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属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2016-03-15王玉功高永宏陈月源
王玉功,高永宏,陈月源
(国土资源部兰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甘肃金属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王玉功,高永宏,陈月源
(国土资源部兰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金属矿产资源是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为社会带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侵占耕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对甘肃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造成金属矿山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在人们的意识中是越来越重要,近年来,甘肃金属矿山开发发展迅猛,矿产资源对甘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矿产资源为我省带来了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在开采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不足,缺乏矿山地质生态保护投入,积累了沉重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塌陷、滑坡、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和草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破坏、土壤及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所以开发矿产产生的环境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分析了甘肃金属矿山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了甘肃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管理对策和防治措施,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1 甘肃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及环境现状
1.1 甘肃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地处蒙、新、青藏、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按照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成矿带和一个成矿区,既西秦岭成矿带、祁连山成矿带、龙首山成矿带、北山成矿带和陇东成矿区。目前已发现,金属矿产34种,完成了全省1:100万、1:20万、1: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探明了以白银铜矿、镜铁山铁矿、塔儿沟钨矿、陇南铅锌矿、甘南和陇南金矿等金属矿产。从矿产保有储量看,我省镍、钴、铂族(铂、锇、铱、钌、铑、钯)、硒等矿种居全国第一,锌、铊、碲居全国第三,铜、镉居全国第四,铅、镁、锑居全国第五。
1.2 甘肃金属矿山环境现状
甘肃是金属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开发为我省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采矿过程中剥离覆盖的土壤、岩石,破坏了植被;选矿过程中粉尘、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周围的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因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沙化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破坏了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由于不断改变和破坏矿区周围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平衡,许多矿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阻碍甘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金属矿业开发环境污染来源及类型
2.1 矿山噪声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的大型机器设备产生噪声、大爆破噪声、施工噪声等其他工作环境噪声污染,不仅危及矿山工人的身体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
2.2 矿山对大气的污染
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凿岩、钻孔、爆破、破碎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开采机器;矿区繁忙的交通运输设备产生含大量重金属的废气;矿区冶炼厂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H2S,SO2,C0,NO2),均严重地污染矿区空气。
2.3 矿山对土壤污染
堆积的原矿和尾矿,经过雨水的淋溶,重金属进入周边土壤;采矿生产中排出废水、废石场的雨淋污水和选矿厂排出的洗矿、尾矿废水等渗入土壤,这些废水大多溶有大量重金属离子(Cu、Pb、Cd、
Cr和Hg),随着矿山开采年份的增加,矿山周边土壤重金属不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进入土壤后缓慢迁移、扩散,通过溶解、沉淀、凝聚、络合、吸附等过程后,容易形成不同的化学形态。当其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通过土壤被植物(农作物)吸收,经食物链为动物或人体所摄人,潜在危害性极大。
2.4 矿山对水体污染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暴露在空气中,其中的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而形成酸雨,使得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渗人地层使地下水污染源;选矿产生废水含有工艺添加药剂,重金属元素、酸、碱离子、可溶性盐类物质和放射元素等;浸出金的尾液中含氰化物和碱等;这些水在汇集过程中携带、混入或生成一定数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随地表水排泄和渗人地下水,将严重污染地表水源、地下水源。
2.5 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
矿山固体废弃物包括露天矿剥离和坑内采矿产生的大量废石、选矿产生的尾矿和冶炼产生的矿渣等,许多固体废物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其中又以尾矿和废弃的低品位矿石中重金属含量最高。这些固体废物若在露天堆放,容易风化,并通过降雨、风化等作用向矿区周边扩散,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3 甘肃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金属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薄弱。矿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注重对资源的索取而忽略了资源的保护,违背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开采原则,只一味地追求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不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资源不能循环利用,导致矿山环境治理进一步恶化。
2)管理混乱,监管不力。目前管理矿山环境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各行政部门对矿山环境都有监督管理权,但监督职能履行不到位,使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对落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致使在污染环境以后,各部门谁都不想管或不能统一管理,导致了矿山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污染越来越严重。
3)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目前许多矿区生产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问题。矿山环境的治理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但现在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省的技术投入和资金的投入都还不够,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4 甘肃矿山环境治理的建议及措施
4.1 治理建议
1)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坚持治理与转型相结合,坚持“治旧”与“控新”相结合,积极推进环保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努力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化、开采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促进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2)对矿山环境进行全面调查。查明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查明矿体赋存特征、矿山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开采影响范围;查明矿区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预测其对矿业活动的影响;预测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查明矿区土地、植被占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情况。
3)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矿山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力推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政府优势,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吸引投资,加大对矿产资源管理的监督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人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促使矿产资源的发展规范、科学、有效地进行。
4)建立长期治理机制。在矿区环境污染的治理进程中,必须具有系统和全局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根据甘肃现有条件,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地理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新之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一个系统的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要有打持久战的规划和耐心,不断完善,持续改善。
5)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矿产资源的开发应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防患于未然",把消除污染、防止生态
环境破坏的措施,实施在勘查、开发活动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环境污染的根源,减轻事后治理所付出的代价。
4.2 防治措施
4.2.1 大气的污染
改革采矿工艺,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污染物排放前进行净化处理措施,如用液体吸收法、催化转化法和燃烧法净化有害气体;用重力、惯性和离心等机械式除尘器、湿式气体洗涤器、过滤式除尘器来净化颗粒状污染物;对有气压输送的工艺流程,采用闭路循环系统;植树造林,改善矿区的小气候条件,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
4.2.2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这是最根本的措施,采用吸声、隔声等控制技术;合理选择材料、改进机械设计来降低噪声;改进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噪声;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降低噪声;在矿区总体设计上,采用“闹静分开”的原则,也是控制噪声较有效措施。
4.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金属矿山井下废石可采用就地充填综合技术,废石可以井下就地消化,实现井下废石不出坑从而彻底解决井下生产矿山的废石排放问题;实现减小或取消建设尾矿库,提高选矿废水回收利用率,可以大大改善坑内外的环境。进行矿床开采设计时,应考虑采矿活动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矿区环境影响评价书,对可能出现的水污染,采取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废水的形成,改革采矿工艺,采用废水闭路循环系统,减少矿业废水量;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涌入和渗入矿井;妥善处理废石堆,防止生成沥滤水;严格控制废水的排放,既要控制废水污染物的浓度,也要控制废水的总排放量,进行废水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安全排放。
5 结语
甘肃省矿山环境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应在借鉴其他省金属矿山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坚持“治旧”与“控新”相结合,坚持治理与预防相结合,只有不断地提高技术,持续治理,才能使矿山环境的污染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郭少丰,刘新宇,随新新,等.甘肃镜铁山矿床构造新认识[J].地质与勘探,2013,49(1):123-129.
[2]张新虎,刘建宏,赵彦庆,等.甘肃省成矿区(带)研究[J].甘肃地质学报,2008,17(2):1-8,49.
[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4]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Z].2012.
[5]甘肃省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形成机制与治理方法[J].甘肃地质,2012,22(1):65-70.
[6]王振鹏.浅议我国矿山环境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2,(14):85-86..
[7]孙志伟.解决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8,10(1):22-24.
[8]陈桂荣.曾向东.金属矿山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展望[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2(2)41-44.
[9]矫旭东,滕彦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J].国土地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68-73.
X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