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与冷峻
——毕淑敏与鲁迅散文风格比较

2016-03-14吴丽芳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436099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毕淑敏风格散文

吴丽芳(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 鄂州 436099)



温暖与冷峻
——毕淑敏与鲁迅散文风格比较

吴丽芳
(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436099)

摘要: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关键词:毕淑敏;鲁迅;散文;风格;温暖;冷峻

鲁迅是毕淑敏非常崇敬的作家。《心理月刊》的记者曾经问毕淑敏,是否曾有一本书或一个作家,对她成为作家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影响。毕淑敏说:“不是一本书,是一套书,就是《鲁迅全集》,那时我17岁,在西藏阿里高原当兵,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非常寂寞。山高路远,别的小说很少,只有部队下发的《鲁迅全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1](p105)毕淑敏多次坦言“中国作家我特别喜欢鲁迅”,[1](p128)“鲁迅先生非常伟大”,[1](p44)“鲁迅先生的思想批评的力度,尖刻、深刻,可以说前无古人。”[1](p144)

鲁迅先生对民族的劣根性犀利无比的批判,对自我更无情的解剖,对救治灵魂的执着,给了面冰十年的毕淑敏以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和鲁迅一样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医生的冷静和作家的敏感,他们都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破译心灵的密码,塑造国人的灵魂,但他们的散文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一、冷峻、刚毅——鲁迅的散文

钱理群说,在被称为“鲁迅的哲学”的散文集《野草》里,处处显现着“冷”。[2](p198)此言极为中肯。在鲁迅的散文中“冰山”“旷野”“深夜”“死火”“地狱”“鬼魂”等意象反复出现。比如: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死火》[3](p195)

“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颓败线的颤动》[3](p205)

“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复仇》[3](p172)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天下太平。”——《失掉的好地狱》[3](p199)

鲁迅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寒冷、荒凉、黑暗的意象,一再思考的人性和生死等重大主题使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冷峻之感。这种冷峻之感无不打上了他人生的印记。他生活在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大撞击,中国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历史事件,让他深感大革命失败的悲壮与苍凉。在异国他乡,作为弱国子民他遭受过日本人的冷眼和蔑视,也看到了国人围观杀头的麻木。作为家中长子,他体验过从小康坠入困顿,为家计四处奔波的无奈与辛酸。作为思想界的革命战士,他常常有陷入无物之阵的孤独寂寞与悲哀。国事家愁,世态炎凉、人性的悲哀,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让他的心阵阵颤抖。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正如他在《墓碣文》中所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3](p202)他深深的感慨道:“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4](p20)

鲁迅立意改革,他选择了斗士的人生之路。他认为要改变中国首要的是改变生活在其中的国人的人性。对愚弱的国民,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笔为刀,寸铁杀人。他慷慨激昂地疾呼:“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5](p41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6](p608)他在散文中强烈地批判国民精神上的弱点,致力于改造国民性,他纵横驰骋在无物之阵中,要震醒铁屋子里沉浸在陈旧的精神与古老思想中的灵魂。比如在《战士和苍蝇》里,鲁迅把在战士战死的时候只看见其缺点和伤痕而营营得意的人比作苍蝇,痛斥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虫豸。在《送灶日漫笔》和《谈皇帝》里,鲁迅一语中的揭示出中国人欺软怕硬的劣根性,中国人对付鬼神和对付皇帝常用的手段是:凶恶的就奉承,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在《说“面子”》里对中国人把要“面子”和“不要脸”混起来的行为进行了辛辣讽刺。

鲁迅深味非人间的浓黑悲凉,对于黑暗的社会,纵使黑暗如铁,他也要“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3](p162)他说:“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作绝望的抗战”。[4](p20)面对黑暗与虚无鲁迅执意战斗,死且不惧,他认为战斗是生命力最充分的证明,他一再宣称自己是“死”的“随便党”。他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战斗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他在散文中常常写到死亡,如《死后》《墓碣文》《死》《女吊》《过客》等等。在他的《墓碣文》里“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3](p202)这特立独行,掘心自食,欲知本味的游魂意象正是鲁迅超越生死,敢于自我解剖,敢于与黑暗抗衡到底的战斗意识的有力体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鲁迅不吝笔墨为青年英雄的流血牺牲大唱赞歌,他坚信英雄的鲜血将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他认为“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7](p280)“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3](p159)这种面对虚无与绝望的勇敢,这种置死不顾的战斗豪情,使鲁迅的散文显示出一股刚毅之气。

老舍认为风格与其说是文字的特异,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对冷酷现实的深刻认识,对国民性的犀利批判,对黑暗的不屈抗争,对死亡的超脱,对战斗的执着形成了鲁迅特有的冷峻个性、人生态度、思维与情感表达方式,也形成了鲁迅散文冷峻刚毅的风格,一如刑天舞干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强烈地批判着国民的劣根性和社会的黑暗,也无情地袒露着自己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二、温暖、柔和——毕淑敏的散文

毕淑敏出生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军人家庭,生活在新中国的和平年代。她17岁离开家,在西藏戍守边疆11年,当了20余年医生,在文学日趋冷漠与寂静的年代登上文坛。在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人们心理方面很多困惑的时候,她曾经花四年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做了三年心理咨询师,最终她和鲁迅一样认为最能触及人的灵魂、改变人的精神的首推文艺,所以她关闭心理诊所,再度弃医从文。

毕淑敏和鲁迅一样关注人性和生死这些沉重的主题,但她选择了心灵卫士的人生之路,她期望从纷乱复杂的世界中寻找通向光明的钥匙,她期望用光明驱走黑暗带给人温暖。她深知人的心灵需要灌溉,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来濡养。她满怀热情的关注着生死疲劳,医治着心理的伤痛,抚慰着受伤的心灵,与生活在这不完美、不圆满的世界的人们温暖相拥。她说“我并不拒绝描写生活中的黑暗和冷酷,只是我不认为它有资格成为主导。”[8](p291)“文字是有温度的,我不喜欢太冷酷的文字,尽管有时入木三分。文字是有颜色的,我不喜欢太灰暗的文字,尽管黑也是一种颜料。”[9](p307)《读书》杂志社的记者曾经对毕淑敏说:“你的很多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沉重感,但即使在这些作品中,你的语言风格仍然使人感到温润、平缓,有一种脉脉的温情,为苍凉的底子抹上温暖的亮色。”[1](p112)这确实道出了毕淑敏散文的风格特征:温暖、柔和。

毕淑敏关注生命与死亡,她写过《灵魂飞翔的地方》《永别的艺术》《写下你的墓志铭》《生命和死亡是平等的》等散文。她写在阿里雪山当卫生兵的时候,见过的无数次死亡;写自己在冰山上拉练时,曾想到一死了之的却又难舍人世的复杂心理;写自己到临终医院体验死亡的感悟。历经多年的思考毕淑敏参透了死亡的意义,她说:“经常想想自己可能明天或者最近就可能死,是一件有趣而且有益的事。首先是有利于感悟生命,体验到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会格外地珍惜今天。有许多暂时看来无法跨越的忧愁与痛苦,在死亡的烈度面前,都变得稀薄了。”[10](p51)“死亡教会了我勇敢,教会了我快乐,教会了我珍惜生命,教会了我热爱老人。”[8](p218)毕淑敏面对死亡获得了精神的超脱。她把对生命的感悟无私地与众人分享,带领人们积极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期求得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珍爱。她发自肺腑的轻声絮语让人领悟到“死亡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生最后一场盛宴”[11](p10),使人明心见性、向死而生,更早更多地去珍视生命,活好生命的每时每刻。

做过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对自己有较锋利的剖析,对人性有深邃的了解,对于人性的弱点,生活的阴暗面,毕淑敏并不回避,但她总是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生活,用温暖的话语给人正视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她说“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随处可见,如同生活中肮脏和丑陋也存在一样,只是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结果不同。我相信,生活中的阴暗和光明相比,光明的存在至少要比阴暗多一个百分点。”[1](p137)比如:在《你永远不要说》[8](p94)里,毕淑敏写了在西藏当卫生兵时遇到的一个四川籍的卫生员小鲁,他想买青霉素给奶奶治病,可是因为青霉素限量供应,拿钱也难买到,于是他克扣病人的药品准备寄回老家,却因此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毕淑敏发现后,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赶紧给患者补上一针,然后谨慎地和小鲁谈心,让小鲁及时认识到错误并且不再犯错,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负责成了一名优秀军医。人性的自私和孝顺在小鲁身上兼而有之,包容和善意使一个犯错误的卫生员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医,文章结尾毕淑敏说“只是不知道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这么孝顺的孙子,该是好了的。”人性的弱点在文章里受到了委婉的批评,人性的美好在文章里得到彰扬。在《毒不死的城里人》[12](p204)里,毕淑敏写了一个种菜的老大爷,他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块地来种。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他忧心的问毕淑敏,“我一直整不明白……。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啦啦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没有被药死呢?”毕淑敏从老人对城里人的深切关心中看到了老人挣扎中的良知,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她并没有对老大爷进行口诛笔伐,而是感慨道:“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一个“不敢”道出了她的关怀与悲悯之心,她在幽暗之处看到了老人的质朴与艰辛,用老祖宗留下的恩深义重的文字,驮着善意轻轻叩着我们的心扉,引发我们对人性中自私的反省,对善良的崇敬与坚守。

毕淑敏和鲁迅一样深知能“直面惨淡的人生,逼视淋漓的鲜血,该是人生勇敢和智慧的大境界。”[13](p115)改变人的精神,重建内在生命,是一场需要韧性的战斗。老子在《道德经》里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视为人生之大智慧。毕淑敏清楚地认识到“柔和”与“刚毅”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它使心灵更富有张弛的韧性。她说“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10](p177)

虽然毕淑敏和鲁迅一样看到人性中有很多顽劣凶残的元素,但她说“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12](p246)她相信“人类可以一步一步的发展,……一定是美好的东西战胜了邪恶东西,在比例上一定是高于它,否则人类只有堕落。”[1](p31)毕淑敏怀着对人类进步的信心,用柔软的心灵为人间的天堂做永恒的守望,这使她的散文以温暖柔和的风格传递着心灵的正能量,如精卫衔微木,投入到人们渴求帮助的心理需求之海,也穿云破雾带给人温暖和光明,让人《闭阖星云之眼》《完成一套精神的太极》,使人内心的充沛能量如滔滔亚马逊河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毕淑敏.我的人生笔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

[9]毕淑敏.心灵密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10]毕淑敏.心灵的力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11]肖正.作家毕淑敏直奔幸福[J].名人传记,2010,(4).

[12]毕淑敏.星光下的灵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13]毕淑敏.我很重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邓年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5-0123-04

作者简介:吴丽芳(1970—),女,鄂州职业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毕淑敏散文传递心灵正能量的艺术研究”(15G253)。

猜你喜欢

毕淑敏风格散文
《毕淑敏心灵独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善良是颗种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