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15何雪玲
何雪玲
【摘要】初中语文是学生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文本理解能力以及基础的人文素质培养。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应试教育的国情背景下,学生更多的专注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对阅读量的积累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意识的缺乏与学习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现状,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与心理特征,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有效性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68-01
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不同的优秀文本阅读中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在作者优秀思想的影响下端正学生的价值体系。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在阅读中增长视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将作者的智慧,看问题的角度进行创新性思考,赋予其新的内涵,真正完成知识内化与深刻理解的思维过程。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阅读自主性的偏低,一方面来自于阅读习惯的缺乏,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化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是部分老师依旧采用固化的教学途径,将语文阅读学习直接转化为单篇教材的学习,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分析文本,提炼文本中心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单篇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一篇文本的详细学习,在长期的文本解析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重要的教学基础,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单篇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拓,学习的灵活性与知识迁移的能力都会有所影响。
2.考试化的教学指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直接将文本内容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讲解,老师所讲授的环节完全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在这种异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非但没有提高,而且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死板僵化的境地,这种片面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表情达意的实际素养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学生甚至对语文产生抗拒心理,在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中,在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潜在威胁。
3.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在固有观念的影响下,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的接受知识点的分析。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以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所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私人行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阅读就是应该在不同的理解角度中建立对世界的认识。但是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统一的分析方式,共同的问题解答标准,学生所达到的理解程度实际上就是老师的复制品,而且这种复制品尚属次品,老师只能解决浅层次的语文教学,对于文本深入的思想文化传递则难以准确表达。
4.本末倒置的阅读联系教学
阅读习题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效果,但是在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习题的设置被运用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忽视,直接陷入题海战术,本末倒置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大量的习题中磨损对阅读的乐趣。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将其思维过程直接转化为技巧性答题,联系习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答题的过程,答题的目标就是为了寻求标准答案。在这种功利化,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将获取知识智慧的过程视为焦躁烦闷的技巧性联系,更有甚者,学生会将阅读教学视为直接的考试产物。在这种抗拒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失去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眼光。
5.阅读量的匮乏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拓展课外阅读,往往将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视为学生的主要阅读文本,教材设计的文本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能力增长的信息需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广泛的阅读不同题材的优秀书籍,在多样化的信息类型中,在多元化的视角阅读中开拓学生的眼界。除却学生的阅读量匮乏外,老师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与生活压力下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增加阅读量,在原有的知识储备量上进行循环式的,缺乏创新性与活力的教学内容。主要的信息积累以文学常识,阅读技法,文章写法等实质性的短期技巧快速提升上,而对于自身的文学底蕴,长期的知识积累方面却少有涉及。
二、增强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
1.采用优美得体的语言教学
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为直接的连接途径就是语言,语言作为老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播载体,对知识有效性的接收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优美得体的语言,通过丰富的语言信息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老师应该充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增强信息的准确度与有效性,在对学生日积月累的影响下规范其语言表达。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采用得体的行为,优美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学生在老师行为的示范作用下直接修正个人的行为,在上行下效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
2.语言教学的科学性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语言的生动优美性,适当的幽默调节课程气氛,运用语言技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在建立个人的教学风格中传递老师的个人魅力。老师在语言表达技巧上需要具备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把握语言的转换性,熟练技巧性的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在表达的过程中是以添加必要的身体语言辅助语义传达。首先,标准的普通话能保证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流畅度与愉悦感。其次语言的转化过程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度,部分书面语言或具有地域特征的方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符,老师进行准确的语言转换能帮助学生调动熟悉的生活经验理解文本。单一的口语表达容易让学生失去专注度,在文本讲解中加入肢体动作可以加强老师对信息的表达也能辅助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实现。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具有重要的积淀作用,倘若学生在这一特殊阶段抗拒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摄取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潜在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阶段中应该加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与阅读习惯。总而言之,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学习才会产生质的改变,不可急于求成。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对于难以解决的知识难点老师进行适时地引导与解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升个人的文学积淀与职业素养,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海燕.新课程改革呼唤个性化阅读教学[J].科技咨询导报》 科教平台,第248页.
[2]黄瑞夷.《作文教学的趣味与境界——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年5月.
[3]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张晓舸.文学教学:从“制器”到“育心”[J].现代大学教育,2007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