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2016-03-14王燚
王燚
摘要:会计信息是反应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料,也是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会计造假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严重威胁了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造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造假的原因,然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造假成本、企业的治理结构等方面为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造假 防范与治理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反映,而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会计造假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经济上来说会传递错误信息,引起投资决策的失误,掩盖经济运行中的隐患,影响政府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和出台经济政策,从而导致社会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破坏经济发展的运行秩序和环境,诱发经济犯罪,如偷税漏税、挪用集资款等,损害整体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了会计制度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最初的形式就是内部牵制,就是为了防止营私舞弊而设置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通过各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防止一人控制全程的交易环节,规范会计行为。早在上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会计行为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行企业的内部控制,但是至今企业内控的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尽人意,大多企业都没有规范有效的执行企业内控,甚至有的企业都没有设立内部控制,管理阶层都不重视,其他员工更是漠视之,对违规情况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没有威慑力,降低了会计造假的操作难度。
(二)会计造假成本低
会计造假成本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而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会计造假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来说,企业的造假成本是不对称的,因为会计造假的收益很大,损失却比较小,主要体现在首先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较小,一是我国企业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外部监管不力,多头监管现象严重导致协调困难从而造成监管失效等,二是我国相关的会计政策、准则不够完善,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提供了机会。其次是会计造假承受的代价太低,我国对于会计造假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造假成本低廉。再次是会计造假的经济收益非常大,比如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少报亏损虚增利润来欺骗投资者捞取资金。最后是会计造假还可以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特别是对于国企领导来说,比如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提升职位。
(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在效应目标上代理人和委托人存在着不一致性的特点,在激励制上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也不完全相容,这就是造成公司会计造假内在动机,委托代理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如存在大股东的过度操纵等问题,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如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会对会计活动进行造假,夸大经营业绩。其次,企业外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对国有企业的经理采用组织任命的形式,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风气下,必然会出现会计造假现象。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来防范会计造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是,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三者之间监督制衡,从而加强企业内控,为会计活动提供严谨的制度环境;二是,要强调“软控制”与人的重要性,因为人是企业内控的第一要素,内控由人来执行并受人影响,所以要把人也看作是环境控制的重要部分,重视人力方面的建设如能力素质、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保证组织内成员的能力观念,通过“软控制”来加强企业内控;三是,要明确的划分职责,分离“不相容职务”,加强职务之间的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防止错误和舞弊,杜绝会计造假;四是,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避免受制于公司当局的管理,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控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增加会计造假成本
增加会计造假成本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会计监管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外部监管,二是内部监管。首先,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才能提高会计监管质量;在政府监管方面,政府要转变监管方式,转变过去的行政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转变为产权约束相结合的监管方式,避免多头、重复监管引起的浪费以及会计造假。其次,要完善立法,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强有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避免执法上的混乱,明确会计造假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执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严格会计法律责任,让领导和会计人员都要承担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再次,要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减少财务报告的粉饰空间,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增强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最后,要强化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虽然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管是防范治理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但是完全依靠政策、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自我教育,强化自身品德修养,促使其在会计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秉持客观公正的理念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同时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为会计从业人员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促使会计行业发挥自律作用,从而减少和防范会计造假。
(三)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从规范企业的外部治理结构上看,首先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分散股权,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群体,合理配置社会经济的资源,才能提高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促使形成有效的会计信息市场,增强对领导者政策干扰的制衡作用;其次是针对企业领导特别是国有企业,应该要变革组织任命这种方式的任免制度,逐步培育经理市场,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声誉评价,从而增加会计造假的难度和压力。从规范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上看,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应该要改善委托和代理契约的设计,明确经理人员、监事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职责权利,采取电子信息技术,构建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的桥梁,避免大股东过度操作,保护股东的自身利益,规范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和生成退出机制,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改革经理人员的报酬激励制度等,从而约束“内部人”的权力,规范经理人员的行为,防止职权干涉会计工作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结束语
会计造假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会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引起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等,所以应该对会计造假进行防范和治理,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障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加会计造假成本,从加强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来提升对企业的外部监管,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减少财务报告的粉饰成分;最后是要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培育经理市场,规范企业的内外部治理结构,约束“内部人”的权力,压缩会计造假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朱登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杨萍萍.ZXYY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3]蔡臻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3
[4]周美荣.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