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2016-03-14罗长青
罗长青
(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罗长青1.2
(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深感兴趣,却没有对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进行梳理,以至于出现了以讹传讹现象。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论文检索中国当代文学史图书出版题录270种,考察已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周期、编撰方式、图书命名、内容体例等各方面的特征,有利于研究者深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史编写;大学教材出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与出版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当前不仅有文学史研究者提出编撰理念,如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1]、洪子诚《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2]、温儒敏《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随笔之一》[3]、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4]等;而且有文学史编撰者整理编撰感言,如陈思和《恢复文学史的原生态》[5]、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6]、董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7]、吴秀明《应当重视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史料运用问题》[8]等;此外还包括对已出版文学史所做的各类述评,如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笔谈——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9]、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10]、李杨《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11]等。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研究徐徐推进的同时,对已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状况的相关梳理却没有及时跟进。虽然当前有相关的专题研究,如刘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12]、孔琦《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13]、舒高星《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研究》[14]等,但这些研究没有建立在扎实文学史出版状况梳理基础之上,整体上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点评,即便是孔琦《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附录了115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书目,这也不及笔者最新统计的50%。当前已经出版了多少种中国当代文学史?哪个时间阶段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最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命名方式和内容体例有哪些?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以至于出现了以讹传讹现象。比方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转引统计结果: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出版60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15](p4),这尚不及笔者所统计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数据的25%。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www. nlc.gov.cn)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www. calis.edu.cn),以“当代”“文学”“史”为主题进行检索,同时辅以“20世纪”和“文学史”“二十世纪”和“文学史”“现当代”和“文学史”题名进行检索(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0),然后对已下载图书题录进行人工甄别与筛选,剔除以“当代”和“文学史”为题的文学作品集和文学评论集,归一化处理“署名”和“篇名”完全相同的题录,共获得270种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题录。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根据出版周期、编撰方式、图书命名、内容体例,对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分析,以便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文学史编撰研究的同仁提供相关参考。
一、出版周期
考虑到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出版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更为准确地描述各年度文学史的出版状况,我们不是用“本”和“册”,而是用“种”来描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具体而言,以原作为基础的“第二版”“第三版”“修订本”、“新稿”、“续稿”、“繁体版”、“外文版”等,均视为多“种”文学史;同年度出版的“上、中、下册”“上、下卷”“第一、二、三等卷”被视为同“种”文学史,但跨年度陆续出版的多册或多卷,由于编写体例的变化或者出版社的更变,则会被视为多“种”文学史。
按照上述标准,当前已经出版270种中国当代文学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7种)、20世纪80年代(60种)、90年代(80种)、21世纪头10年(76种)、21世纪10年代(47种)。统计表明,最早非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1959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且内部印刷的《中国当代文学》;最早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196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59第1册》。按照正式出版的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只有196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59第1册》、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6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试印本)》三部。1964-1979年,中国大陆无任何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但1978年法国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出版了林曼叔、海枫、程海《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49-1965大陆部分》。
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停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均有1种以上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无疑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与出版。1978年,教育部制订的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文专业开设“当代文学”课程,以教材形式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普遍现象。80年代初期比较有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如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钟、洪子诚、赵祖谟等《中国当代文学概观》、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志刚、董健、曲本陆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大学等二十二院校《中国当代文学史1》等,最初也都是被当成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教材编写。全日制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这直接推动了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内的高等院校教材的出版。这不仅能解释知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者都是高等院校教师,如董健、洪子诚、陈思和、丁帆、程光炜、孟繁华、吴秀明等;而且能解释知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开始就是应教材编写而产生,如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孟繁华和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除此之外,还有自考、电大、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类专业要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需求。虽然有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考虑,但教材也涉及不同部门利益分配问题,重复性地出版教材,小范围地发行使用,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热潮涌现的过程当中,曾引发过“当代文学不宜写史”问题论争。1985年10月29日,上海《文汇报》“文艺百家”争鸣专栏第42期发表了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章观点概括如下:1、“当代文学史”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当代”的“同时代性”与“文学史”的“历史性”存在内在矛盾;2、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学才可以称之为“当代文学”;3、20世纪70年代及其以前的文学应该叫作“现代文学”,相对应的则是“现代文学史”;4、虽然“当代文学”也同样存在与史学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总体上限于评论和阐释的范畴,据此撰写的概述性著作应该叫作“中国当代文学”,而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唐弢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引发晓诸、施蛰存、吴倩等人的回应,包括王瑶、吴奔星、杨洪承、李锡龙、郭镇之、邵伯周、马以鑫等人也都发表过不同意见。这场论争在当时和后来都有一定影响,2002年许志英在《给“当代文学”一个说法》重申用“现代文学”来取代此前的“当代文学”概念[16],这也证明“当代文学不宜写史”问题论争的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当代文学》课程,与《当代文学》课程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作为课程教材的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的出版,似乎并没有因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论争发生改观。恰恰是在“当代文学不宜写史”讨论之后,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出版高潮。单纯从出版数量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出现过三次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高潮,分别是1989—1990(23种)、1997—2000(42种)、2009—2010(25种)。在1997—2000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达42种之多。年均出版11种中国当代文学史,这让人感到惊讶,但值得庆幸的是两部知名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版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首次出版。不难看出,只要一个年代的终结,或者一个世纪的到来,就一定会涌现出大量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以后者为甚。按照这样的趋势,我们猜测今后的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等,估计又会涌现大量中国当代文学史。
二、编撰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陆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均为“集体写作”,最显著的标志是文学史著作的集体署名。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分别署名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这些著作在“出版说明”或“编写说明”中明确指出其“集体编写”性质。在“集体写作”模式下,文学史编撰并不是显示个人学术洞见的载体,而是应该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平台。通常说来,文艺方针、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容易成为文学史编撰的“指导思想”,比如1962年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该书“绪论”几乎照搬1960年7月22日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所作《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报告。《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绪论提纲将“驳资产阶级人性论”改名为“文学在斗争中发展”,增加“多民族的文学”,除此之外甚至连1、2、3小节次序都与周扬的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提纲相同。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开始勃兴,“集体写作”模式尤其盛行。据统计,1980—1984年间,中国大陆共出版24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其中19部为集体署名,约占总数的79%;除此之外,作为教材使用但没有集体署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实采用的也是“集体写作”模式,如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当代文学概观》、198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大中文专业教材《中国当代文学讲稿》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集体写作”模式逐渐衰落,1985—1990年间,中国大陆共出版49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其中6部为集体署名,约占总数的8%。这一方面因为此前“集体写作”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已经相当“成熟”,陆续被国内主要高校接受和采用,特别是教育部指定教材大量地挤占了新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需求。在刚刚出版过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史之后,再集体出一批文学史教材的可能性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因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7]和“新文学研究的整体观”[18]提出,此前“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二元模式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发起,在学术界掀起的“重写文学史”相关讨论,更是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模式。
20世纪90年代,文学逐渐退居社会生活的中心。在这次文学“边缘化”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重新寻找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从此前社会干预转向学术研究,因而学术界出现了“批评”退潮和“学术”兴起现象。正如知名诗歌批评家王光明先生在回忆文章所承认的那样,他本人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从“批评”向“学术”的转向。[19](P299)相对说来,由个人编著完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通常要比集体编著完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更容易受到好评,比如199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於可训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顾彬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7卷》、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这些都是至今仍然有相当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
在“学术”兴起的大背景下,强调主体意识、凸显个人观点、展示意见锋芒的个人“成果”被置之于重要位置。高校也逐渐将个人“成果”纳入到量化考核,个人“成果”成为聘请录用、课程申报、课题立项、评先评优的标准。与教师个人“科研”考核匹配的,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重点专业、优势学科、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立项与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编教材也是完成立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教师根本不用考虑教材的出版发行,单位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支持。这也能够解释,在20世纪与21世纪新旧交替的1997—2000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何达42种之多。在个人“学术成果”和单位“科研实力”日益被看重的情况下,即便是按照“集体写作”模式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集体署名方式也不多见,而是明确标注好主编、副主编、编者等。只有极个别教学大纲或非全日制教材例外,如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199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写且内部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讲义(上、下册)》、1998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尽管如此,这不等于说“集体写作”模式中断了,而是“集体署名”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史仍然是“合作”,而不是“独撰”方式完成。在“集体写作”模式不再占据风头的时代,个性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兴起,文学史编撰仍然与国家意志、行政管理、文艺政策存在一定关联。“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确实没有像“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那样直接指定或粗暴干预教材编写,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影响的消失。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成立的十周年前后,如40年(1989年)、50年(1999年)、60年(2009年),各政府机构都会投放若干带有“献礼”意味的文化工程或者课题,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共和国文学40年”、“新中国文学50年”、“当代文学60年”这类书稿的编撰与出版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题。无论这些图书的内容体例如何,仅凭政府能够成功地实施这类文化工程,这件事本身就能证实政府机构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的影响。另一方面,党政宣传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务机构还可以通过“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评审或者奖励,对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进行规范。在一个充满竞争但尚未彻底市场化的高校教材发行市场当中,那些能够得到表彰的著作不仅容易通过管理机构的教材审核,而且更容易在其他院校进行大量推广。无论是对编撰者而言,还是对出版商来说,这都是不易抵制的诱惑。
三、著作命名
学术界之所以出现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数量以讹传讹的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学命名系统的复杂性。除了常见的“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之外,还有大量衍生性中国当代文学史。如果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概念的复杂性不甚了解,或者文献检索时疏忽大意,那就有可能遗漏大量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整体说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有以下几种命名方式:
1.“文学史”式命名。超过50%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以类似于“当代文学史”的方式进行命名。据笔者统计,题录包含“文学史”的著作只有116种,但包括“史”的著作却有147种。以“文学史”式命名的著作,又可以按叙述对象分成文学史、思潮史、发展史、批评史、编年史等,如1992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汉、冯云青、李新宇《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大陆部分》、2012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健《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1—10卷)》等。按叙述方式分成史稿、史略、史纲、史论、简史、通史等,如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邱岚《中国当代文学史略》、1996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何寅泰《中国当代文学史纲》、200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达《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2013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达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等。
2.“当代文学”式命名。超过25%的中国当代文学叙述著作被冠以“文学”,而不是“文学史”之名,如199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封孝伦《中国当代文学》、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2014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慰琳《中国当代文学》等。公允地说,与同期的其他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比较,这些著作的叙述方式、体例、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且也与其他“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一样当作教材使用。之所以会采用“当代文学”,而不是“当代文学史”作为题名,估计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编撰者觉得,所编著作的编撰方式、体例、内容与自己期望的“史”的规范还不吻合;二是编撰者认为,“当代”时间概念与“史”的定义要求存在学理逻辑冲突,这也是唐弢在《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提出的核心观点。唐弢并不否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也不反对将“文革”及其以前的文学纳入到文学史的叙述当中,但坚决反对以“史”之名的“当下”文学叙述。超过25%的中国当代文学叙述著作,以“中国当代文学”而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命名,这充分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史”概念,以及相应的“文学史”编撰与出版活动,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3.“讲义教程”式命名。超过10%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以“教程”或者“讲义”的形式出版。以“讲义”或“教程”形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反映了高校教材编撰是文学史出版直接动力,高校教师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编撰者这样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以“当代”和“文学史”作为关键词,查找和统计“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这样的做法就有失严谨,因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直接以“教程”和“讲义”命名,细分之下又有讲稿、初稿、新稿、教程、写真、概观、概论、概说、通论、纲要、述评等。作为学术专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当然存在,但这些都是清一色的分类文学史,如1990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和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200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2005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田建民《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2012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等。
4.“时间阶段”式命名。大约5%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采用了“时间阶段”方式命名。例如,作为最早出版的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之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试印本)》就是以“新中国文学”而不是“当代文学”而进行命名的。除了新中国、新华、共和国、二十世纪(20世纪)、现当代这类经常采用的命名方式之外,三十年(30年)、四十年(40年)、五十年(50年)、六十年(60年)这类命名也受到欢迎。比如1991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当代文学四十年》、199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2009年台北秀威资讯出版的韩晗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60年》等。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以“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史”、“现代文学史”为题名的部分著作,事实上也存在“当代文学史”叙述。前者如1997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炯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八卷—第十卷)》,其叙述的就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后者如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下册》,叙述下限至2012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四种命名方式只是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命名规律的一种视角,在具体的文学史编撰与出版的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的命名方式会复杂得多。以各种命名方式的“叠加运用”问题为例,像199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20世纪”和“史”作为题名,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史”和“教程”作为题名,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上、下册)》就以“史”和“写真”作为题名。又例如,编撰者加上“新编”“简编”“续编”“新潮”作为前缀或者后缀,从而避免文学史命名的重复,像1986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华南四学院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国当代文学史简编》、1993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国伦和王春荣《二十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续编》、199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衡和唐景华《新编中国当代文学》等。再例如,通过调整不同概念的位置生成多样的文学史著作名称,这种做法也较为普遍,像1991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文田、周相海、郭文静《当代中国文学史》、1997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景超《新编当代中国文学》、200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吴秀明《当代中国文学50年》等。
四、内容体例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材,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可能会涉及“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能够指代的方方面面,比如文学运动、思潮、现象、作家、作品、批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还可能出现女性文学、儿童文学、知青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澳文学专题等,但现实中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出现一部,穷尽“中国当代文学”概念所有能指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因为这涉及“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命名的内在矛盾:
1.就如何理解“中国”这个概念来说,这涉及“台港澳文学”是否入史的问题。在“文革”结束以前,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并未提及过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自1982年“首届全国港台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影响不断扩大,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回避了台港澳文学叙述。
2.就如何理解“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来说,这涉及少数民族文学“是否”入史的问题。当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已经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根据学科研究领域独立和固定的原则,两个学科应尽可能避免研究对象重合,所以中国当代文学史回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相关叙述有其合理性,但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开创“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格局”,真正做到“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这样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20]
3.就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来说,这涉及“泛文学”和“亚文学”入史的问题。新闻特写、个人传记、历史著作在国外称之为“非虚构性”作品,但我国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都没有对其进行介绍,甚至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叙述也呈弱化趋势。在几部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当中,只有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庆生和王又平《中国当代文学第二版》设有“报告文学”专章,而且专章的叙述也与庞大“非虚构文学”作品体量相差甚远。至于说,“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广告文学”作品的问题是否入史,这更是具有争议的。
以上列举并非全部,但也能够说明问题。虽然中国当代文学“通史”具有宏观整合优势,但“通史”也有“通史”的局限,而且矛盾并不那么容易得到处理。相比之下,按照“分类”史的模式进行叙述,很可能就没有“整合”遇到的麻烦,至少不会有如此集中的矛盾。除此之外,当下已经出版的分类文学史数量其实也不少,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编撰与出版事实,如果将各种分类文学史著作排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之外,那么在学理上好像也不太符合逻辑。早在1981年,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第一届年会在庐山召开的时候,姚雪垠就提出“中国当代分类文学史”编写建议,此后第二届学会年会在南岳召开,与会者讨论并确定了“中国当代分类文学史”写作。[21](P1)最终,由姚雪垠任总主编的“中国当代分类文学史丛书”自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丛书包括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卢启元《中国当代散文史》、汪名凡《中国当代小说史》、高文升、岳耀钦、刘普林《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等。
就当前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分类史”来说,按照文学作品体裁分类,当前已出版“小说史”“诗歌史”“散文史”“戏剧史”“报告文学史”等。如1990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和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尧《中国当代散文史》等。按照文学作品叙述对象,当前已出版“女性文学史”“儿童文学史”“知青文学史”等。如1991年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蒋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200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2012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等。按照文学史叙述对象,当前已出版“思潮史”“论争史”“学科史”“研究史”等。如2005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田建民《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修己和刘卫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从广义的“中国”定义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史”还包括区域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学史,除了台湾、香港、澳门均有区域性当代文学史之外,内蒙古、海南、山东、台湾、广西、河北、贵州、青海等省也都有当代文学史,如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托娅《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2008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毕光明《海南当代文学史》、2009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杨政《山东当代文学史》等。此外还包括地方性文学史,如199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家正《胶东当代文学史略》和2011年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母进炎《黔西北文学史》,甚至还有部分县市也出版过文学史,如2013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斌《栾城当代文学》。在民族文学史方面,除了2009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这类“全史”之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僮族等少数民族“分类”文学史,如1989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赛音巴雅尔《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2002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芮增瑞《彝族当代文学》、200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恰噶·旦正《藏族当代文学史(藏文)》等。
在学科研究越来越精细化的大背景下,专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这类“小而精”的“分类史”,高阶研究者更是如此,因为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某个研究领域的状况。在“分类史”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全史”编撰者需要在这场竞争中重新思考,文学史的叙述目的、对象、思路,以便区别于各种“分类史”。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发挥“通史”宏观整合优势,而不是简单地变成各种“分类史”的汇编,也不是仅仅被入门者当成学习手册,这样才能体现“通史”的存在价值。
考察已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周期、编撰方式、图书命名、内容体例等各方面的特征,有利于研究者深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而学术界就此所做的研究却极为有限,这与中国当代文学史颇为复杂的命名系统和多样性的内容体例不无关系,但也与研究者不够重视这类基础性研究有一定关联。鉴于文献数据库和检索方式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正在编撰的事实,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出版题录信息也仍然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因此,这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需更多学者共同关注。
[1]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J].文学评论,1999,(6).
[2]洪子诚.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J].南开学报,2005,(4).
[3]温儒敏.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随笔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J].文艺争鸣,2008,(3).
[5]陈思和.恢复文学史的原生态[J].南开学报,2005,(4).
[6]李杨,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文学评论,2002,(3).
[7]董健,丁帆,王彬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8]吴秀明,赵卫东.应当重视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史料运用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
[9]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笔谈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J].文学评论,2000,(1).
[10]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J].当代作家评论,2006,(5).
[11]李杨.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J].文学评论,2000,(3).
[12]刘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3]孔琦.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4]舒高星.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15]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许志英.给“当代文学”一个说法[J].文学评论,2002,(3).
[17]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
[18]陈思和.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19]王光明.现代汉诗论集: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0]关纪新.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1]姚雪垠.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科研问题——《中国当代分类文学史》总序[A].汪名凡.中国当代小说史[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邓年
I206.7
A
1003-8477(2016)10-0113-07
罗长青(1981—),男,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研究”(2015M5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