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自由—富强”政治伦理思想模式的时代局限与历史贡献

2016-03-15张胜利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严复伦理政治

张胜利

(1.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2.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严复“自由—富强”政治伦理思想模式的时代局限与历史贡献

张胜利1,2

(1.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2.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国家层面政治价值目标(富强)与个人层面伦理价值目标(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严复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维度对其进行透视,情景性与适当性照射出的是富强选择的适当性与自由选择的迂腐性,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与整体性;对富强语境下的自由透析出的是其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多重进路;价值内部的冲突性与协调性在实践中呈现的是富强目的与自由手段的背离,富强与自由理论上的协调性与实践中的冲突性是无法化约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国自由主义发展的困境。

严复;富强;政治价值;自由;伦理价值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4.006

政治价值目标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治的道德性和伦理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学的主要内容[1]。严复作为中国引进西学第一人、中国自由主义鼻祖[2](P4),在对守旧派、洋务派、维新派等中国近代转型时期各种思潮进行反思与批判后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首先要在个人伦理精神上做到自由、自利和竞争。正如格林菲尔德所言:民族乃是文化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民族意识等文化因素在逻辑上先于民族本身[3](P17)。基于此,严复试图通过个人伦理上的自由精神实现民族的富强,以此作为救治中国的药方,也即通过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思想改变中国传统伦理的思想路径,以教育为媒介和途径全方位地引进和实现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而渐进式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然而富强作为终极的价值追求与以自由为核心改造中国伦理文化为主的伦理手段之间存在着多重张力关系。后世学者对这两种价值追求何者为核心与目的、何者为手段与途径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严复开出的救治中华民族的药方,其局限性与先进性到底体现在何方,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认识严复政治伦理思想当中的目的的政治性与手段的伦理性这个核心命题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与手段之争——何者为核心

费正清将中国近代对西方各种理念的借鉴用冲击-回应模式加以描述[4](P104)。个人政治伦理的“自由”概念与国家政治的“富强”概念均来源于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也就是西方对中国冲击的一种回应。严复在揭示中西差异时以为发现了西方富强的秘密,揭开了西方各种表象背后的本质。“力今以胜古”带来西方的“日进无疆”,“好古而忽今”导致中国历史“治乱盛衰”的轮回,而这一切政治表象的背后是“自由不自由异耳”[5](P23)。《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些政论中,一种民族国家富强的急切心理跃然笔尖,严复直指中西政治伦理的差异是“尊亲”和“自由”,而“首尊亲”不如“贵自由”[5](P31)。而自由具体体现在能够使民自利、自治,进而可以开民智、鼓民力和新民德,“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则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无当也”[5](P27)。除此之外,严复对于二者关系的论述还有很多,他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更是一个政治性的目标。严复试图用西方式的自由思想作为武器改造和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和传统伦理宗法本位,影响和唤醒每一个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伦理,进而实现国家和民族富强。他不仅寄予这种政治伦理的改造以厚望,而且急于以这种伦理性的手段来解决迫在眉睫的政治性难题。严复之所以在文化上采取激进主义的自由思想,是因为他认为要想中国由救亡图存到富强繁荣以至最后达到长治久安的治道常态,只有通过自由主义的政治伦理才能实现。所以,他主张进行西方式的自由文化制度改革,用西方式的文化迫使中国国民醒悟,也正因为严复知道这样做要想取得成就并非一日之功,所以他又坚持在政治上采取渐进主义的改革策略,这是严复的思想逻辑。

学界目前对于严复上述富强与自由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以史华慈为代表,他认为严复的思想宗旨是国家的富强[6](P60-61)。在富强与自由的关系之中,富强为核心和目的,自由为手段和途径,以自由为中心的民主、平等意识启迪中国国民和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以此促进中国的富强。费正清也认为,严复的自由原则在于通过个人努力以创造国家的财富和实力,进而达到富强的目的[7](P140)。李泽厚在其《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沿袭了这种逻辑推理[8](P282)。第二种是以台湾学者黄克武为代表,认为严复并没有以富强为目的而把自由作为手段和辅助对待,相反,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则是追求的核心目标[9](P4)。第三种观点以杨阳为代表,他认为富强与自由皆是严复思想中的硬核,严复从未偏向过任何一方[10]。上述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就他们个人的逻辑推演和论证路径来讲都言之成理,都融入了对严复和中国近代史的深刻思考和剖析,但他们却把二者的关系仅放在单一的维度和视角之中、静态的分析框架之中以及局限在严复个人的思想世界之中进行分析和比较,未能从价值追求面临的情景性与适当性、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以及价值内部的冲突性与协调性这“三对范畴”中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11]。

二、情景性与适当性——富强选择的适当性与自由选择的迂腐性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是什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无数仁人志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伴随着血腥残酷的政治实践经验而逐渐得以深化。

(一)富强是近代史上各派力量的共同主张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解释了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以及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危亡局势:“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12](P35)“把我们十八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的自由”[12](P29)。面对中国历史上二千年未有之变局,富强、自强等口号和追求自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必然需求和追求,但富强在严复的思想体系当中到底所指何物?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亦或是国家整体上的富强?理所当然富强作为当时人们的普遍价值共识和追求主要是与当时清廷的无能衰弱以及随后的无序混乱相对应的。当时不仅仅是严复,其他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甚至是保守派都主张富强,富强作为当时特殊情景下的价值追求毫无异议,问题是如何才能富强?实现富强的途径、措施、制度和策略具体是什么?这些问题导致严复与其他派别的差异,也只有在这种历时性的语境之中、历时性的情景之中分析严复所提出的通过自由为中心的伦理途径能否实现富强才具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二)特定历史情境中,富强的适当性与自由的迂腐性

洋务派之所以在器物层面上追赶西方也是首先感受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威力,所以中国所要求的富强首先是洋务派主张的要向西方学习军事武器技术上,通过师夷长技在器物层面上实现军事上的富强;而后来的维新派则更深一步认识到,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所以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设计,但至于采纳哪一种具体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入分析西方的文化,尤其是英国的文化之后认为,西方富强的终极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在军事武器技术上先进,最重要的是由自由所激发的人们的创造力和一系列与自由配套的制度设计,所以他要求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以达到富强,这也即是他说的民智、民德与民力的主张。他的这种认识深入到了西方社会和文化本源之中寻找富强的根源,不可谓不深刻。但不论是何种层次上的富强,当时的人们想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经济上的富强,更重要的是想要切切实实的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富强以抵御外国的入侵,这是民族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从情景性和适当性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富强作为特定情境下的适当性选择而言是正确的,但自由作为辅助富强或者也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而言就显得不适合当时的情景性。因为按照严复的理解,自由的实现需要多种条件,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通过革命的形式而必须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才能实现,这种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和依赖当时的皇帝为主体的政治力量,而当时中国的实际掌权者却并不是皇帝本人,而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政治势力集团,尽管皇帝有改革的愿望,戊戌变法就是如此,但后者却不允许这样做,即便是皇帝本人真愿意进行改革也不会实行严复的自由思想主张,因为严复主张的自由思想一方面要求实行地方自治、权力制约以及君主立宪制等限制皇权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主张开启民智、民德与民力,主张保护人的权利、财产、平等与自由等措施,这都不是满族出身的封建帝王所能容忍和接受的主张。严复主张:“今日所谓立宪,不止有恒久之法度已也,将必有其民权与君权,分立并用焉。”[5](P940)“然而,伴随着改良主义思想在戊戌变法政治实践中的彻底失败,以中体西用政治哲学为基础的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在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史上画上了句号。人们从改良主义者惨遭屠杀的血淋淋的政治现实中,看到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要想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满清政府”[8](P301)。

(三)特定社会情境中,自由难以完成实现富强的历史重任

从情景性上剖析严复所主张的自由对于富强的作用,自由也无法完成其重任,因为西方国家和紧随其后的日本帝国主义也不会给予中国实现个人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而达到富强的过程比较缓慢,而且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当时想通过自由挽救中国,通过自由思想的主张让国家得以富强的理想显得不切实际,所以日后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才让国家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严复等人是因为首先经历并体验到西方国家的富强才向西方学习,而不是看到西方国家的自由而向西方学习,其把西方国家的富强归因于他们的所谓自由,这是一种由结论、结果反推原因与过程的逻辑。对于具体是哪些综合性因素形成的合力促使了西方国家富强这种综合表现,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同的政治思潮与流派。所以在严复的富强与自由之间,他忽略了自由对于中国当时情景的适应性问题,尽管严复已经考虑到西方式的自由不能完全照搬,但是他没有考虑到现实的政治环境,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内的反动保守政治势力不会让中国通过所谓的自由思想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要想富强首先需要推翻国内的反动势力,进而把国外势力赶出中国,最后才能走向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自由。

三、富强语境下的自由——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多重进路

马德普教授认为,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为价值主体的多元性,价值客体的多样性和价值关系的多维性[11]。在近代史上,谁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作为价值主体选择多元的价值客体以及构成多维性的价值关系呢?价值主体显然是整个中华民族,而不仅仅特指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覆灭不仅不会影响中华民族的富强相反却可以减少阻力,所以必须有一个阶级起来代表中华民族选择富强的方案。在严复的富强——自由、维新派的富强——政治改革以及守旧派的富强——中体西用的模式之间,严复的富强模式是否真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和当时的具体多元的价值方案选择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呢?

(一)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之间的非均衡性

国家政治的价值目标(富强)与个人伦理价值目标(自由)之间存在着非均衡性。如果单独地从逻辑上讲,富强作为目的,实现富强的手段、途径多种多样而不仅仅只有自由一种途径,中国历史上实现富强图景和盛世的方案也很多。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之时,并不是只有严复一人提出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命运的命题,他的富强——自由模式仅仅是其中一种思想路径和救治中国的药方。在其理论逻辑之中,自由的思想和主张贯彻到底必然能够带来所谓的富强,因为这是他从西方国家得出的经验和深悟到的精髓,但实际上达到富强这一最终目的或核心目标的还有多重谱系,而严复所理解的自由还是西方国家理解的自由,带有他自己的主观偏见。

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富强也并不如严复所言,是通过所谓文化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众的自由单方面而实现的,如果是的话,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自由”而不具有任何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即便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自由也不必然带来富强,富强所需要的因素和条件有很多,自由也仅仅是西方国家保卫自己利益的方式和旗帜,对外来的民族和国家,西方实行的却是掠夺、侵略屠杀和殖民策略。就英国16世纪以来的发迹史来看,英国自1600年开始创立英属东印度公司,“十五年后,该公司已在印度、西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建立了二十几个分公司,1628年进入波斯,1668年控制了孟买”[13](P20)。17世纪英国的农民仍然占据人口的大部分,他们生产大部分国家的财富,而各统治阶层从中获利,中农、佃农、工匠、水手、贫农等生产者家庭年收入均在50英镑以下,而贵族的家庭年收入则在2590英镑[14](P20)。即便是洛克这样倡导公民的同意是社会和政府的基础的思想家,也不承认事实上的人人平等和自由,仍然认为能够达成契约的自由民是贵族、神职人员、绅士、商人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特别是那些有学识的有产者。而18世纪的英国则主要依靠殖民剥削和开拓世界市场而繁荣和富强,尤其是奴隶贸易,而国内的资产阶级通过合法化的圈地运动使农民更加苦难,19世纪工业化的发展致使更多的无产阶级工人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同时继续开拓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之后八国联军侵犯中华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严复却认为英国人自建立了自由商法之后,“自此以还,民物各任自然,地产大出,百倍于前,国用日侈富矣”[5](P865)。

(二)西方之自由并非西方富强的充分条件

严复明显没有认识清楚英国富强的原因所在,仅仅从文化、制度和国内层面进行经验性的分析。实质上,严复从1877年3月至1879年6月在英国留学学习仅2年有余,所接触和翻译的著作种类也非常有限。与严复推断的恰恰相反,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创造的富强和繁荣其本质并不是所谓的民众自由和政治自由,恰恰是对财富的贪婪追逐和压榨剥削国内平民的利益造就的富强,其自由文化的基因来源于自由追求财富的渴望,其政治上的自由来源于维护私有制的目的。“富强之盛,必待民之智勇而后可几;而民之智勇,又必待有所争竞磨砻而后日进,此不易之理也”[5](P65)。西方的民智、民德与民力具有的侵略性、竞争性并不必然导致他们的富强与兴盛,而且对其他民族国家来讲是一种毁灭。尤其是西方国家对财产权的重视与保护刺激了西方社会与公民获取财富的野心与欲望,觊觎他国财富与蔑视他国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尤其是对各大陆的土著居民的残害、掠杀和占有他们的土地,都是他们所谓自由、权利、竞争的体现。严复并没有认识清楚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文化背后隐藏的资本与财产私有制之间的暧昧关系,没有认识清西方国家掠夺式的自由本性和国内资产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所设置的政治制度,西方式的自由与富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依靠剥削、压榨和掠夺建立起来的,而根本不是如严复所理解的真空中的自由产生的富强。

严复指出:“中国之弱……弱于政教之不中,而政教之所以不中,坐不知平等自由之公理。”[5](P116)严复认识到中国积弱不振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军事和经济方面,而更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层次危机,与守旧派、洋务派相比,严复对中国社会的纵深分析和西方国家的横向考量显得比较深远,视域也显得比较宽广,他想找到的不是解决一时危机的应急权宜之计,而是想从根本上寻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倡导中国应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是有道理的,但却在判断西方国家富强的原因上忽略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和自由的两面性。比瑟姆认为,多党竞争、三权分立是西方近现代自由民主型政治伦理模式,只是偶然地与英国、美国这样的强权国家联系在一起,它是西欧和北美特殊的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科技进步、基督教观念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仅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缘,从这种唯一的不可再现的多重因素配合中,无法找出落后民族国家成为世界强势民族的普世性一般规律[15](P41)。

严复虽然借鉴西方的政治思想学说,但却并不深入了解西方的政治发展路径,严复是从当代西方的政治实践推理西方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富强的原因,而且着重是从文化层面论述中西方差距,并没有深入分析西方走向富强、繁荣和兴盛的历史事实。实质上,西方走向富强的背后以及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入侵其他民族完成的,文化层面的权利、自由、平等与竞争意识也体现出他们自己民族的特色。恣意践踏其他民族的自由,拔高自己民族造成民族的不平等,贬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地位,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事实。

四、目的与手段的背离——理论上协调性与实践的冲突性

(一)富强与自由两种价值在严复思想体系中的协调性

史华慈认为,严复是带着探索西方富强的秘密到达英国留学的,所以他发现的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纲领,而不仅是一个描述世界的理论[6](P19)。离开现实的考量,富强与自由的原则与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与差异,在很多方面是无法化约与比较的,也不存在衡量的单一标准,所以在理论上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和谐的关系,当这两种价值体系集合在严复的思想中时,他以现实的情势为依托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统一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二者的冲突性予以调和,但这种调和存在着不足,不能适应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所以从根本上也预示着自由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二)严复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冲突性与历史进步性

毛泽东已雄辩地指出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6](P1470)。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个人自由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当然严复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国社会面临的历史任务。难能可贵的是他意识到了中国的自由主义不能离开中国的现实而空谈,那样对民族、国家都是有害无益的。正是鉴于严复一方面想通过自由主义的思想来迎合富强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中国的现实情境又迫使他不得不对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进行改造,所以他在许多时候表现出一种互相矛盾的心态和情绪,但严复始终没有放弃他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文化立场,他会见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时,不仅没有同意进行政治革命,反而试图劝说孙中山放弃革命事业而投身到提高中国社会的民力、民智、民德的教育事业中来。这充分说明严复的迂腐性以及政治上的渐进主义立场。严复之所以不愿意进行政治上的革命,除了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经验的影响之外,最为根本的是在他的骨子里仍然带有浓厚的中国士大夫的文人气息以及始终无法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治国理政之梦,仍然寄希望于利用皇权进行改革,寄希望于通过所谓的教育人性化,也即所谓的启迪民智、民德和民力而最终解决中国的问题。事实上,当时之世既不可能有时间去这样做,也不会有人支持这样做,更不会有人这样做。虽然其受到西方思想的洗礼,但骨子里的皇权思想随时涌起,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意革命,不愿意相信清王朝的堕落腐朽无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虽没有明言但其行动却暴露了他隐蔽的核心意图。所以严复对西方的分析视域是狭隘的,仅仅局限于当代西方富强的几个世纪的历史,而未从西方整个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和深入分析;仅仅局限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分析,未从西方整个政治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战略角度分析,也就是未从政治实践发展的现实角度进行分析,未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和西方国家民族国家本身的特性出发思考问题,欠缺政治的眼光。也即欠缺马克思主义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没能看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本性和中国皇权制度的局限性以及中国现实的本质问题。严复尽管找到了中国文化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但是在具体如何改变中国衰弱的命运方案选择上却显得迂腐。一方面想引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与平等;但另一方面却寄希望于当朝的统治者自动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寄希望于一个并不真正掌握和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物,也就是根本就没有实施这一方案的主体推动者和支持他的方案的政治力量、民众力量,更不要说最为关键的军事力量的支撑了。实质上,严复根本没有看清政治局势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方向。一直想通过教育和地方自治来培养民智、民德和民力,但问题是谁来推动和实施?谁又会等待这样的宏大而不确定的后果的目标实现?大众教育的普及根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封建社会造就的国民性岂是严复个人一人之力就可以改变的?而且事实证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况且严复还想要实现的是西方式的民智、民德与民力,这更加增加了难度,更是难以完成和不可想象的任务,这种嫁接即便是生长起来也不会有果实产生。

严复作为引进西学的第一人,还不可能看透西方唯利是图的掠夺本性,看到的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暮年”和西方自16世纪开始的毫无人性的掠夺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工业资本的“青年”,只看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果,没有看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过程和本质属性,这也是第一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17]所以严复企图通过培育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和精神的初衷值得理解,也应赞赏,但是企图通过此种伦理手段达到民族的富强却不是恰当之举,思想的培育和精神文化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不触动封建制度的核心和根本也就无法完成对旧社会的改造,也就无法影响和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尤其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和清王朝腐败无能的背景之下,伦理思想上的启蒙注定无法有效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危机,注定无法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以实现富强的目标,但严复对中华民族落后的探究警醒了世人。

[1]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3,(6).

[2]刘梦溪.严复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L.Greenfield.Nationalism:Five Roads to Modernity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5]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凤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

[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0]杨阳.富强甚或自由:严复“众治”思想中的硬核[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11]马德普.历史唯物主义对伯林价值多元论的破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12]刘晴波,彭兴国.陈天华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3][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到2010年[M].郑方磊,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4]Peter Mantissas.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M].London:Routledge,2001.

[15][英]比瑟姆.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M].徐鸿宾,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责任编辑张娅)

张胜利(1968—),男,河南汝南人,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D092

A

1671-7155(2016)04-0034-05

2016-06-08

猜你喜欢

严复伦理政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