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阴阳谈谈太极拳套路教学中虚实形体变化
2016-03-14王耐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46
□王耐(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46)
从中医阴阳谈谈太极拳套路教学中虚实形体变化
□王耐(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46)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数有太极拳课,大多都是学完套路而告终,对套路的虚实形体表现了解不够,展现不出太极拳阴阳虚实、刚柔相济的特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结合中医阴阳来阐述太极拳套路中的形体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医阴阳 太极拳 套路教学
1、研究的目的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数有太极拳课,大多都是学完套路而告终,对套路的虚实形体表现了解不够,展现不出太极拳阴阳虚实、刚柔相济的特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结合中医阴阳来阐述太极拳套路中的形体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归纳分析法
2.3、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面谈、电话等形式先后访谈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保统保健体育教学的专家。
3、研究结果
3.1、虚实的形体是阴阳对立互根和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制约、控制和相互排斥、对抗的特性。阴阳互根,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太极拳在练习时,对虚实的转换应当清楚,在形体上有表现。在套路动作中有虚实之分,虚实转换,以及虚实转换的程度。双手要有虚实,双腿,双足要有虚实,左手与左足、右手与右足、左胯与左肩、右胯与右肩、上身与下身、前面与后面等都要有虚实。太极拳动作的虚实转换,转换点在动作中落点。都是虚虚实实神会中,练拳不谙虚实道理,枉费工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术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虚虚实实功不空古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则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从此意义上讲,虚实在动作、内气,推手时处处在在。初学者要明确,全身重心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重心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灵活转换的关键在于意气的转换,利用内气中正的情况下来完成。由于虚实的变换,使重心在变换中左右、前后、圆弧式的移动。将身体自重量随着拳架招式中级梯级地将重量分开,双腿双臂似弓桥式地将重量分散在地承重,不会将全部重量压在某一个关节部位、某一只腿的局部上。这样,练拳时应耐力增强,久练而不疲。同时,对全身骨骼肌肉,关节部位的受力都是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缓慢的变换,是保持健身重要的方法。已像心脏跳动一样,跳时快而短,跳与跳之间慢而长,心脏在一收一松时得到了充足休息,不易产生疲劳。虚实分清后,也是同样道理,打拳时一部分机体和脏腑在工作,而另一部分机体和腑脏即可“休息”,使它们不易疲劳而又练拳,这就是虚实分明的特点。虚实之分的实际操作要领,首先是双足的虚实,其次是双手的虚实,最后是一手一足上下的虚实。在走架子时,双手划弧走圆,随着胯部的一虚一实。就在不断的变化中,从而使双足也随着手的虚实而调整虚实。也有些架子,随着下部双足的前进、后退、转步,而胯也相随,虚实的变化由足转换到手上的虚实变换。而双足在迈步时,一只脚虚,一只脚实,当虚的这只脚落地时,双脚的虚实才转换,而手必须随脚的虚实而做出相应的变换,这就是上随下和下随上的上下相随变换。虚实区分,听起来简单易做,认为人的重心移动就可以解决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要分析运动时人体产生的四对矛盾,即轻与重的矛盾,浮与沉的矛盾,轻与浮的矛盾,沉与重的矛盾。四者之间又矛盾又统一,互相制约,掌握其相互之间的合理关系,是解决虚实的重要方法。要“沉”,不要重,“沉”的意思是松而稳,透而厚即为沉,在沉下中有虚起之意。沉而不滞,是太极拳的功夫劲。“重”的意思是虚实不分,变化不灵,劲路不畅,根基不稳,内虚外滞,是拳中病;要“轻”,不要“浮”,“轻”的意思是:动作轻灵,且有着落,觉得空无一物,却又实实在在,全身高度放松,不用僵力,不存紧张,肌肉与气血高度协调,一致运作,关节保持松畅,随屈就伸。“浮”的意思是劲力单薄,下肢飘摇,内气憋胸,久之易损体伤,原因是练拳时心不静,动作不到位,肩、胯等关节没有放松。因此,“轻”和“沉”是虚实是分明的要点。
3.2、阴阳相互转化,体现虚实动作的节节贯穿
阴阳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练拳时应明确,腰脊为第一主宰,决定动作的运行。而周身四肢要节节贯穿,不要有丝毫的间断,以缠丝劲为本体牵线,在身体中由肢至胯,由手至肩,由头至腰等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要串牵起来,形成周身一体。放松拉长筋骨,尤其是放松拉长骨缝和韧肌,做到伸展、收缩、上升、下降、平旋、玄旋、曲旋,在四肢中可选用胯、膝、踝、肩、肘、腕为圆心,用缠丝螺旋式的运劲方法,使劲到四梢,达到节节贯穿的目的。而在形体上,随着节节贯穿的运动,表现得形体紧凑,四肢运行合理,劲发脊背而出于手的功技。节节贯穿的主要目标是人体中的各个关节部位中骨缝能松开拉长。主要的关节有颈、脊、腰、肩、肘、腕、胯、膝、踝;主要的方法是用缠丝劲,将各个关节放松拉长,劲到四梢,指尖领劲。这样才能将各部位的关节依次串连起来,以腰脊为中轴,其他关节为曲,将全身的关节活动有机串连,随着旋扭劲大小,则会产生运动中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形成旋之则分,静之则合的现象。练拳时腰脊伸展,实际上就是以腰脊为主宰,以腰脊运动为核心,来串动四肢关节的活动。每一动作都在腰脊运动中伸展,不管是举手投足还是上下运动,都存在腰脊的微动,因此应十分注意各种状态下的腰脊伸展。使腰脊处在人体的中心位置。用丹田气,沿督脉运动范围缓缓上升,双臂弯曲同时从身体两侧慢慢举起,使腰脊的各个关节向上拉伸;当双手举到头顶上方时,应用劲向上伸;而双腿则向下用劲伸;形成手和脚的劲贯四梢。其余的颈部关节、肩、肘腕关节、胯膝踝关节都在伸展中得以拉长,拉松骨缝和筋肌。然后,丹田吸气,内气下降,手臂也随着复位,各个关节及骨缝都恢复原状。这样,经反复多次的拉伸、恢复,腰脊将得到伸展的锻炼。以腰脊为主宰的运动,决不是直来直去的简单活动,而是通过身躯、双臂、双腿的螺旋缠丝运动,将肩、肘、腕、胯、膝、踝关节松开,只有将这些部位的关节松开,才能产生关节间的缝隙,才能松弛关节四周的韧筋和肌肉,这是节节贯穿的前提。在练拳时,必须随着动作的变化,各个关节做相应的活动。如果单一的分节运动就失去了整体缠丝的功能,因而要把它贯穿起来,形成鞭劲和全身劲,要用哪个关节就用哪个关节,将整体的劲体现出来。双腿的节节贯穿,基本原理同双臂。而双腿由于落地,节节松开和节节作用就形式上表现不同。胯、膝、踝三关节的松开,应在虚实变化时比较明确。在虚的这一腿,胯、膝、踝就容易松开;而实的这一腿,由于荷重关节难松些,其实只要在实腿部位加强肌肉的作用和缠丝作用,其关节相对也是松开的。由于虚实变化的经常性,双腿的各个关节也是松开的。脚、小腿、大腿三节在虚实变化和缠旋中,前进后退、提脚捣碓都能节节松开。双臂、双腿在套路中的节节贯穿,表现在形体上应该是明确的。随着架子中动作的一招一式都应顺畅,实现节节贯穿这一形体变化。
3.3、阴阳相互消长,体现虚实动作的变换快与慢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练拳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须慢慢进行,能慢尽量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十分灵活,只有灵活到火候,才能克敌制胜。慢工出细活,能灵悟内气的活动,能增强人体的体能,能内外协调,逐步周身一致。练太极拳的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层。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层:习而后快,快而不乱;第三层: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古人说:“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动作放慢了,才有时间对动作进行修整,才有时间去悟丹田之气与周身相随的拳法,才有时间检查不顺、不灵、不实之病状,一般每套拳以在20分钟左右为宜。太极拳有慢有快,能慢能快,可慢可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上阵交锋,讲究制敌在先。在练拳时,每趟架子也不一定都是一个速度,可以是起始慢,后来快,也可以这一招式快,下一招式慢,运动变化时慢,蓄力发劲时快,这快与慢,是匀称相间而不乱,只有双腿的虚实动作可以快了,才能加快速度。
3.4、阴阳相互升降,是形体中意气引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中深寓阴阳升降之义。练太极拳主张意气引导,因它是用意练意、行气练气的拳,一招一式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形体才能舒畅。古人说:“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太极拳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以意气定形体的运动。从意气来分析,外部形体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着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特征,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运动之中,并促进在动作中表现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练拳时必须注意力集中,思想不分散,意气才能稳定,才能产生意气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意气运动,反过来又促进外部形体动作。因此,久练拳的人,只要是意念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意”就是一种思想,亦即我心的意思。“气”受意行事(气指内气,先天之气,经络中的气血)。内气的产生,也是在意的引导下,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逐渐丰富和产生内气。太极拳的意气运动,在快慢相间、开合相寓、刚柔相济等拳理严密要求下,要求将外表的形态与拳架相配合。做到练架子动作规范,落点准确,变化有序,各个部位相适应,协调一致。太极拳的意气运动是在练拳中产生的。一是太极拳的招式,都应当以心意导之而动,不可妄动。在练架子时,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进或退,或急或缓,意不动身不动。一招式接一招式,毫无断续之迹,不管足之进退,手之伸屈,均需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意与气贯穿。在开合中,足、身、手的开合,上下、内外、纵横的开合,都是意气引导其运行。因此,意气一动,周身内外皆随其意所导而动;意欲停,应即收势敛气而止,最终达到完整的目的。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杨丽.太极拳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漆浩.太极拳养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G852.1
A
1006-8902(2016)-07-ZQ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研课题,2014-JP22。
王耐(1972-),女,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理论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