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6-03-15徐国松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新形势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新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新契机。新形势下需要结合新情况和新变化,运用马克思研究问题和阐述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发展劳动价值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拓展其研究领域,探索其当代存在形态,发展其体制分析功能,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新工业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制分析功能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4.002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制造正在进行深度联合并掀起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我国工业正处在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历史转折点上,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必然对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新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势必引起工厂和车间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变革以及经济价值链进一步全球化与产业化的双向延伸。这意味着,更多的智能设备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区域和部门及劳动主体被纳入到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的环节之中。与此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的工业转型与升级改造,伴之以跨地区乃至跨行业兼并重组;外资企业投资结构和方向调整,私营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增强,部分传统从业者被淘汰和新型劳动者产生等。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势必引发新一轮经济价值论争论。我们认为,应当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新情况和新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从中挖掘和捕捉新材料和新契机,提出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着力推进这一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
一、创新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契机
新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新工业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支持。新工业革命引发的科学技术、物化劳动以及劳动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价值创造与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认识之需要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借助于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其成败关键在于公有制经济能否与市场机制实现有机结合并从中获得内在的发展动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是,积极探索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理论存在形态,运用劳动价值论这一“适用于一切时代(指商品经济时代)”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分析考察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借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关系,展开其高度概括的存在形态,展现具体形态,以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科学指导。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有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展示与增强其生命活力。一种理论能否在实践中有效发挥解释和指导作用,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本身涵盖了现实中的某种基本因素;二是理论离开抽象思维领域与现实具体相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客观抽象为基础,通过理论抽象,达到“稀薄的抽象”,形成“最简单的规定”,天然地涵盖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商品经济关系中一切必要的要素,特别是商品、货币、价值等经济关系,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等基本经济规律。同时,劳动价值论作为最本质最抽象的商品经济理论本身源于商品经济实践,也只有不断超越理论思维形态,回到现实中去,从中汲取丰富材料,及时加以概括,才不至于在时代演进中变得干瘪,失去生命活力。这也正是它不断走出抽象思维领域,与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现实相结合的原因所在。这一理论品质进一步反映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本质上的实践性。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创立以来,始终面向时代、面向实践、面向实际,在不断转换理论存在形态、解答时代课题中得到丰富与发展。最抽象最本质的理论存在形态,决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问题论的。马克思在谈到时代问题与理论的关系时曾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P289)马克思始终把“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把应对时代挑战、解答时代课题当作丰富与发展理论、解决新问题的必要中介。回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者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劳动价值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新的理论存在形态,使劳动价值论的适用空间不断得到拓展。面对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导致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古典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用以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的同时,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创作了历史巨著《资本论》。就是在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时利用新情况、新变化和新材料丰富与完善劳动价值论。面对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时期向帝国主义时期的过渡,列宁把劳动价值论作为考察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点和规律的重要分析工具,积极探索出价值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新形态——垄断价格理论。列宁时期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可以看作是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形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取得的积极理论成果,是他在探索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在当时苏联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理论形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邓小平面对新情况和新变化,积极利用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可以看作是这一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
现在,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新一轮爆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呈现出来,向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挑战。对此,可以继续沿着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开创的思路,利用其科学方法,在即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理论存在形态,在解答新的时代课题中进一步得到丰富与发展。
二、运用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
经济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本人不是雇佣劳动者,没有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用以拯救劳动者的,他是盗圣火的普洛米修斯。所以,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定要跳出马克思的框框”。对此,我们认为,马克思是脱胎于资本主义早期繁荣时代的先进阶级的利益维护者和思想代言人,他当然是并且无愧为其所在时代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今天更没有必要把马克思加以神化,但历史是延续的,逻辑方法的演进中也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运用马克思关于研究问题和叙述理论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劳动价值论。正如卢卡奇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所指出的,“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2](P48)
1.运用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考察经济现象,把握本质关系,形成新概念,提出新观点,以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总体分析上的实践辩证法;二是具体分析中的科学抽象法。关于前一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或方面:一是系统研究对象间的联系和中介;二是在实践活动中考察和把握对象;三是使结论与事实相符合。这种方法是我们用以考察现实经济活动所应坚持的总体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在主客体双向改造中把握对象。关于后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从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关系中,排除干扰因素,锁定具体对象;第二步,综合运用诸如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舍去具象形态,抽象出一般规定性,从而形成概念和命题。这一抽象过程,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行程,为我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当然,运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从客观现实抽象出发。
利用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结合当前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从现实经济现象中进一步考察商品的存在形态问题,把劳动力、科研成果、生产工艺设计方案、物化了的经营理念等交易对象上升为商品。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方法,可以尝试研究解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折算问题。在特种行业、特定部门内部,通过考察劳动者的劳动量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从中抽象出量化参数,参照某种相关行业劳动收入等,制定量化标准,建立模型,较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方法,进一步考察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此外,当前有学者沿着马克思分析经济价值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一些富有探索性的见解,诸如关于劳动内涵问题上的“整体论”、“系统论”、“加工文化论”、“智能本质论”以及基于劳动者体力的“知识力论”等论断,尽管有的还不完善,甚至存在错误,但这些探索对于新形势下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新形态无疑具有启迪思维、拓展思路的意义。实践规定了抽象的方向与程度,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逐步深入,有关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认识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2.运用马克思叙述或说明理论的方法,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已有范畴,探索原有思想观点的当代存在形态
由于经济学要揭示本质和抽象的联系,解释经济现象,服务于经济实践,就需要使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是一个比从具体到抽象更加复杂、更深刻的分析过程,在其中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利用这种方法,结合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劳动价值论这一最抽象最本质的理论形态加以展开,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中,从抽象的规定在与现实情况的结合中逐步走向了“具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当前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可以积极促进劳动价值论与现实具体进一步相结合,从而在丰富与完善劳动价值论中进一步增强其理论张力。
一是关于商品的现代存在形态问题。商品的现代形式较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丰富得多。劳动力、科研成果、文化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方案、部分服务产品等凡是凝结了“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的交易对象都可以看作是商品的现代存在形式。
二是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存在形态问题。沿着具体化的思维行程,可以把一般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具体化为:行业内部生产同种商品所要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生产同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某一行业范围内抽象平均的结果,决定同种商品的行业市场价值;一国范围内生产同种商品所要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生产同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国范围内抽象平均的结果,决定同种商品的国别市场价值;国际范围内生产同种商品所要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生产同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际国范围内抽象平均的结果,决定同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强“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3](P319)的研究十分必要,诚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外贸易才发展的,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发展。”[4](P294)
三是关于价值的现实形态问题。随着本质抽象逐步与现实具体相结合,理论研究中被暂时撇开的干扰因素逐步加进来,就使一般意义的价值进一步丰富为转形态的生产价格、完全的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等,形式上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商品价值与其价格相背离。按照马克思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路,可以继续探索商品价值在技术、竞争、垄断等因素制约条件下的现象形态。这客观上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有关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上,不理解马克思的思路,就会得出所谓“价格决定论”的错误论断。
四是关于价值规律的现象形态问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竞争日趋激烈,部门间的资本转移不断加快,价值规律主要呈现为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时,由于全社会的技术水平和部门及产业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在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技术、价格等垄断不断加强,价值规律呈现为垄断利润率规律。
五是关于劳动及其现实形态问题。当代随着科技革命和分工的日益发展,生产商品劳动一般进一步具体化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劳动形态。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突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进一步拓展到第三产业等间接作用于物质对象的生产部门。使创造价值的劳动形态由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进一步拓展到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生产性劳动由物质生产劳动拓展到科研工作、生产工艺设计工作、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劳动等。
六是关于货币及其形态、货币流通量规律及其具体形态问题。随着互联网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由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由贵金属条块到铸币,由纸币符号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不断具体与丰富。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流通规律到贵金属流通规律再到纸币流通规律等等,为进一步研究货币流通规律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
用马克思的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自然要求把坚持理论的自我批判精神与坚持理论的“硬核”相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自我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在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指导下,劳动价值论随着劳动形态的分化与多样、生产资料的改进与扩大、劳动者主体性地位的逐步改善与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断与商品经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具体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中得以具体地历史地贯彻,进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其理论形态。这种自我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进一步展示与增强其理论活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也应当内化为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最可贵的学术品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硬核”包括:(1)劳动者的基本立场,由劳动者的社会化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而劳动者应当成为劳动主体、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却被异化、劳动者创造历史从而获得自由解放的基本思想体现出来;(2)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由价值实体、价值形式、价值规律、价值转形和拜物教思想体现出来;(3)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主要由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法以及劳动实践辩证法体现出来。其中,劳动者的立场决定基本观点并由科学方法所体现和保证。坚持这一理论“硬核”,是坚持自我批判精神、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有之意,因为发展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的积极变化,离开理论“硬核”谈发展,将导致理论的蜕变。
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制分析功能
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还应当结合新情况和新变化进一步拓展其理论研究领域。当前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体制分析功能,进而探索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化存在形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需要学术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更赖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只是提出这一思路并就借鉴《资本论》中已有的相关理论成果作点滴思考。
1.全面理解和把握劳动价值论对经济活动的二重分析功能,把理论研究由制度研究进一步推向体制研究
马克思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认为,生产商品的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活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本质上反映生产中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活劳动作为具体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创造财富,本质上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以此为出发点,理论研究可以分别沿着经济活动中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两个向度展开。如果重在考察社会制度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则形成对经济活动的制度性分析和研究,劳动价值论就具有对经济活动的制度分析功能;相反,如果侧重考察以经济体制为载体、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约束下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规律,则形成对经济活动的体制性分析与研究,劳动价值论就具有了对经济活动的体制分析功能。可见,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分析功能本身具有制度分析和体制分析二重性。也因此,我们对于当前学界有学者所认为的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已经不合适宜的武断不敢苟同。
2.深刻理解《资本论》的丰富内涵,借鉴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进行体制性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其一,以《资本论》为范本,马克思创立了以物质生产为焦点和驱动力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性生存是由物质生产来确定的,以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再次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开篇首句就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3](P5)正是由于物质生产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为生产的经济科学。正如美国学者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所论述的,“事实上,在马克思证明和揭示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调节的力量中,生产是焦点和驱动的力量。这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区别于直到他的时代所存在的经济学之所在。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学变成了生产的科学”[5](P192)。
3.《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制度性分析是借助于体制分析得以展开与实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过程和经济现象为基础,运用劳动价值论的体制分析功能,通过分析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割,最终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性分析。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下资本生产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的深入剖析、没有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经济运作机制的深入分析,就不可能以“铁的逻辑”得出令反对者头痛的结论。
4.《资本论》中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体制分析思想及其相关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适用
《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地体制性分析,形成了许多可贵思想与相关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微观经济运行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提出了微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思想:企业经济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致富动机与激烈竞争;企业经济活动按利益最大化运作;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通过单个主体竟相追逐超额剩余劳动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等。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单个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即并存性与继起性。运用这一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与指导当前我国的微观经济运行。二是关于按比例分配劳动的经济规律。以单个资本运动为基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从而提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经济思想。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社会总资本进行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即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式分为C、V、M三个部分。之后,具体分析指出了进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三是关于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思想。马克思这一经济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社会经济资源应以市场为基础和中心加以配置。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6](P289)这里,他表达了以社会劳动为代表的经济资源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基本思想。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市场机制配置经济资源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6](P290)。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了关于市场存在缺陷的思想、有关产权思想等。这些思想与相关理论成果对于探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技术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分析功能十分宝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等.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杨玉生,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叶剑锋)
徐国松(1972—),男,法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A81
A
1671-7155(2016)04-0011-05
2016-06-21
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研究”(项目编号:15JDSZK04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