象的“人”。那么,到底“人”是什么呢?总体而言,她认为:建构性、超越性以及实践性才是接近人的本质属性。[5]

总体而言,鲁洁先生的德育目的观就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即让人成为有德行的人,这一点恰恰如她所认为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人”,即成就人的德性。[6]

(三)道德教育的功能

关于德育的功能,鲁洁先生一直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她也曾多次阐述了德育的功能,主要涉及到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享用功能,以及德育的认知发展功能等等,其中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与德育的个体性享用功能都是开创性的发现。

传统的德育理论往往反映的是人际德育的功能观,鲁洁先生则另辟蹊径,她依照生态德育等理念,开创性的提出了德育有自然性功能的观点,认为,我们需要重视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予以期望培养出具有完善德行的“人”。[7]另外,鲁洁先生深感“大德育”的缺陷,富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德育具有个体享用性的功能。她所指的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说的是人在付出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感。[8]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受教者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也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致的,都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与满足感。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人际交往往往是指在人与人在接触的过程中,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与状态。[9]而大学生人际交往则指的是大学生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的接触过程中,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与状态。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万事顺心的,难免会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许国彬等人的调查中发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大学新生心理挫折的三大“杀手”。其中人际交往障碍无疑排在前列,位居第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0]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妒忌与猜忌心理。

妒忌指的是当事人对才能与境况等比自己好的人心生忌恨的一种不良心理与情绪体验。严重的妒忌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造成很多危害,这些危害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首先,严重的嫉妒心理会严重的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严重的嫉妒心理在危害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间接的危害大学生自身。

猜忌指的是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猜忌对大学生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1)猜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猜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既害人又害己。王瑶的研究显示:对于高怀疑性特征的大学生而言,往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人际交往能力也会不断的弱化。[11]

其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利己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往往指的是交往中的人所具有的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的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思想与行为。利己主义者往往把个人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其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从专门利己的个人利益出发,毫不利人地追逐名与利。

现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迈进了深水期,伴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已成为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真理”,从而使其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

再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诚信的问题。

诚信中的“诚”往往指的是诚实诚恳;“信”则往往指的是信用信任。“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俗话说,一句谎言需要十句谎言来掩饰。谎话说得越多,需要掩饰的东西也越多,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当代的大学生的缺点还在于其自私、偏激与谎话连篇,就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而言,在处理上,他们往往也会缺乏应有的诚信。高校内,大学生谈情说爱的现象十分的普遍,但大学生对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往往却是空谈。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为爱殉情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玩”的思想在作怪,即情感方面的不诚信所致。

三、鲁洁德育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国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妒忌与猜忌心理,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性,与此同时,还表现出缺乏诚信的问题。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鲁洁先生的道德教育本质观要求我们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超越性表现为人之自我的建构与超越。这里的人之自我建构要求我们完善自我,超越现实的的物质主义世界,走向精神的世界。这种德育观要求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追求关怀他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理念与鲁洁先生的德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归结到一点,就是尚和。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不为要求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在利己的同时,还要利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而鲁洁先生的超越德育思想之超越就在于此,超越绝对物质主义的利,而走向精神世界的和,这种超越观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遵循“和”的原则,即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妒忌;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猜忌;多一点诚信,少一点虚假;既要利己,又要利人。

其次,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教育,人际交往的过程则是自我教育的表现。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里的德行表现为多个方面,具体到人际交往方面则要求我们大学生不能一味的怀疑同学和老师,应该多一些信任与关怀,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不能妒忌其他的同学,应该多一些关怀与鼓励,并多学习他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并将其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在利己同时,也要多帮助其他的同学,另外,同学之间应该以诚信为原则,才能够和谐的和同学们相处。

再次,德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认知、自然、以及个体享用等功能。在诸多的功能中,鲁洁先生较强调的是德育的自然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其中鲁洁先生对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阐释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对同学们的不信任的现象,即喜欢猜忌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信任他人也是信任我们自己,在信任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我满足,这样在交往的过程过中就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猜忌,造成不必要的人际紧张;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鼓励别人的同时也是在鼓舞自己,学习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也许不必要的羡慕、嫉妒、恨就会很少发生,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冷漠也会相对减轻;在帮助同学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也许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就会减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人诚实守信,那么同学之间的虚伪现象就会得到缓解。其实,鲁洁先生的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淡化德育的功利主义倾向,超出庸俗的做法,追求信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只有使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秉持这种个体享用的德育功能观,对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2]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4):1-8.

[3]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2-6.

[4]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9):1-2.

[5]鲁洁.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7):1-3.

[6]鲁洁.现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6.

[7]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5.

[8]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46.

[9]吴琦,孙丹,李文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3,(4):43-45.

[10]唐守冬.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河学刊, 2008,(5):134-135.

[11]韩丽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版),2007,(4):77-78.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指导意义人际交往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术中快速冰冻对判断食管癌切缘范围的指导意义
健康教育对高原地区剖宫产患者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检测对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