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参政党建设研究述评

2016-03-15朱旭旭周亚茹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参政党执政党学报

朱旭旭 周亚茹

(1.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近十年来参政党建设研究述评

朱旭旭1周亚茹2

(1.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相辅相成,都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其包括参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参政党建设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并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希望对今后学术界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政党建设研究述评

参政党建设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自1989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参政党建设”概念后,支持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便成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参政党建设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笔者以“参政党建设”为主题精确搜索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期间发表的文章,一共有3276篇。根据发表年度分析显示:2012年有关参政党建设的论文最多,达到400篇,占发表论文总量的12.2%;2006年到2012年七年间年度发表数量均在300篇以上,但是2012年之后均在275篇以下,2015年仅204篇。这充分说明近年来学术界对参政党建设的研究热情有所减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对参政党建设研究的侧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希望通过对近十年来参政党建设研究的文献述评,能够为今后的参政党建设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参政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奠定的,并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参政党建设,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王芳认为,在多党合作的过程中,参政党建设的“合法性来源、普遍性理论和特殊性理论”[1],与西方国家的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显著差异,这也决定了参政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具有中国特色。

(一)关于参政党建设的内容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2](P94),切实把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任世红认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3],其中,理论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政党文化建设是灵魂。李志平认为,参政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包括“参政时的政治能力和作用能力,参政党内部的组织能力和建设能力”[4],在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的政治体制包容范围内进行。参政党建设的内容是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的,因而研究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固定,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比较困难。新时期,参政党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加快探寻参政党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内涵,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参政党发挥作用的机制。

(二)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目标

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关系到参政党的健康发展,也是参政党发挥作用的指导性纲领。当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也会发生具体的变化。李芬认为,应该在坚持党关于建设多党合作总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建设“特色鲜明的、更具主动性的、善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参政党”[5]。邱永文认为,政党制度对参政党建设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必须“体现和反映政党制度的功能和价值内涵”[6]。廖继红认为,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就是“参政党自身建设、自我调适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标准”[7],要求参政党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团结一致共同为民族复兴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执政党的任务会发生变化,这也对参政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结合现实要求研究参政党建设的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

正确认识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内涵,是推动参政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李文涛等认为,加快提高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提升参政能力的根本保证”[8],应该从理论、制度、方法等多方面协调推进作为保障。唐华生认为,参政党建设科学化具有“鲜明的同一性、较强的系统性、自身发展的独特性”[9]等特点,而且,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政治系统共性原则的基础上,坚持“进歩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保持特色和不断创新”[10]等原则,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高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支持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学术界关于推进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研究还不够深刻,具体的实践路径还比较缺乏。这就要求根据参政党自身的特点,加快探索提高参政党建设的科学路径,实现参政党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真正实现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

二、参政党建设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一)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之间的关系

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魏晓文等认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1]的关系,决定了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双方必须精诚团结合作。贾小明认为,相互促进的科学内涵是“以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自主性与依存性关系为基础,以推进共同事业的政治责任与推进自身建设的政治责任相结合”[12],并把相互促进作为共同的政治责任,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丛艳丽认为,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虽然有不同的目标指向、理论指导和政治纲领,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建的内容、形式和原则方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13],以及共同的政治责任,推动了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相互促进的实践路径上,李传兵等认为,要构建操作性、实现性和可行性强的相互促进机制,应该“以执政党和参政党并列为运行主体,以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为运行目标,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为运行原则”[14],在求同存异思想指导下寻找科学路径。任纪虎认为,需要巩固求同存异、合作监督的思想基础,“程序化建设是核心保障”[15],坚持在辩证中推进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宋连胜等认为,在探索相互促进的路径过程中,共产党首先加强自身建设,并承担起“对民主党派建设的示范与引领作用”[16]的政治责任,同时,民主党派也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共产党执好政权。贾亭认为,参政党和执政党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双向互动、政治协商的双向互动”[17],以及执政党自身的反腐败和民主党派加强监督相结合,也是推动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

关于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关系,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实现相互促进的实践路径上。但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他们对相互促进关系的认识缺乏研究,使相互促进的实践路径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近年来执政党不断加强反腐力度和自身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执政党形象。但是,参政党受到西方国家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少数成员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产生了疑问。所以,在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双赢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出应对各种挑战的实践路径,巩固参政党和执政党合作的基础,在加强二者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团结一致共同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梦想。

(二)参政党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治理能力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新概念,对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对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意义,是衡量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尺度,加强参政党建设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罗星认为,参政党能力还存在不足,需要“从政治参与、党际监督、协商民主等方面加强建设”[18],进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推动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刘菊香认为,“协商民主是参政党建设的方向指引”[19],在协商民主视域下应该从制度保障、增强意识、完善组织建设、强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强参政党建设,切实提高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水平。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世界的关注点。重视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作用,探索参政党发挥作用的路径,不断促进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也是增强中国模式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治理视域下,加快研究参政党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加强参政党建设的现实意义

张艳娥认为,加强参政党建设并不会削弱执政党的执政基础,而是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民主党派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在“促进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具有独特的功能”[20],加强参政党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政党意识等,更好地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祝福恩等认为,在全面改革进入瓶颈期的背景下,加强参政党建设“有利于取得全面改革的胜利”[21]。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些学者就提出,加快构建学习型参政党,是推动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党关系和谐、互利共赢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中国模式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不断凸显。未来社会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多党合作共同应对,加强参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的工作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因此,在研究参政党建设的现实意义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战略任务,寻找各党派发挥作用的科学路径,实现执政党和参政党协调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执政党的示范、引领路径

覃建平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比较丰富,参政党建设相对薄弱。但是,二者之间具有互通性,通过“在建设方向上指引,在建设内容上指导,在建设经验上示范,在建设方法上引导”[22],能够实现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发展。严隽琪认为,执政党提高自身对参政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为参政党作出表率,同时,参政党也要积极学习执政党建设的丰富经验,切实“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参政党”[23]。加强执政党对参政党的示范、引领,是构建科学、健康政党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多党合作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执政党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参政党紧紧地吸引到自己身边。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示范、引领,团结好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力量,积极构建和谐的政党体系,引导他们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完善制度化路径

参政党建设一直落后于执政党建设。特别是制度化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参政党自身优势作用的发挥。孟凤英认为,“参政党的制度建设状况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成效”[24],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参政党自身制度化水平。常庆林认为,制度建设是参政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5],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还有学者提出,法制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必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参政党建设的现实要求,从立法和参政党权利保护入手,积极构建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为参政党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四个全面”的背景下,加强对参政党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具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加强技术保障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已经深刻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问政、网络反腐、政府微信工作平台等新型沟通渠道和方式,大大激发了普通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丁小萍等提出,互联网技术融入参政体系中、推动参政技术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参政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展电子党务工作”[26],实现在参政技术创新中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汤颖认为,网络民主成为加强参政党能力的机遇,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切实加强参政党的“网络参政意识”[27],提高参政党成员的自身素质,与执政党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寻求科学技术融入参政党建设的科学路径,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加强自身建设路径

参政党自身建设应该从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协调推进。张继兰认为,“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求实等价值理念”[28],是各民主党派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包容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样需要加强思想建设,挖掘民主党派宝贵思想资源,积极寻求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提高参政党发挥作用的新动力。张存生认为,要加强党对新一代参政党的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在参政党队伍建设中注重其专业性、先进性和活力性,并且“优化参政党后备干部选拔机制”[29],实行动态的干部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后备干部体系。闻壮宏认为,“基层组织是政党的重要细胞”[30],参政党应该向执政党学习构建完善的基层组织,把自己建设成为务实的、创新的服务型参政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对参政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参政党自身建设是发挥其优势作用的根本。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参政党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快提高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增添活力。

[1]王芳.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5).

[2]本书编写组.党政干部统一战线知识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3]任世红.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框架论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4]李志平.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的主要内容和建设原则[J].理论探讨,2011,(06).

[5]李芬.参政党建设目标的新内涵与建设原则[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6).

[6]邱永文.论参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为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

[7]廖继红.参政党建设目标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8]李文涛,顾国柱.参政党建设科学化是提升参政能力的根本保证[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9]唐华生.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特点和实现路径[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10]唐华生.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目标原则及其意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11]魏晓文,王剑峰.略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

[12]贾小明.“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科学内涵探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13]丛艳丽.新形势下我国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关系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

[14]李传兵,周清慧.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理论的运行机制[J].求实,2011,(12).

[15]任纪虎.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思想探析[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

[16]宋连胜,董树彬.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实现路径[J].政治学研究,2011,(03).

[17]贾亭.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历史与文本的考察[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

[18]罗星.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视角[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1).

[19]刘菊香.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互动关系[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

[20]张艳娥.公民社会兴起视角下的参政党建设:功能与路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2).

[21]祝福恩,张舒.论加强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22]覃建平.试论执政党建设对参政党建设的引导和示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

[23]严隽琪.借鉴执政党建设经验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J].人民论坛,2010,(09).

[24]孟凤英.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参政党建设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25]常庆林.试论参政党建设发展规律的价值与内容[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26]丁小萍,徐向东.参政技术: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

[27]汤颖.网络民主视角下参政党建设的机遇及其实现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28]张继兰.论当前我国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

[29]张存生.浅谈新时期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2).

[30]闻壮宏.中国参政党建设—之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责任编辑:贺俊春

2016-05-03

1.朱旭旭(1988—),男,河南开封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2.周亚茹(1991—),女,山西运城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

D665

A

1671-2803(2016)04-0021-05

猜你喜欢

参政党执政党学报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致敬学报40年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深空探测学报》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