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的年
2016-03-14魏新
魏新
生肖中,猴最像人。人都说猴精,实际是觉得猴蠢,还觉得人粘上毛,比猴还精。
其实未必。人精,精的是自作聪明,猴精,实际是大智若愚。传说中猴也会说话,只是不说,怕被抓去干活,人一边干活,一边喋喋不休,还嘲笑猴,更可笑。
朝三暮四的典故是人编的,意思是猴子好糊弄,早晨三颗橡子晚上四颗,猴不同意,改成早晨四颗晚上三颗,猴就特高兴。别忘了列子这个故事有个前提:养猴的人“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家里揭不开锅了,才打算对猴实施“限食令”。猴多明白啊,有吃的就不错了,真把人逼急了,连猴都吃,答应了人的条件,人还继续养猴,而且觉得自己有智慧,对猴来说,朝三暮四简直是一举两得。
为了打击猴,人编了太多猴的段子,百家争猴。庄子他老人家也讲过一个,转发量超高,说的是吴王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都惊慌逃跑,就有一只猴子,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箭就射,那猴子伸手把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侍从一齐放箭,猴子被万箭穿心。吴王接着拍照,发了条朋友圈,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致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我觉得吴王其实挺傻,能空手接箭的猴子,绝对是猴子里的战斗猴,这样的猴才和人才一样难得,怎么能让人射死呢?应该好好利用才是。所以,吴王最终只是吴王,不是能统一六国的秦王。
人特别愿意讽刺猴,和猴有关的成语大多如此,通过讽刺猴去讽刺人。比如沐猴而冠,讽刺楚霸王项羽不过是猴子学人戴帽子,空有其表,事实上,历史人物也多是胜者为王、败者为猴罢了。
这些都能说明,在骨子里,人对猴是不友好的,不如对马、对牛、对狗、对羊,甚至对鸡、对兔、对猪,对这些已经被人彻底驯化的动物;或者对龙、对蛇、对虎,对人畏惧的事物。生肖中,除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作为贬义词出现在成语典故中最多的,当数猴了。
细想一下,真让人出一身冷汗。这不是猴的错,而是人的悲。
潜意识里,人其实把猴当成了竞争对手,或者假想敌。《搜神后记》记载了猴变成人的模样,和人生孩子的事:“晋太元中(公元376年至396年之间),丁零王翟昭后宫养一猕猴,在妓女房前。前后妓女,同时怀妊,各产子三头,出便跳跃。昭方知是猴所为,乃杀猴及子,妓女同时号哭。昭问之,云:初见一少年,著黄练单衣,白纱给,甚可爱,笑语如人。”
唐传奇《白猿传》中也有类似故事:梁朝大同末年大将欧阳纥率军南征,至长乐,漂亮的妻子为白猿精劫走。白猿精很有本事,一般人打不了他。后来欧阳纥率兵入山寻找,跟熟悉情况的妇人们了解情况,用计谋杀了白猿精。但是妻已怀孕,后来生了一儿子,这个男孩长得貌如猿猴。长大了以后,这个男孩子“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这个男孩正是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父亲,长孙无忌跟欧阳询是同事,曾作诗“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来嘲谑他(刘餗《隋唐嘉话》及孟棨《本事诗 嘲戏》)。“此传遂因其嘲广之,以实其事”。
用“猴崽子”来骂人,古已有之。民间故事中,猴屁股红,也说是因猴要抢民女为妻,被人们烧的。所以,猴戴帽子还好,人最担心猴给自己戴上绿帽子。
做人难,做猴更难,做被人挤兑的猴,难上加难。台湾有一种猴祭的习俗,每逢年末,台湾原住民之一的卑南族便展开一系列的祭典仪式,让少年杀猴练胆。现在真猴虽然已经改成了草猴,却依然能让人感觉出人对猴的警惕和愤恨。
好莱坞电影《猩球崛起》虽然是科幻片,也无处不暗示了猴对人的威胁,人和猴之间难以和平相处。就算是《西游记》,孙悟空也是杀人的主儿,必须要戴紧箍咒,才能听人指挥,否则,这只猴连神都害怕,更何况是人。
猴年,我必须要替猴诉诉委屈。都是哺乳类灵长目,猴怎么着了?至于把人急成这副猴样?还说猴急,其实人比猴急多了。急着上学,急着工作,急着挣钱,急着买房,急着买车,急着结婚,急着离婚……急着生,急着死。
世界上大部分动物眼里,人和猴其实看不出多少区别,或者,它们把人当成了猴的一种,当成了最凶残、最可怕的猴。恰恰是因为人,猴受了太多委屈,所以,让我们对猴好一点。
在猴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