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党内团结思想探析
2016-03-15郭祎
郭 祎
(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
陈云党内团结思想探析
郭祎
(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110)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曾对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关键问题以及实践路径等作出了系统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而且对于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尤其是加强和促进党内团结、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陈云党内团结中国共产党
2015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1]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陈云同志关于党内团结的思想论述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认识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才能克服困难
陈云同志认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2](P47)对于党内团结问题亦是如此,一旦党内出现了不团结或不够团结的情况,党的领导能力与凝聚力就会下降。
党内团结是保证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早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同志就坚持认为,巩固党的首先而且基本的工作是巩固党的内部,教育党员,清除坏人。因为只有健全的巩固的党,才能够领导群众去完成它的历史任务。[3](P156)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党内团结与否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同志又提出,现在我们不但要应付国内,还要在国际经济中周旋。这样,就需要党内外人士团结起来,根据地的、做地下工作的,外来的、本地的,没有哪一方面的也不行。[4](P18-19)可见,他认为团结的对象和主体是多元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应对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建国以后,他又多次指出,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把生产搞好。[4](P27)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抉择,陈云同志强调,我国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虽然有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困难。只要全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商量,同心同德,经过努力,这些困难是一定会克服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2](P230-231)越是困难时期,团结的重要性,尤其是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只要全党同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任何困难都将被克服,任何苦难都难不倒团结的中国共产党人,因为团结可以凝聚党内外最广泛的力量,可以示范并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分析党内团结的影响因素:责任主要在高级领导者
影响党内团结的因素是复杂的和难以准确把握的。但对于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陈云同志而言,抓重点是其重要的思想方法论。陈云同志认为,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妨碍党的团结,不幸发生党的分裂这样一种危险,如果我们不严格防止它,那并不是不可能的。[4](P230)对此,他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们党内的情况是,在不少的高级干部中间,个人主义的成分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要气候适宜,只要条件具备,小个人主义可以变为大个人主义。[4](P231)个人主义是党内团结的大敌,小个人主义到大个人主义的转化固然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但内因是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在高级干部身上,所以,高级领导者对党内团结目标肩负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
除此以外,陈云同志认为党内干部不团结有四种不同情况:新干部与老干部,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以及同类干部(军队与军队、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等)之间。其中,以新老干部的不团结为最多最久。他还分析指出新老干部不团结的实质,“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干部与新参加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原因主要是,“从客观上说,是工作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工作能力强弱不同,等等。从主观上说,是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互不佩服,有功必居,有过则推,不以党的利益为重”[3](P218)。陈云同志对党内干部不团结的类型、因素及其实质等方面的论述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从中可以体现他始终重视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又特别注重对于内因的考察和关注。总之,他认为影响党内团结的因素主要在于高级领导干部,内在问题在于个人主义泛滥膨胀,外在因素主要是工作环境与个人能力差异问题等。
三、把握党内团结的关键:新老干部必须要团结
促进和实现党内团结需要多个主体多方因素共同给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党组织与党员的关系、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党组织与领导干部的关系、上下级党组织关系、党员与领导干部的关系以及党内权力的科学配置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来看,推动党内团结的实现需要紧紧抓住关键问题关键方面,以此带动其他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的解决。陈云同志认为,党内团结的关键在于新老干部必须要团结,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想法设法促进新老干部实现团结的目标。
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现新老干部的团结呢?首先是认识层面,应提高新老干部双方信任度。陈云同志认为,新干部怕老干部不信任,老干部唯恐新干部不可靠。[4](P25)显而易见,新干部由于经验不足、阅历有限而唯恐老干部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而老干部正是出于新干部处于成长成熟过程中而自觉不自觉地作出新干部不够可靠的判断。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因为相互间的不熟悉、不了解而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应加强新老干部之间的信任。其次是实践层面,新老干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团结。陈云同志提出,老同志必须信任新同志,放手让他们工作,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弱点。新同志要尊重老同志,教老同志文化和技术。只有双方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认识靠拢了,才能更好地合作。[4](P28)形成促进团结的认识是第一步,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问题是第二步,而相互间取长补短和共同提高是第三步。陈云同志要求,现在我们新老干部、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应该团结起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革命的需要。[3](P181)第三是在出现不团结时,领导干部应当首先学会自我批评才能实现团结。陈云同志指出,鼓励干部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两方闹不团结,领导人各自作自我批评,这有决定意义,党组织要主持公道,任何偏袒都是错误的。该批评的必须批评,该支持的必须支持。这是加强干部团结的正确办法。[3](P218)双方在“闹不团结”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作自我批评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既是一种姿态和担当,也是一种导向和要求,为公正的处理纠纷或化解不良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党内团结的路径:维护中央权威最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全党同志一定要不断锤炼党性,不断加强纪律建设,坚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1]在陈云同志的光辉一生中,关于如何促进和实现党内团结,既作出了重要论述,同时也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实践党内团结的好榜样。
其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不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考验一个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思维强不强的根本体现,也是是否维护实现党内团结的标准。历史多次证明,越是在困难时期,越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党同志越要团结起来与不团结的行为和困难作斗争。《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1954年)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因此,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5](P129)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需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强化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党的团结利益和绝对维护党中央权威。
其二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觉悟。陈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党内可能出现分裂的危险,就没有什么办法防止了吗?我看可靠的、永久的办法,可传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就是提高高级领导人的革命觉悟和革命嗅觉。……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高级干部要提高革命警惕,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4](P232-233)可见,提高高级领导干部的觉悟是实现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全面从严治党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搞清楚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觉悟”。在陈云同志看来,比较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的觉悟和嗅觉,一方面是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识别性,杜绝任何形式的分裂党的一切行为,坚决反对党内的“野心家”;另一方面是不能在顺境中骄傲自满、头脑发昏。[4](P233)骄傲不仅可以使人落后,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毁掉一个人的前途,对于党的团结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潜在威胁。
其三是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制度和党规党法是实现党的团结的重要保障。陈云同志强调:“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靠别的,我看都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4](P233)具体分析看,“靠我们自己”才能靠得住的观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学原理。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保障党内团结的制度设计无外乎民主集中制。陈云同志认为:“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2](P2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气氛逐渐浓厚,但是从预防和保证的层面考虑,陈云同志又进一步提出:“党内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不仅一般需要,在目前情况下有特殊需要。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3](P347-348)所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等重要的党内法规顺利出台实施也就顺理成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特别规定:党委会讨论重大问题,要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中发生了分歧,既要认真考虑少数人的意见,又不可议而不决,耽误工作。发扬党内民主,首先要允许党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显而易见,《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制定实施为民主集中制的恢复执行和促进党的团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其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众所周知,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陈云同志认为:“目前在我们的党风中,以至在整个社会风气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是非不分。有些同志在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而坚持原则的人受孤立……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维护党纪提出来,我认为还不够,应该把它提到全党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2](P274)“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正视党风问题,客观分析影响党内团结的因素障碍,也才能真正消除消极因素、团结忠实于党的同志,进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基础。客观而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比如基层党组织或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决议或命令时,基层实际情况与上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候该如何处理,基层执行决议或命令时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而无法完成任务时又该怎么评价等等。所以,陈云同志所讲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思想对于今天的党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促进全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制度设计,使全党上下厉行说真话、办真事,努力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彻底消除影响党内团结的思想症结与机制性障碍。
其五是充分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于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解决党内矛盾和团结同志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保持焕发党生机活力的有力武器。陈云同志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2](P187)坚持民主就要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就要让不同意见成为党员干部的营养剂。陈云同志分析,光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2](P274)批评是针对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自我批评针对自身进行剖析揭露,其共同点在于纠正错误、完善自我和提高本领,其难点在于形成宽容批评的环境与提高自我批评的勇气能力。所以,营造党内民主的环境与构建党员权利保障的制度体系十分重要,上下通气渠道畅通,上下级之间以及党员干部之间、党群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宽松的氛围,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来切实改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不会成为空话,有问题、有错误、有缺点时就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团结也才能具有长久的路径方法保证。
[1]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6.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胡芬芳
2016-04-11
郭祎(1981—),男,河南郸城人,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主任、副教授。
D261
A
1671-2803(2016)04-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