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2016-03-15石秀秀
黄 娟,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黄 娟,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是“互联网+”特性使然,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殊途同归。“互联网+”在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需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广泛融合,并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实践路径。
互联网;生态文明;信息化;绿色化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4.012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或信息化与绿色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协同推进信息化与绿色化。目前,学术界分别研究互联网(或信息化)、生态文明(或绿色化)的成果很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成果则不多见。对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进行探讨,对促进我国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动因
我国之所以要求协调推进信息化与绿色化、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互联网+”跨界联合、连接一切的特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可以说,协调推进是信息化与绿色化的相互需要,深度融合是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相互选择,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
1.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相融是“互联网+”特性使然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跨界融合是其主要特征,连接一切是其基本属性。“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与各行各业都要求实现跨界融合,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2](P3)。这意味着,“互联网+”可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相融。《指导意见》提出: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到2018年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其中,“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等[1]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的重点领域。
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
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的话,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领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开拓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道路,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文明新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驱动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3]。2015年3月13日,《关于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取代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将成为创新的新常态。从资源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4]。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行业离得开互联网,也没有哪个领域可以忽视互联网。互联网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发挥互联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依靠“互联网+”科技创新来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培养绿色生活。
3.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殊途同归
许多人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少人认为信息文明是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新文明。无论是信息文明还是生态文明,都是对工业文明的彻底超越,都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文明发展新阶段。李世东等认为,在克服工业文明弊端这个基点上,生态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方向与目的一致,追求的实质结果与战略目标一致,两者在对工业文明扬弃上相同,在扬弃工业文明过程中合流,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们看来,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相互融合,数字地球或信息化地球是数字世界和自然世界融合的最直观产物,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物联网则是实现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融合的完美路径,其应用将使整个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村[5](P99-P103)。著名生态文明研究专家刘思华教授明确指出:21世纪是生态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世纪,生态信息化与信息生态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趋势[6]。信息化与绿色化,或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相融,包括互联网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互联网各环节与全过程。二者深度、广泛融合是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殊途同归的必然要求。
二、“互联网+”催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遇
习近平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7]。互联网治理体系的话语正在辐射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重大。“互联网+”不但对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1.资源环境保护:互联网+绿色能源与互联网+绿色生态
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必须做好节约资源、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工作。当前,互联网的触角无孔不入,资源、环境、生态正在被其融合。利用“互联网+”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8]。目前,互联网+资源、互联网+环境、互联网+生态的应用不断增多,资源互联网、环境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快速发展,依靠“互联网+”建设“三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正在等待着开发与探索、应用与实践。“互联网+”在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为人类利用绿色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杰里米·里夫金论述了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指出当数以百万计的建筑实时收集可再生能源,以氢的形式储存剩余能源,并通过智能互联电网将电力与其他人分享,由此产生的电力使集中式核电和火电站相形见绌[9]。互联网+绿色能源、绿色能源互联网将使分布式新能源得以有效利用,能源生产与使用将更加绿色化,帮助企业自身和其他用户实现有效节能。苹果CEO库克多次来到中国,表示要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电网地区建设太阳能项目,2015年4月宣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设两座光伏电站。作为苹果最重要的代工厂,富士康将从河南工厂起步,到2018年建设400兆瓦太阳能项目,相当于富士康郑州工厂生产iPhone手机能耗。苹果环境事务副总裁、前美国环保署署长丽莎.杰克森表示,苹果在美国的设施已经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下一步在中国也要实现这一目标[10]。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巨头也跃跃欲试,试图跨界绿色能源领域。
另一方面,“互联网+”使生态环境问题处理更及时、针对性更强、有效性增加,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美国环保工作50%进入信息系统流程,数据提供者按联邦规范标准提供信息,环保数据和其他领域的数据互通共享[11]。我国环保工作也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解决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中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首个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该中心已经发布了首项研究成果——环境综合指数。互联网除了直接服务于环保工作外,也可以服务于环保执法。如,一些地方开通了环保举报微信,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环保投诉渠道。微博、微信、QQ等平台也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创造了条件。保护绿色生态需要回收利用废旧资源,回收废旧资源则要借助互联网。2014年百度跨界进入废旧电器回收行业,与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应用软件“百度回收站”,居民通过手机将旧电器拍照上传,公司客服接到电话后上门回收。
2.绿色生产方式:互联网+绿色制造与互联网+绿色农业
不同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会对资源环境生态产生不同影响。粗放生产方式与传统产业结构是造成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经济与产业的绿色化水平。“互联网+”对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重构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当前,“互联网+”正从全面融合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绿色制造与绿色农业方面已经初显成效。
制造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复兴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的新战略。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本要求,绿色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唯一出路。中国制造绿色发展,就是要求制造业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等内容,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12]。推动“互联网+”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黑色制造转向绿色制造。目前,我国钢铁制造业巨头上海宝钢推出了欧冶云商,目的是实现基于信息网络的智慧钢铁制造和现代钢铁服务。中国最大装备制造企业之一的上海电气,设立了管理和信息化部,为集团搭建了一个共享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努力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互联网+绿色农业,既是建设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一些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绿色农业,柳传志种水果、刘强东种大米、李治国养鸡、九城盖有机农场、马云投资伊利农场等,都在试图通过互联网打造食品安全、绿色农业。2014年,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佳沃集团推出了佳沃金艳果猕猴桃,并与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组合成“褚橙柳桃”,其农业板块产品上市标志着联想“互联网+农业”初见成效。陕西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更是现代绿色农业的代表:地面遥控员通过雷达和GPS导航,借助无人飞机喷药、施肥和传输数据,并用互联网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园内实施机器人采摘番茄,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引导机械手完成抓取、切割、回收番茄任务[13]。不难发现,绿色农业成为“互联网+”的生存土壤,而“互联网+”使绿色农业异彩纷呈。
3.绿色生活方式:互联网+绿色购物与互联网+绿色出行
不同生活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生态造成不同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方式,即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加快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绿色消费模式,既是实现生活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倒逼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科学技术是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霍华德·舒尔茨曾指出,技术重新定义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人们消磨时间的方式[14]。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有效融合,“互联网+”使绿色购物、绿色出行成为现实,“互联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正在相互融合。
购物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商务模式提供不同的购物方式。传统商务模式和购物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对资源环境生态产生不利影响。绿色购物一般是指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不造成环境污染,即追求生活舒适时保护资源环境。由于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模式,从在线交易,到在线发货,再到在线支付,帮助人们轻松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成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绿色商务模式。依托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购成为人们重要购物方式,成为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体现。“互联网+”可以使电子商务绿色特点放大,有力推动电子商务绿色低碳发展,也让绿色购物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使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出行,现代社会出行离不开交通。传统交通出行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差不多三分之一能耗发生在交通出行领域。互联网+绿色交通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促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各领域与各环节融合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便捷、安全、绿色、智慧的出行需求。目前,“互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领域,在线购票、地图导航、网络约车(APP打车、APP专车、APP拼车)等成为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出行质量,也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如高德地图,平均每月节省油耗达1840万升,折合人民币1.3亿元。烟台市开创了共享租车出行模式:政府购置了一大批环保汽车,将其投放在城市不同地区,市民通过手机随时预定车辆,凭借会员卡刷卡使用车辆,用后停放到任意共享租车专用停车位,系统自动计算费用,降低了车辆空驶率,缓解了道路交通拥堵,降低了污染物排放[15]。还有一些城市应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项目,通过互联网让绿色出行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互联网+”带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16]。“互联网+”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同样如此。它在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1.“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冲突
网络、数据、信息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支撑,自然资源依然是网络、数据的物质基础。没有网络、数据人类生存了几千年,没有自然资源人类无法生存,网络、数据也将无从实现[17]。“互联网+”与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要求存在一些冲突。谷歌、亚马逊、微软、IBM等互联网巨头都是耗能大户。2012年,《纽约时报》一项调查显示,作为因特网运作支柱的“云端”数据中心,可能已成为较严重的资源浪费源头之一;曾设计逾百座数据中心的格罗斯指出:一座稍具规模的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很可能已经超过一座中型城市[18]。据绿色和平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主要IT营运商“云计算”(包括数据处理和电信网络)的能耗,将超过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四国的能耗总和。2011年,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相当于当年天津市全年总用电量[19]。“互联网+”不仅需要大量耗能,而且还是污染排放大户。据Gartner调查,IT行业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2%,数据中心成碳排放大户。IT行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而数据中心又是碳排放大户,这就是云计算面临的最大挑战[20]。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能耗与污染缺乏清醒认识,正如数据存储专家杰米·波顿所言,“很多互联网用户都不知道没有实体形式的信息会消耗多大的能源和空间。所以,很多人也没有节省资源的意识”。
2.“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有限
《指导意见》要求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广度和深度,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也应包括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目前,我国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度还比较有限。就融合广度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关键是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包括互联网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融合。然而,目前我们尤为关注互联网与环境、能源相融,普遍认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工业、农业互联网得到重视,但互联网与新兴产业、绿色产业融合,以及互联网产业自身绿色发展尚未引起注意;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捷人所共知,但互联网与绿色生活融合未被人们关注。就融合深度而言,虽然明确提出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但目前我们侧重于强调“互联网+”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将之简单理解为借互联网技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尚未认识到互联网本身也要由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环保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虽然初步形成但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互联网+”传统产业虽然形成共识但实际融合较浅,总体而言离深度融合相差较大。当然,倡导互联网与其他经济产业之间互相融合,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可以取代其他经济产业。互联网与其他经济或产业亦应协调发展,融合也需要循序渐进,一哄而上极可能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互联网+”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帮助人们轻松获取大量数据信息,使人们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看天下景。网上学习、生活、娱乐、社交、购物等越来越方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被束缚在互联网上,甚至不少人对互联网产生了严重依赖,耗在手机、电脑、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一些人成了手机控或网络奴隶。李培根院士提出:“互联网+”不能够只是“+技术”、“+利润”,还要“+诗意”[21]。人若要诗意地栖居,就要懂得关怀他人、关怀自然。而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更多地消耗在互联网上,必然会使人们外出活动的时间缩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随之减少,人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互联网在方便网上交往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人与人的现实感情越来越淡,网上流行的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就是其形象说明。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了逃避种种不和谐,人们更加依赖互联网,用冲动购物、大量购物弥补生活缺憾,进而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增加生态环境压力。随着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崩溃或瘫痪,人类生产生活将变得难以想象。
四、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基本对策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神化“互联网+”[2](P4)。面对“互联网+”带给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并有效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正确认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1.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信息化、信息文明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对绿色发展、绿色化、生态文明的紧迫性也有了充分认识,但对信息化与绿色化同步发展、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殊途同归缺乏深刻认识。尽管《意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指导意见》要求互联网融合生态文明建设,都认识到了互联网等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但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应该是相互融合:一方面,“互联网+”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生态文明包括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养成绿色生活等都必须依靠“互联网+”;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网+”各环节与全过程,“互联网+”必须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指导。可以说,绿色互联网是实现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的最佳形式。具体而言,我们既要求“互联网+”主动连接、融合环保、能源、绿色产业等领域,也要求环保、能源、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等也要主动融合“互联网+”,只有双方相互融入才能实现双方深度融合。
2.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广泛融合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融合,要求不能将“互联网+”局限于环境保护、传统产业、生活便捷等方面,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态、生产、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资源、环境、生态互联网建设,主要包括互联网+能源资源、互联网+淡水资源、互联网+土地资源、互联网+矿产资源等资源互联网,互联网+水污染防治、互联网+空气污染防治、互联网+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互联网,互联网+森林、互联网+湿地、互联网+湖泊、互联网+气候等生态互联网。二是促进绿色生产和产业互联网化,主要包括互联网+绿色经济、互联网+低碳经济、互联网+循环经济等经济互联网;互联网+生态农业、互联网+生态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业,以及互联网+新能源产业、互联网+节能环保产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产业互联网。三是促进绿色生活消费互联网化,主要包括互联网+绿色出行、互联网+绿色居住、绿色互联网+绿色消费,建立绿色出行互联网、绿色居住互联网、绿色消费互联网等。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网民必须用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主导互联网生活,实现科学上网、节约上网、环保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让互联网成为绿色生活消费的工具,而不能让自己成为互联网的奴隶。总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广泛融合应包括互联网+绿色资源环境+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生活消费,此外还应加上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3.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基于“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西方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并把大数据的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也高度重视“互联网+”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与政策。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快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将互联网产业作为绿色环保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推进。云计算被广泛视为节能利器,成为各地抢先发展的绿色环保产业[19]。这说明人们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缺乏科学认识与应对之策。因此,在大力发展“互联网+”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注意“互联网+”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影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与矛盾,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和指导“互联网+”发展。在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网络建议、运行维护环节,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材、环保工作,大力推进绿色ICT和绿色基站建设等[5](P221)。云计算中的云既是轻盈的也是沉重的,我们伸向手机和电脑的指头可能连接着一次次云计算,而每一次云计算都和能耗连接在一起,因此节约云计算和节约用电一样,应该成为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19]。可见,只有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才能使之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合。
4.推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实践
我们既要科学认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关系,也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实践。通过借鉴电子商务、金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环保、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工业等领域实践经验,也可以吸收其他国家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经验,探索不同地区、各行各业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模式。近年来,深圳市先后提出创建生态低碳城市、构建智慧城市等战略,实现科技与生态或互联网与绿色化相融。经过几年实践,深圳市“互联网+”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2015年,贵阳提出打造我国生态文明与数据智慧融合发展的综合示范城市,提出了“云上贵州·数聚贵阳”的发展口号,其贵安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引进了富士康、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一批高新企业,逐渐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开启了“绿色崛起”的时代征程[22]。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没有普适方法与路径,这就要求各个地区、不同行业抓住制约自身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瓶颈,通过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实现重大突破。只有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实践,才能最终走向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共融的新时代。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2015-07-04.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 0506/c1001-26953754.html,2015-09-22.
[4]人民网.李克强同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外代表座谈时强调促进互联网共享共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EB/ 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0/c1024-26063725.html,2014-11-20
[5]李世东,等.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刘思华.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生态化转型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7]新华网.习近平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全文[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4-11/19/c_127 228771.htm,2014-11-19.
[8]人民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people. 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2015-03-05.
[9][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0]中网资讯科技.互联网大佬玩跨界:光伏化身第一站[EB/OL].http://www.cnwnews.com/html/tech/cn_tx/gjtx/ 20151120/767522.html,2015-11-20.
[11]史春.“互联网+”给绿色生态带来什么?[N].中国环境报,2015-07-17.
[12]中国政府网.中国制造2025(全文)[EB/OL].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2015-05-09.
[13]李浩.让“互联网+”浇灌现代农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5-06-03.
[14]〔美〕埃里克·奎尔曼.互联网领导思维[M].师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5]搜狐社区.互联网让绿色出行更便捷[EB/OL].http:// club.news.sohu.com/zz0152/thread/38vujlwt876,2015-06-05.
[16]新华网.鲁炜: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live/2014-10/31/c_1113052668.htm,2014-10-31.
[17]连玉明.DT时代:从“互联网+”到“大数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8]沈立.当互联网遇上环保[J].环境,2013,(3).
[19]陈宗周.轻盈而沉重的云[N].光明日报,2015-07-26.
[20]阿祥.云计算当以绿色能源为支撑[J].软件工程师,2010,(7).
[21]李培根.别让“互联网+”遮蔽了“诗意”[N].解放日报,2015-12-27.
[22]熊昌华.大数据:绿色发展金钥匙[J].当代贵州,2014,(7).
(责任编辑李淑芳)
黄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石秀秀(1992—),女,黑龙江鹤岗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D616
A
1671-7155(2016)04-0063-06
2016-06-15
国家社科基金“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反思与前瞻研究”(项目编号:13BKS048)、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15年开放基金项目及湖北省委政研室改革智库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1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