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习仲勋的赞誉解读毛泽东的干部观
2016-03-15贾义保
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从对习仲勋的赞誉解读毛泽东的干部观
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习仲勋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长期的革命建设生涯中,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悉心关爱和精心指导,能够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过各种复杂工作的锻炼,逐步成长为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多次赞誉。今天,重新解读这些赞誉,可以清晰地发现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的培养与任用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干部观。这其中包括: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注重加强党性修养,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注重提升领导艺术,注重完善德才兼备素养,注重培育求真务实的品格,注重增强宏观决策能力等。
毛泽东;习仲勋;干部观
习仲勋在其丰富多彩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悉心关爱和精心指导,历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中央西北局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等职务,逐步从“娃娃主席”成长为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并多次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赏识与着力培养,才成就了习仲勋波澜壮阔的人生。纵观毛泽东对习仲勋的多次赞誉,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的培养与任用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干部观。今天,重新读解毛泽东同志的干部观,对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整体素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是毛泽东干部观的战略选择
习仲勋自幼就萌发了革命的种子,面对时局的黑暗与反动势力的强暴,他艰辛求索、奋然前行,逐步形成了救民于水火的理想,其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体现了年轻干部的优秀特质。1913年出生的他于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开始了他在陕甘地的革命生涯,1932年领导“两当兵变”,1933年参与开辟照金革命根据地,1934年成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习仲勋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第一次见到敬仰已久的毛泽东。他说:“我凝神谛听毛主席的报告,觉得他讲的完全合乎实际,路线完全正确。我感到迷雾顿散,信心倍增。”[1]1936年9月,习仲勋列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惊讶道:“你是个娃娃主席嘛!”[2]关注与赏识之情溢于言表。此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对习仲勋倾注了大量心血,重点培养、谆谆教导,正如习仲勋所回忆的那样,“十余年间,我多次同毛主席接触,受到他的关怀、爱护。他有时吸收我参加中央有关会议,有时找我谈话,有时写信给我,以至题词勉励我,使我不断受到教育”[3]。毛泽东是严师又是同志“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1]。
毛泽东历来注重大胆培养使用年轻干部,这从他对“娃娃主席”习仲勋的器重关怀中可以得到印证。自古英雄出少年,习仲勋从参加革命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与意志。在投身革命的进程中,他聪明睿智、目光远大、奋发向上、矢志不渝,以其非凡的能力崭露头角,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培养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年轻干部的作用,将年轻干部视为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实习生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4]并强调,青年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5]。其次,毛泽东注重青年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他认为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应注重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达到“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他指出:“要充分信任青年人……青年人不比我们弱。老年人有经验,当然强,但生理机能在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这是自然规律。”[5]并强调要大力宣传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等同志的先进事迹,有效运用榜样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广大青年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与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再次,毛泽东重视青年干部的进步与使用。对年轻干部,他寄予厚望,并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委以重任,涌现了萧克等一批优秀的“娃娃将领”。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积累,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他曾关切地指出:“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6]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青年干部要进领导班子,实现老中青三结合的组织工作原则,并强调要经风雨、见世面。革命者不可能在温室里成长,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
二、注重加强党性修养是毛泽东干部观的思想遵循
习仲勋的一生,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是一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1935年9月,中央代表在陕北搞错误“肃反”运动,习仲勋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党性,顾全大局,坚定地表示:“就是把我杀了,我也不能走!”[7]冒着生命危险,他担保下20多名党员干部,把“肃反”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真正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责任担当。1936年,习仲勋被下派到关中苏区担任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时值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人在那里当权,政治环境险恶,但习仲勋以党的利益为重,毅然赴任,并临危受命担任关中特委书记,以其高度的党性与出色的能力,按时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限七月半初步赤化”的艰巨任务,赢得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信任。1942年,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正确评判边区历史上的是与非,表彰了包括习仲勋在内的22名模范干部及生产英雄,毛泽东亲自为时任西北局党校校长的习仲勋题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8个大字,这既是对他长期坚守革命信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今后工作的鞭策与期盼。后来,习仲勋动情地说:“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3]
毛泽东历来注重加强干部党性修养,认为党的利益至高无上,党员干部应忠诚于党的事业,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从他对习仲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高度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习仲勋一贯坚持党的利益至上原则,其长期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诚于党的事业和果敢担当的作风,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崇高境界的思想遵循,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之本与力量之源,先进性教育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他指出:“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8]并强调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8]。其次,毛泽东重视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是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利益当作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共产党人应当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与人民利益,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9],并强调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能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0]。再次,毛泽东重视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历史证明,一部党的光辉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党员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谱写而成的,否则,就不会有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1];并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12]。
三、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是毛泽东干部观的实践根基
习仲勋出身农民家庭,与人民群众始终血脉相联,是一位扎根基层的群众领袖,在战火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习仲勋从投身革命开始,始终把基层群众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爱戴。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党中央曾委派他南下关中、北上绥德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当时的陕甘省委书记李维汉曾称赞:“在我经过的陕甘苏区,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13]在占边区1/3人口的绥德,习仲勋贯彻“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工作方针,确保了边区的安全稳定。1943年2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对习仲勋、王震、马文瑞等同志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不夸不骄,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习仲勋的档案材料中清晰地记载了他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14]1945年10月,在中央选配西北局书记时,毛泽东直接提出:“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5]
毛泽东历来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这从他对“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的信任倚重中可以得到印证。常言道:“干中辨才,火中试玉。”习仲勋作为基层群众的一员,来自群众,又与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汲取了有益的智慧与营养,在多年的奋斗与成长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作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根基,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在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社会是一所大学校,是学习与锻炼的重要场所,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的意见,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干部。他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6],并强调:“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2]其次,毛泽东重视在群众斗争中造就大批革命事业接班人。要保证党与国家不变色、不褪色,不仅要有正确的路线政策,而且要能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无产阶级接班人。他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17]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就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需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生根开花[18]。再次,毛泽东重视基层干部选拔的辩证法,善于从总体上考量选拔干部。干部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基层选拔干部更不能求全责备,必须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他指出,选拔干部不但要看其一时一事,还要看其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19];并强调共产党人决不能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什么都好,而别人什么都不好[11]。
四、注重提升领导艺术是毛泽东干部观的能力诉求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于主政西北期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工作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运用高超的领导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稳定与开发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西北地区民族众多、政治复杂、经济落后、匪患猖獗等严峻形势,习仲勋强调:“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西北的所有工作,如果脱离了民族问题,就是脱离了实际。”[20]为以后相当长时期开展西北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1952年7月,习仲勋受毛泽东之命,亲赴新疆,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与灵活务实的策略,有效纠正了当时新疆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妥善解决了乌斯满武装叛乱,稳定了新疆的局势[20]。1952年5月,针对青海昂拉藏族世袭千户项谦组织的2000多人的武装叛乱,习仲勋坚持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20],以一名优秀军事家的胆略,采取“七擒孟获”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深地感化了项谦。同年8月11日,项谦真诚地向习仲勋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在藏族地区全体头人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李维汉就此事专门向毛泽东汇报,欣闻此事后,毛泽东赞叹道:“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21]
毛泽东历来注重提升干部的领导艺术,这从他对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的高度赞扬可以得到印证。习仲勋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能够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错综复杂民族问题能力与高超领导艺术,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领导艺术”作为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目标追求,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在多种矛盾中,必有主次之分;在众多工作中,必有一个是中心。他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9]并强调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需要能够依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科学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工作秩序,并坚持把这种决定贯彻下去,务必达到一定结果[11]。其次,毛泽东重视干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能力。任何政策都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只凭主观臆断或事物的表象进行想当然决策,将是十分危险的。他指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11]并强调大家必须揭破幼稚、低级、庸俗、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把我们所办的事情办好,革命事业才能取得胜利[11]。再次,毛泽东重视干部的团结合作能力。团结统一是事业胜利的保障,干部的团结合作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因为“国事是国家的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11]。他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0]并强调我们的同志必须懂得一个真理,共产党人如果不同党外干部和党外人士相互联合,敌人就一定不能被打倒,革命的目的也一定达不到[16]。
五、注重完善德才兼备素养是毛泽东干部观的核心内容
习仲勋在革命的熔炉里不断得到锤炼,形成了过硬的政治品格与敏锐的洞察力,德才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革命队伍中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杰出领导人。1944年,适逢王震司令员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毛泽东曾约谈习仲勋:“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我们不能总困守在陕甘宁边区,我建议你与王震一起南下。”[20]但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将德才兼备的习仲勋留在陕北,以便建设与巩固好陕甘宁边区。1947年冬,针对解放区出现的老区、半老区土改与新区土改不加区分的现象,特别是“左”的过激行动,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习仲勋十分忧虑,他先后三次函电毛主席,指出要“按三类地区有区别地进行土地改革”,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方案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当即批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21]随后,中央专门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革命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1952年年初,习仲勋全面主政西北地区,紧密团结各个民族、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足迹踏遍了整个西北大地,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亲自撰写《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的报告,成为中央领导决策大西北工作的可靠依据,毛泽东满意地在该报告上写下了“炉火纯青”四个字,成为革命建设史上的美谈。
毛泽东历来注重完善干部德才兼备素养,这从他对习仲勋“炉火纯青”的高度称赞中可以得到印证。习仲勋是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仅政治上成熟,而且业务素质过硬、掌握政策到位,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其过硬的政治思想修养与工作业务水平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完善德才兼备素养”作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组成。首先,毛泽东重视干部的政治修养。他认为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22]。他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23]并强调一个人的能力尽管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其次,毛泽东重视干部的业务能力。践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过硬的本领。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是一个最好的革命者。”[24]并强调当官的向战士学习,能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本领也就自然大了[18]。再次,毛泽东更重视干部的德才兼备。德与才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党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干部。他指出:“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8]并强调这些干部应懂得马列主义,有政治远见与工作能力,并富有牺牲精神,困难面前不动摇,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20]。
六、注重培育求真务实的品格是毛泽东干部观的根本要求
习仲勋一生恪守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践行党的宗旨,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运用到具体实际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效地避免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1946年夏,习仲勋奉命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率部举行反内战起义,针对胡景铎的个人经历与爱国倾向,他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工作,促成胡景铎成功率部起义并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14]。1948年5月,习仲勋针对刚解放的黄龙地区土匪盘踞、特务秘密活动较为严重,而一些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办事拖拉疲沓等问题,特别指出:“我们今天是处于新的环境,过去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式,已不适用于目前的具体情况,必须深入群众,实事求是,重新学起,充实知识,适应工作要求……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14]习仲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得毛泽东的赏识。195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林默涵同胡乔木在中南海划船休闲,看到了在岸边藤椅上休息的毛泽东,便将船靠拢岸边向主席问好,毛泽东高兴地说:“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25]
毛泽东历来注重培育干部求真务实的品格,这从他对习仲勋“活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称赞中可以得到印证。习仲勋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人格魅力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培育求真务实的品格”作为党的干部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干部的求真务实至关重要,而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作风,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直接影响到党组织的科学决策与决策的贯彻实施。为此,他指出:“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1]并强调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要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方针,废止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11]。其次,毛泽东重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能否密切联系群众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毛泽东指出:“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是,没有干部也不行,但是,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26]并强调干部须走到群众中间,向群众学习,将相关经验综合起来,形成更好的道理和办法,进而帮助解决群众问题[11]。再次,毛泽东重视干部谦虚谨慎的革命态度。谦虚谨慎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境界,体现着对人民负责、对事业忠诚的高尚情操。他指出:“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27]并强调要以深切的话告诉那些党员干部,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结合起来[28],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29]。
七、注重增强宏观决策能力是毛泽东干部观的科学指向
习仲勋作为一名终生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顾全大局、胸怀坦荡,具有很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9月,中央任命习仲勋为中宣部部长,原部长陆定一改任副部长,但习仲勋从大局出发,多次建议中央重新任命陆定一任中宣部部长,充分显现了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有的博大心胸与宏观视野。1959年4月,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与制定,参加许多重要的国务外事活动,处理大批的复杂疑难问题,主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国家机关活动,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赞扬[21]。1978年4月,习仲勋受命主政广东,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局。同时,充分利用广东的人文地缘优势,推动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1]。习仲勋的恢宏气度与宏观决策能力曾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认同,毛泽东这样评价道:“这个同志最大的特点,是能团结各方面人士,胸怀博大,能负重任。”[30]
毛泽东历来注重增强干部宏观决策能力,这从他对习仲勋“胸怀博大,能负重任”的高度赏识中可以得到印证。习仲勋志存高远、光明磊落,能够坚持原则、勇于创新,为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维护大局与处理复杂问题的宏观决策能力,在毛泽东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重增强干部宏观决策能力”作为提升干部领导素质的科学指向,对毛泽东的选人与用人影响深远,成为毛泽东干部观的重要内容。首先,毛泽东重视增强干部的全局意识。他认为干部要懂得领导哲学,学会处理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16]并强调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的道理,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甚至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29]。其次,毛泽东重视增强干部的洞察力与预见力。建立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指针,也是革命胜利的保障。毛泽东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19]并借斯大林的话强调:“没有预见就没有政策,不叫领导。”[12]这无疑为提升党员干部的洞察力、预见力与现实决策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南。再次,毛泽东重视增强干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创造力,领导干部的决策需多与群众商量,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只有在分析比较中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指出:“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通晓各方面的知识,通晓一个方面或者稍微多几个方面的知识就行了……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31]并强调:“凡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32]
[1]习仲勋.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回忆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伟大革命实践[N].人民日报,1978-12 -20(2).
[2]李雪萌.习仲勋:“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对话党史专家、《习仲勋传》执笔贾巨川[N].济南日报,2012-05-24(A10).
[3]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毛泽东.对莫斯科各学校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7-11-19(1).
[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路笛.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刘志丹、习仲勋蒙冤被捕始末[J].传奇·传记,2013,(8):4—16.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共产党人的党性党风党纪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3]李维汉.关中工作的一些总结[J].党的工作,1937,(30):10.
[14]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6]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7]赵长峰.毛泽东思想研究: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1]怀念习仲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2]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3]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4]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5]朱向前.毛泽东的文化软实力[J].神剑,2014,(4):106—112.
[2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0]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嵩阳
责任校对 陈曲
A8
:A
:1007-905X(2016)12-0028-06
2016-09-15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123)
贾义保,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信阳师范学院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农村干群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