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探讨

2016-03-15孙敏吴蕊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胜任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孙敏++吴蕊

【摘要】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亟待加强,专业德育实践是重要解决途径。借鉴胜任力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内容构成与方法途径,提出应注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的培养,并采取职业胜任力认知调查与参与专业发展建设等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专业德育 胜任力 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8-02

国内大学连续多年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深切关注,而用人单位却常常抱怨难以招到胜任专业工作要求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缺乏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导致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1]。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被边缘化且缺乏实效是其重要原因[2]。这些现象显示国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亟待加强。鉴于当前国内高校存在德育实效低的普遍现象,本文尝试引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力理论研究从专业德育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成与方法途径。

一、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可分为聚焦职业道德教育的客观视角与强调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观视角两大类。

1.客观视角

客观视角的研究往往针对国内大学生德育实效低与职业道德教育缺位等令人担忧的客观现状,立足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强调加强大学生专业德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例如,张林与穆奎(2006)针对大学生德育实效低的现状提出应始终把大学生的德育与智育紧密融合在一起,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人才。康曼(2011)针对国内高校专业课程教学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而轻思想品德教育的弊端,提出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中。

2.主观视角

主观视角的研究往往面向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主观需要,强调在专业教育中应采取恰当的培养方法途径加强职业素质培养。马庆发(1997)前瞻性地指出为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劳动市场的变化莫测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应注重培养其基本职业素质。徐国庆(2007)进一步指出简单的道德说教与训诫并非培养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应注重职业素质教育方法的选择,提出引入情境化的项目教学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综上,现有主客观视角的研究都强调加强大学生专业德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来提升德育实效的重要性,但两类研究对专业德育的内容构成及其具体实践方法、途径与组织体系都缺乏系统探讨。对此,下文聚焦以下问题:大学生专业德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构成?什么方法途径有助于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内容构成

胜任今后专业工作的要求是大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故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内容构成应该围绕大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胜任力展开。

1.胜任力的概念内涵与内容构成

胜任力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将其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胜任力一般被视为驱动个体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集合,常见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将其内容构成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要素 [3]。知识技能属于显性胜任力要素,它们影响工作绩效但并非区别绩效的关键因素;而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才是区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的关键因素[4]。

2.基于胜任力的专业德育实践内容构成

对照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德育和智育划分法 [5],胜任力构成中的知识技能等显性要素属于专业智育部分,而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属于专业德育部分。胜任力理论强调隐性胜任力要素的首要性,这与教育界推崇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契合,证明借鉴隐性胜任力内容构成分析专业德育实践内容构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专业德育实践的内容应包括对大学生今后职业工作相关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的培养。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包括人、事和物等客观对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总体评价与看法。社会角色是个人对于其所属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接受并认为恰当的一套行为准则的认识,社会角色认识又以个人动机、个性与自我形象认知为基础。自我形象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个性是个人对外部环境与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而动机是推动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4]。

三、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方法途径

当前大学生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多采用道德灌输说教等非主体性教育方法,实际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教育心理学发现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只有经过主体已有心智结构的筛选与转换才能被内化为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5]。有效的大学生专业德育应强调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采取以下主体性德育实践方法途径:

1.职业胜任力认知调查

大学生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明确与专业对口的常见职位名称,通过分工合作搜索热门招聘网站上与专业相关职位的任职要求,去人才市场招聘现场搜集相关职位的任职要求,对资深职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以上述经验数据为基础,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讨论常见专业职位的胜任要求,归纳总结职业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以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要求。

2.职业胜任力学习实践

不同于知识技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操练进行培训,专业德育所包含的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以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只有通过参与性或替代性社会学习才能被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信念、价值与态度,转化为其综合职业能力素质。

故主体性专业德育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用人单位对相关职位的典型胜任标准要求,并通过认真观察学习优秀专业工作者的典型工作行为,请教聆听他们的经验传授等途径得到对这些隐性胜任特征的直间接体验。还可通过创设模拟性的典型工作情境让学生进行典型专业工作任务实训以及派学生参与用人单位的专业实习等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反复践习上述隐性职业胜任特征,使之真正内化为职业道德素质。

3.参与专业发展建设

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专业和相关职业的认同感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故对大学生的专业德育实践还应加强对其专业认同的培养,并以此促进对其职业认同的培养。故有效的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还应创造机会渠道让大学生参与所在专业的发展建设活动。

大学生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调查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建议意见以及在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认知和培养状况,并就调查结果由学生代表向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反馈,还可让学生代表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专业发展建设事宜的讨论。让大学生参与专业发展建设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并发挥自身在专业建设和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促进其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以及专业德育的实效。

四、结语

本文借鉴胜任力理论从内容构成以及方法途径等多方面对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的培养内容与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大学生专业德育实践内容应包括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及动机等隐性胜任力要素的培养,并可采取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胜任力认知调查和学习实践以及参与专业发展建设等方法途径。今后可通过试点研究对这些设想进行实证检验和改善优化,以切实提升大学生专业德育的实践成效,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覃彪喜.求职,从大一开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79.

[2] 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40-43.

[3] Spencer, Lyle M.& Spencer, SigeM.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59.

[4]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0-212.

[5] 梁红.大学生素质形成过程的内化诠释[J].广西大学学报,2004(6): 103-105.

猜你喜欢

胜任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