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困境与培养策略研究

2016-03-14李恩荆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竞技体育青少年

王 静,李恩荆,2,章 进



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困境与培养策略研究

王静1,李恩荆1,2,章进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得出影响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包括学训矛盾,培养目标过于单一,教练员队伍的构成不够合理化,资金问题等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加强“体教结合”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等,为进一步的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在爱国主义的时代下,增强人民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大力发展我国的后备人才,这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祖国的需要。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人才的培养;竞技体育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代表与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1]。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有各种矛盾需要我们解决。扩大人才的选材范围与规模,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完善管理体系,全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1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学习与训练时间的分配情况

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运动技术,而且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才能体现出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学而不拒之,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吕鹏(2015)在研究中认为青少年在训练时,往往是关注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较为忽视,甚至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牺牲运动员的学习时间,这与体教结合模式是背道而驰的[2]。对于现在的竞技体育发展应是训练与学习相结合,缺一不可,这对于运动员的今后发展是有利的。陆伟(2014)在研究中得出教育为先的观念不强,目标单一,得出竞技体育与教育的不结合导致了人才培养的不完善,不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3]。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应该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得到提高,在其他各方面发展也要完善,这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1.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扩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于社会的需要,这种过于单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利于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也违背了我国全面培养后备人才的原则。吴有凯(2010)在研究中认为,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运动项目普及率低,片面的强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占用学习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全面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许多培养单位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完成培养指标,从而占用了运动员的学习时间来进行运动训练,不能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不够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4]。姚晓华(2013)在研究中得出青少年的竞技体育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加以改革,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5]。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培养全面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对于那些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为了追求运动成绩从而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这样的培养制度为运动员的今后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致使一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更好的走向相应的岗位。

1.3教练员的队伍构成不合理

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练员,所以说,对于教练员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他们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合理的安排,训练后的恢复和饮食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对于他们的特殊时期要主动观察与教导,进行适量的心理辅导。姚晓华(2013)在研究中得出教练员队伍的构成不够科学化[6],在教练员中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运动经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在训练时不能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合理的安排训练任务,训练方法比较老套化,不够创新,导致训练不够科学化,致使一些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一个优秀的教练员能够给运动员带来无限的利益,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身心健康方面都能很好的促进运动员的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受益无穷。

2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已经遭到了撞击,在“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体育系统中出现了招生困难的现象,业余体校在不断的萎缩,严重的影响了教练员的选材。针对这一点,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对儿童和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应打破原有的培养模式,探索更具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在宏观建设层面,“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而以“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的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于2006年形成研究热点,2008年达到高峰。

马志和(2002)对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项目分布、培养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当前的学习、训练、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以及教练员的素质不高等现象。提出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逐步理顺人才培养渠道,培养体育人才交流市场,大力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培养理念[7]。胡小明(2011)认为,虽然“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国家社会地位的上升,要求全面发展人才,关注民生,发展多种道路的培养方式,开拓公共体育发展平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8]。闫育东(2014)以“青奥会”为切入点,提出探索与完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问题可能是一个理念的解决方案[9]。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体教结合”模式本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在过去的传统训练中培养单一的目标,已经出现了问题,这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不仅是运动员,教练员也需要提升自我,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扩展自己的视野,打造一个全面的体育人才。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我们要借鉴其他成功的培养模式,例如国外的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俱乐部培养模式,利用奖励的制度来鼓励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以及增强体育的爱好,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成绩,在体育方面再突出都没有机会进入国家体育队人才的行列。这是一个双向的的考验,全面打造体育人才,为今后的体育生涯做好准备,以及为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3 影响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

3.1资金不足

在现在的社会中资金是很重要的,没有钱什么都干不成,在培养人才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这对于一个发达国家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来源就需要外界的帮助与自身的投资价值来补充。如李红艳,黄善球(2002)在研究中得出提出资金问题,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不能将社会或个人多渠道的投资力量结合起来,发挥外界的作用[10]。对于这样的现象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开发体育项目投资,扩大资金投入渠道。陆伟(2014)在研究发现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经济既是体育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体育人才的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自筹构成,个人家庭的投入并不多[11]。对于这样的现状,经费的不足一方面是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所处的地区相对落后,政府的投资有限,这对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制约性的问题。

3.2学训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对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的优越表现不仅是代表了自己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所以对他们的文化知识要求会更全面。但是在举国体制的情况下,以金牌为主的训练目标,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人才输送率甚至牺牲了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不能更好的将学习与训练时间合理的分配,致使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得到更好的安排,如张尚武“地铁卖艺”、黄穗“失踪”国外,以及“邹春兰式”的悲剧等等,都在警醒着人们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潘前(2006)在研究中认为体育系统进行体教结合困难重重,事实上要求培养单位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搞好体教结合,但是由于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原因,多数地区的体教结合很难落实[12]。谭晓缨(2007)在研究中提出学训矛盾依然存在[13],由于一些训练本身的特性难以将训练与学习时间合理划分,致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得不到很好的安排,不能够全面的培养后备人才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运动员的健康发展,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

3.3竞赛体制不够完善

无论是哪类体育竞赛都需要一个合理完整的竞赛体制,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将会影响参赛的运动成绩以及自身的发挥需要。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竞赛制度的影响是它的核心要素。卢延文,门阑(2013)在研究中得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则是由体育系统组织和实施的。这使后备力量的训练计划和高水平与动动员的训练计划混淆,不能使青少年打好基础,而是早日出成绩去参加那些小型的比赛,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导致了很多后备力量的不足,这对于青少年后备人才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源泉[14]。金玉(2006)在研究中得出青少年的竞赛体制亟待完善[15]。郭建军(2014)在研究中得出竞赛管理不够规范,竞赛制度亟需改进。通过调查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只有6个省市青少年的年度竞赛计划是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的,有80%的省(区、市)教育与体育部门的青少年竞赛活动安排各成体系[16]。这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学习无法保证他们之间的协调性,致使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也导致了在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难以制定出更好的训练和学习对策。

3.4家长的传统观念

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纪,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与要求是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同时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都表现的太过强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吃太多的苦以及受到任何的挫折;这对于我们在选拔人才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阻碍了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董静(2006)在研究中总结出由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高标准,家长也比较关注自己子女未来的发展[17]。不少家长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参加体育运动或是参加一些课外体育锻炼。一部分家长认为从事竞技体育容易受伤,退役后得不到很好的安置,在挑选人才时淘汰率高,训练时不容易出成绩,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等,从而反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另一部分家长对体育认识的趋利性,如认为哪个运动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就让其子女从事哪个运动项目,从而忽略了子女的兴趣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项目人口的分布不均衡,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5安全责任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培养我们应是全面发展,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对于他们在运动后的生涯中也是相当有利的,无论是从事与自己有关的技能,还是进入高校对自己今后的安排都是有一定的关键性。张洪振(2015)在研究中提出,目前,我国还未发布青少年参与体育安全防范和解决政策,保险业几乎没有参与青年体育事业的意外险业务,竞技体育的运动伤残保险理赔保障业务,难以应用于学校体育上的理赔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体育发展[18]。在“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加大发展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体系,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这对于我国后备力量的保障是很关键,所以说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

4 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4.1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继续依法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受教育权益,正确处理“学训矛盾”,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拓宽就学、就业渠道,加强运动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运动员学历教育层次,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加强对文化课教师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定期检查教学总结,保障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不受到影响。

4.2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教练员的指导和管理,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将会使运动员们受益无穷。教练员在训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就算你努力训练,再有天赋,科学技术再先进,如果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不是很高,不能很好的发挥这有利的条件,这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教练员很关键。要加强教练员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使教练员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的进行训练工作。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更新教练员的知识层面,扩展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定期检查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和训练总结,对年青优秀的教练员进行重点培训,建立优秀的教练员体系。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的教练员档案,加强教练员的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育人观念、思想作风,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教练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加快精英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4.3倡导“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过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用于今天的局面,对于运动的培养我们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保障,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在运动员参与竞技比赛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也要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竞技体育的竞争,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教育。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队伍的建设。

4.4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

落实政策的要求,确立常态化的工作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人性化的运动员多层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多个保障体系,加强对意外伤害事故的理赔机制,国家在实施中要担起主要的责任,为我们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做好相应的工作。一切有了保障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为我们的竞技体育增添更多的优秀苗子,使更多的家长都支持我们的工作,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体育事业当中。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在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辉煌时期,要加强“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保证运动员的学习文化学习时间,全面发展竞技体育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为我们的培养人才建设更好的培养环境,同时完善培养队伍的管理,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来源;构建合理的培养理念,完善保障制度,使运动员无后顾之忧,也为了使更多的家长愿意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以之壮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5.2建议

1)在“学训矛盾”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对于学习与训练时间的分配没有做出一个合理具体的措施,这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对于不同的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要合理规划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制定相应的学、训制度,并在每一阶段的结束时给予相应的考核测评,落实监督检查工作,使文化知识与训练成绩同时提高。针对不同的训练基地制定不同的计划,合理安排,实施监督和考核制度,使“体教合一”的模式表现的淋淋尽致,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成绩。多借鉴国外的培养经验,使我国的培养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合理化。

2)在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中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需要怎样的教练员,应该怎样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我们应该在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选择适宜的教练员来担任此项工作,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要求教练员对每次培训的内容都要进行总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要有一定的科研项目,创新自己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要有训练计划,训练总结,并在年终时对教练员的年终总结进行交流;完善教练员的管理和保障制度。

3)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赛制研究的较少,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发展青少年竞赛体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竞赛我们根据运动员的发展来制定相应的竞赛体制,根据有些项目的特点设置合理的竞赛规则,设置符合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竞赛方法和奖励办法。合理安排竞赛周期,建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举办青少年竞赛机制,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青少年竞赛体质管理办法,扩大赛事规模,举办多元化的比赛形式,吸引青少年的参与,加强青少年的参赛管理制度,促进体育竞赛的完善化。

4)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化,内容丰富度不够,应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完善体教和教体培养模式,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化培养,加强职业俱乐部、家庭投资、经纪人培养途径,扩大培养的范围,合理利用体制外资源,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借鉴成功的培养模式,增补我国的培养不足,完善整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肖龙玲,刘强.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5(4).

[2]肖爱华.“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国内竞技体育青少年后备人才可持续性培养中的探望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董静,董国永,郭敏.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4).

[4]李艳红,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2,18(1).

[5]潘前,陈伟霖,吴友凯.推进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的战略转变[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6(4).

[6]卢延文,门阑.广东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3).

[7]郭建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4).

[8]陆伟.青奥会对扬州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

[9]姚晓华.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3(2).

[10]岳艳丽.我国青少年竞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11]张洪振,张瑞林,梁枢.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5(3).

[12]谭晓缨,杨再淮,杨烨.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

[14]陈林会,王宏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制度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

[15]杨再淮,项贤林.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4).

[16]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17]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6).

[18]马志和,朱剑华,钱伟良.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19]闫育东,赵晶.从“青奥会”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转移[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

[20]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青少年“十二五”规划.[2014-09-19].[EB/ 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1581724/n15817 69/1887594.html.

A Research Review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Teenag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WANG Jing1,LI Enjing1,2,ZHANG Jin3

Key words:Teenag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fostering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ary, logical analysis and inductive summary, the conclusion which includes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enage sports reserve talentsa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thetoo simple fostering goal, the quite unrationed constitute of the coach, financial matter and so on, and put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strategy.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advocates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of athletes and so on.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sports talents in China.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3-0241-04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B001)

第一作者简介:王静(1991-),女,陕西铜川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研究.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00;3.湖北省体育局,湖北武汉430070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Phu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3.Hubei Province Sports Bureau, Wuhan Hubei, 430079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竞技体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