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之价值关切
2016-03-14向绪伟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师范学院社科部江西南昌330032
向绪伟(1.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师范学院 社科部,江西 南昌 33003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之价值关切
向绪伟1,2
(1.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师范学院 社科部,江西 南昌 33003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不能拘泥于传统话语的文本规范和一元主导,而应遵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运行的人本向度,呼应社会现代化对人的主体存在、话语资源配置、人的本质意义以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之价值关切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身份的认可、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协调、以共适性规范维护人的类存在和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进而在追逐社会整体向善的日常叙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话语内容;生成;价值关切;日常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的重要性。[1](p15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同样需要占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主体性”与“和谐共生”之“势”以谋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性、实时性和目的性,易因话语主体关系调整、话语资源重组和语境转换等“势”的转变而造成语言指称与应然意义之偏离,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叙事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背离。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外在语境变化和内在关系调整中,契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的价值关切,设置语言指称准确、符号描述生动、意义指向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从而合理调配话语资源的分配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方式、话语内容、话语范式和话语效用的现代转换,[2](p189-193)使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叙事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突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转化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价值性。
一、受教育者主体身份的认可
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3](p91)而人在社会实践中主体地位的获取源自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表现为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途径和方式所拥有的自觉、自决、自主和自控的能力,体现为人的实践存在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前提,以人的价值实现为主旨,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在于“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4](p6)而这种转变在社会交往中容易把受教育者的存在固化为客体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成为教育者主导的、高度集中的上层表述和权威规范,并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演化成“灌输式”的叙事文本。事实上,作为属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代表一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教育信息为载体架构起教育者目的要求与受教育者成长需要之关联,以“确定的”意义叙述而实现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合目的转化。虽然这些确定的意义叙述总是“反映和代表着某一方面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资源”,[5](p47)其政治取向和目的指向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外在性,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看,这种外在性只有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内在性相通,才能产生合目的之效果。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本观”和民主政治治理结构中对个体人权的捍卫与维护,个体逐渐从权威依附中解放出来,成为思想自由、人格平等、意识自觉和行为自主的新型个体。而依托于这样的社会语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存在也由传统意义的主客体关系而转变为现代意义的主体间性关系,受教育者逐步摆脱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对象存在”而成为以其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去理解、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体存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并与人的整体发展路径相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需要明确教育者的目的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内在矛盾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断加深社会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同,以受教育者思想矛盾的解决为价值指向而设置话语内容和选择话语方式,准确、完整地叙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推动受教育者认同和接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实现其思想和行为的“应有”转变。然而,个人话语权力的自我中心和叙事形式的自由泛滥又会催生个体的自我极端化倾向而导致其责任意识的迷失,造成解构或还原的绝对话语、极端话语盛行,其结果是话语内容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性要求的严重背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扭曲。故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中的主体性为:一是受教育者能够不受外在条件的制约而自由地参与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生成,二是受教育者的意义表达应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切,三是受教育者能够以自己独立的判断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进行评价,四是受教育者的话语描述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整体向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唯有契合这四项要求,才能建构起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二、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协调性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的利益节点形成样式各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包含不同社会利益诉求的社会关系化约成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开放、竞争、包容的社会构型,社会交往的结构形式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共在交往场。而判断并把握不同的利益节点(也就是场域中资本关系)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些共在交往场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规定了话语主体的相互关系。处在不同利益节点(即话语资源的配置关系)的人通过相互间话语资源的流动而构建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它们以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塑造着形式多样的社会交往形式,体现出不同利益节点上各关系结构间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现实形态与变化趋势。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这种“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是以话语主体争夺话语资源的方式来改变着其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而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结构与形式发生变化,必然导致话语内容的变化与更新。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主体所分配(或掌握)的话语资源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话语主体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而发生变化,话语主体因所分配(或掌握)的话语资源的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利益节点上,形成不同力结构的交往“小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话语双方对小世界的争夺“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其结果使得“场域是这些位置的占据者(用集体或个人的方式)所寻求的各种策略的根本基础和引导力量。场域中位置的占据者用这些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并强加一种对他们自身的产物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而行动者的策略又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他们的策略还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对场域的认知,而后者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某个位置点出发所采纳的视角。”[6](p139-140)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间需要以一定的话语资源的流动而建构合理的位置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话语主体间交流与沟通。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各种新兴传播媒介的引入使得话语资源配置能够同时呈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这就意味着教育者作为话语资源唯一的持有者身份被打破,受教育者从主客二分的受众角色演变为主体间性的对等角色。在信息化的自媒体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传递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话语资源“传递”而演变为话语资源“共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以其利益关切而重构话语场中的位置关系。教育者在话语场中的优势地位在于其专业优势和角色显性,而更新知识和设置角色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资源来适应语境变化所引起的关系重构;受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在于其群体协作性和接收便捷性,也就是不受外在约束的自接受性,但这种“自接受”作为话语场中满足受教育者利益的话语资源的分配方式需要社会认可,也就是受教育者的“自接受”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整体利益的基本关切,受教育者明确这种关切才能不断优化其话语场中的位置关系。因而,作为一种旨在传递话语内容、重构话语场中位置关系的实践活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按照话语资源的配置情况和话语主体的利益关切而推动话语内容的创新与重建,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叙事设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三、以共适性规范维护人的群体性存在
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自在”而是具体的“实在”,是与社会实践联结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能归结为思维的“先在”,而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基础上实践的“现在”。社会关系性是人的本质的实践描述。从人类社会的生成看,自在的人通过交往关系结成群体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和以“群力”建构人的“类存在”,从而消除了自然状态下“单子式的人”对人的发展的束缚。而交往基础的共识性语言把不同个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联结在一起,帮助人们建构、理解社会交往规范和运用各种方式(如:血缘、姻缘和强制规范等)建立体现人的“类存在”的社会共同体。同时,还依据个体自身能力的特性而把社会共同体划分为分工明确且相互协作的生产单元,并以此建构人的“类存在”下的各种关系。虽然现代社会交往结构的发展破坏了人类共同体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姻亲关系,但伴之而来地是交往关系更加广泛的地缘、业缘和趣缘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单一、稳定的线性关系被复杂、多变的网状关系所替代,人在社会关系定位中变动性与选择性加剧,各种样态的社会关系结构随之不断涌现,人的社会交往方式由被动、结构、迷茫而转向主动、解构、理性,物质世界的“外在”对象性变成了“内在”属人性。而在这种多样、多向、多维变化过程的根本点就是人们对共识性语言的驾驭,即运用共识性语言符号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性”规范,增强“共同体”集体行为的号召力和维持各社会关系结构的现实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话语形式来阐释个人存在的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世界关系的和谐共生,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和谐、合作和发展的交往关系,体现社会进步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关切,表征社会实践对人的个体存在、社会整体存在的决定作用。物质生产关系是形成人的现实意义和类本质的根本关系,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人的现实意义得以彰显的源泉。为了维护人的类存在,个体不得不以语言为载体共同创建普遍性的社会规范从而让渡部分自我的权利与他者共享,通过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建立具有集体约束力、并为个体存在提供安全保障的整体性社会组织,把个体从“单子式的自在”提升到反映人的本质意义的“关系式共在”,使单个的人有了群体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关系变化对应着人的发展向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中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解构业已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交往关系结构,在新的语境下积极建构新的交往关系以引领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但“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7](p36)而是逐步解除“道德人”、“神性人”、“经济人”和“工具人”对人的束缚而成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p85)的全面发展,是在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展以使人的劳动能力、才能与品质、社会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人成为“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发展”[4](p290)的“完整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动物的本能发展,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用下的导引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自由设置,而是与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共同要求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性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在社会关系建构中的具体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文本话语、权威话语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以维护现有社会整体存在的发展诉求、政治主张、道德规范和价值目标的教育信息,明确人的发展的规范性和方向性。如,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的目标要求指引着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合目的转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成受教育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求真向善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为基本内容,以整体的角度反映个体的物质利益、政治权利、社会安全和人格完善,突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人、教化人的主旨功能。因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需要体现人的群体性存在,遵从人的发展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关切和现代社会发展进步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根本要求,落实话语内容与人的发展目标的相关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图式中进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加快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图式中进行的,而这种社会图式的实质就是追逐社会现代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现代化而描述和传递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和教育活动新目的的意义系统,其内容蕴含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对现代性的价值追求,而现代性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9](p444),在其完善的过程中必将经受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们精神至上追求的一致性问题,政治民主化与个体主体性相协调问题,人的自主性发挥与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建构问题以及国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融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不是自我封闭的自体系系统,而是与社会整体运行方向相协调、发展、包容、创新的开放系统,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社会现代化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观念的现代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的主体因素,话语主体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遵守开放、发展、多样和创新的现代观念,努力营造促使双方关系合理的角色定位和存在样式。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与民主开放加速了人的现代化,使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向度。只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才能打破过时的、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人的存在的束缚,理解当下话语关系的客观性以克服话语主体在社会运行中的身份危机和责任危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评价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评价包含着话语发出与接收、接收与认同、实践与反馈等三组关系的评价,[10](p147-151)其外在意义就是明确话语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的效益问题,话语实效评价的现代化指运用现代理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的各级指标体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或工具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改造传播媒介和创建评价模型,进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进程。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性质,反映时代的特征和风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现代化表现为话语内容的选择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的最新要求、现实生活的实际内容和未来发展的最大关切,紧跟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创新性,能够有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本性、工具性而防止传递进程中的“失语、无语和畏语”等现象。
概言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之生成需要遵循现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准则,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协调好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关系、以共适性规范维护人的类存在和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但,现代社会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和个体自我利益协调缺少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得社会交往频现道德失范、失信和扭曲的问题,颠覆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的理解和实践的认同。如此一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生成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叙事效果以其与人的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为根本,以人在话语场中合理的位置关系为支撑点,以人的价值实现为基本内核。当然,这里的“人”既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个体、也包括社会整体意义上的集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整体意义上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和社会发展。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传递和接收能够涵养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政治观点、心理素养和整体观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实践趋向于形成全社会的“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p154)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位置关系合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失语”、“无语”和“畏语”的实质是话语场中话语内容信心不足、话语资源的配置失衡和主体位置关系的不合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其知识能力、掌握资源的差异而产生身份差异,且这种身份差异容易在社会交往中被放大,而当这种被放大的身份差异延伸到社会治理过程时则易诱发社会交往中“权威与治下”、“官与民”和“主与从”的“主客二分”形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需要显现话语场中人的主体存在和主体作用,而建构话语主体合理的位置关系又能在和谐共生的交往关系中优化话语主体的位置关系。三是体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正义之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完善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而完善话语内容又以建构话语主体平等关系、话语资源合理分配和内容描述准确为基础的正义之善。建构话语主体平等关系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民主关系,话语资源合理分配强化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受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内容描述准确则有助于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塑造受教育者理性、规范和自觉的自我意识,而这些恰恰又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旨归,以此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既能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叙事的根本要求和实践方向,又能契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向绪伟,张芳霖.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15,(9).
[3]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政论集(Kleine politische Schriften),I-IV,Frankfurt am Main,1981.
[10]向绪伟.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评价的基本标准[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 张 豫
·传媒研究
D641
A
1003-8477(2016)08-0186-05
向绪伟(1972—),男,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江西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探究”(14KS1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叙事研究”(MKS1512)的阶段性成果;南昌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