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比较视野下企业政治战略选择与重构

2016-03-14吴婧洁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战略政府政治

吴婧洁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西比较视野下企业政治战略选择与重构

吴婧洁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发生变化。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的主导地位越发凸显,如何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企业政治战略的动机之一就是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以获取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由于中国经济制度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以及市场发展程度、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国企业并不能完全采用西方的企业政治战略。在研究分析中国企业政治战略时,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情景。

政治战略;转型经济;重构

一、引言

企业绩效及其导致其差异的原因一直是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基于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战略管理学派(Porter,1980)认为,企业的利润来源是它的市场地位,即受到市场进入壁垒的保护。与此针锋相对,企业资源基础论,把企业看作资源的集合体(Rumelt,1984),[1]认为竞争优势不是由市场和产业结构决定,而是由内部资源决定。然而,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模式,还是企业资源基础观,都是基于市场机制框架内的。然而,近年战略管理领域对新兴经济体研究的深入,开始把政治环境因素纳入战略管理分析框架(Peng,2003)[2]揭示了非市场体系因素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实际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政府的资源依赖,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依赖非市场体系获取资源(Peng,2003)。

与成熟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和转轨国家存在巨大的制度空缺,(Khanna,Palepu&Sinha,2005)[3],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更高(Peng et al.,2005)[4]。在中国新型经济下的企业,比西方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政府干预和更大的政府影响,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而非市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定了环境因素在战略过程中的内生变量的性质,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一种战略行为来适应并影响环境,以获得更有利的地位(Child,1972;Barney,1991)[5][6]。政治活动的收益和价值。随着政治环境重要性的日益凸现,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政治活动的收益和价值。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外部环境(特别是非市场环境)来获得竞争优势。(Oliver,1991,1997)[7][8]。Mahon等(1992)[9]认为企业政治活动的目的就是运用公司的资源,采取一致的行为来应对政治、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暂时的或者是持久的竞争优势。至此,通过改善企业绩效来创造价值的政治活动,成为了一种战略模式而被企业广泛采纳。

二、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政治战略选择

市场环境与非市场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环境(Baron,2004),企业经营环境的变迁使非市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发凸显。企业通过政治机制试图建立利于自身的环境组织。由于在社会系统(包括政府)无法减少不确定性及相互依赖,企业通过政治手段以改变经济环境(Pfeffer&Salancik,1987)[10]。企业政治战略反映了企业非市场行为与非市场战略选择,是企业非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政治战略试图影响或了解公共政策制定,以期与政府建立联系,获得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等优势(Hillman et al.,1999)[11]。企业政治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实质上仅仅是通过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制定以构建或优化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政企关系,为企业谋求更多有利资源,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优化企业外部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

构成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政治战略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指: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这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属于较低的层次。企业对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差异构成了企业在政府和社会中的不同形象。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要影响和改进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属于较高层次。企业的努力和参与程度,体现了不同企业的政治战略及相关非市场战略差异。

企业政治战略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第一,遵守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开展经营活动,这是政府和社会对所有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寻求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是企业制定、实施政治战略以及相关非市场战略的目的之一。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基于企业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严格执行,按照政府的产业、行业政策法规相应调整、规范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承担政府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并接受政府、社会的监督,增加政府、社会对企业的满意度。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严格遵守社会规范。由于每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各不相同,它们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不同,企业建立的社会形象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必须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调整自身的价值判断准则,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影响和完善政府的政策法规。企业除了严格遵守政府政策法规外,还要促进政府政策的改进和法规的完善。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法规的制定均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变迁,原有的政策法规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企业政治战略的制定试图通过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以达到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构建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

最后,促进和改变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准则。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做遵守社会规范的表率,更要积极倡导和促进新的、先进的社会规范的形成。由于社会规范形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与稳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与转型经济体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通过政治战略等非市场战略的实施,构建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影响行业、产业环境,从而促进形成有利于社会、行业发展的社会规范,以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三、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政治战略选择——基于中西方企业政治战略比较

政府与企业关系以企业作为活动行为主体,与政府相互协调、沟通,从而获取政府支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外部环境,达到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目的。由于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市场发展历程与程度不同,经济变迁过程中众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经营环境的差异性与复杂性,虽然企业政治战略试图以企业非市场领域决策以改善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企业政治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应对政企关系时政治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

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较完善的制度环境等有利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基于面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不同反应,企业政治战略形成主动式战略和被动式战略(Hillman et al.,1999)。被动战略并不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构成和实施,只是事后对新的法规产生反应,而主动战略中企业直接影响立法或监管过程。企业实施主动式政治战略时,企业通过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制定,构建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外部环境;而企业被动式政治战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政策的反应,是在政府政策实施之后对企业战略的调整,改善政企关系,以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改善企业运营,创造价值。

随着市场变迁,企业政治战略制定不仅是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反应,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到能够利用的政治机会,发展形成了企业政治战略选择的二位矩阵,提供了矩阵中的四种政治战略类型以反映企业应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战略选择,分别是反应型战略、预期型战略、防卫型战略、以及前瞻型战略(Oliver&Holzinger,2008)。

当企业应对政府政策时,利用政治机会以是否影响其所在政治环境为标准可以采取两种手段:积极影响其所在的政治环境;如果不可能或不需要影响,可以积极地遵从公共政策或者规制以期从遵从中获取最大价值。积极影响政治环境的手段称为“政治影响战略”,即通过前瞻与防卫而积极影响公共政策以维持或创造企业价值所采取的企业行为。对政治环境并未产生影响的称为政治遵从战略,即为维持或创造价值通过预期和应对而遵从公共政策的企业行动。遵从战略关注企业内在能力以达到与政治要求的最佳配合。政治影响战略则运用外部能力以达到最大程度控制制定公共政策要求以适应企业需求与利益。

因此,无论是企业应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动式与被动式战略选择,亦或基于企业政治战略动因和政治机会利用形成二维矩阵,都是企业为应对市场环境变迁,构建良好政企关系所制定,实施的非市场战略。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历史,社会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企业政治战略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市场条件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干预的作用有限,政府仅仅弥补市场体系的不足。因此,当市场控制资源分配,企业通过政治战略以及政治行为等非市场因素来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获取资源。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环境条件不同,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企业面临更为复杂、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无论处于何种经济背景下,其经济制度本质上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企业政治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不仅仅立足于成熟的市场条件,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社会各层次的经济运行影响和干预,无论深度和范围要大的多,影响也更大,尽管这种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在逐步减弱,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逐渐减弱的政府干预的影响依旧不可忽视。因此,适用于西方的企业政治战略,无论其表现形式,都不能完全适用于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转变,企业政治战略选择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西方现有对企业政治战略的划分并未完整诠释中国企业政治战略选择的动机与目的,同时国外企业政治战略的模式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其有效性并未得到验证。

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中国,尤其是转型经济初期的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虽然不断减弱,但由于长期作为市场运行的主导者,政府干预依旧有着较强的影响,尤其在转型经济初期的中国。企业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市场的作用,政府成为企业争夺的资源,凸显了中国转型经济中政府因素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企业的资源具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性,企业通过战略选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降低不确定性,企业能否应对环境的不断变迁取决于企业的资源。企业在转型经济的中国更将政府视作一种重要资源,通过政治战略实施来影响政府,以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不同于美国体制下企业主要通过个体或集体行动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在中国的环境下,企业政治战略的实施有时仅仅是企业通过接近和发展与政府(官员)的特殊关系从而获得资源、得到保护或避免麻烦的做法和行为(张建君和张志学,2005)。因此,与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相比,对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争夺‘政府’这个常常被视为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利益的重要资源是转型经济背景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更为直接、有效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通常采取两类政治战略,一类是先发制人型战略,另一类是被动反应型战略。先发制人战略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置于重要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以期获得优惠待遇和有效保护。被动反应型战略在处理与政府(官员)的关系上被动反应,在出现麻烦事才消极适应环境。先发制人型战略由合作,缓冲,政治参与,通过各种途径与官员熟识以及经常性送礼六个具体战术构成;而被动反应型战略有利用政府部门间的矛盾做文章,遇到麻烦时行贿,资本转移或减少投资,以及不作为或顺从这四个方式构成。

企业政治战略的动机之一就是构建与或调整政府与企业关系。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政治战略模式相比,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的政治战略选择更加关注企业与政府官员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以期更加直接有效地建立有利于自身的企业经营环境,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或者最大程度的保护企业自身利益。随着中国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政府作用的企业政治战略其适用空间及有效性等问题值得探讨。

国家自十四大以来越发强调市场的作用,市场从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处理好政企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和政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政府职能从主导资源配置向弥补市场不足过渡,市场环境等因素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随着经济变迁发生了巨大变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从最初的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政府调控,企业反馈的关系过渡,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当市场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转型初期原有的企业政治战略对政企关系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中国企业为适应经营环境变迁,改善现行经济模式下的政企关系,需要构建适应完善市场体系的全新的企业政治战略。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与成熟市场体系下的西方企业相似的政治战略。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与法规制定和实施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市场环境,期望通过与政府进行交流合作,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取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获取有利于企业运营的资源,从而为企业生存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四、中国企业政治战略的重构

企业政治战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改变,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内学者提出的先发制人和被动反应的企业政治战略理论,反映了在转型经济初期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生存和发展所采取一定的政治战略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企业通过建立和发展与政府官员的特殊的个人关系来谋求企业的自身利益和发展,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阶段市场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企业的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中国企业的行为更多地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以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的政治战略事实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对政商关系的监管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原有的企业政治战略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政企关系的影响。

与形成于转型经济初期的企业政治战略相比,面对制度不断完善,市场主导地位的明确,政府职能的转变的现状,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企业政治战略对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中国提供了范本。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制度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以及市场发展程度、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国企业并不能完全采用西方的企业政治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学者有关企业战略的研究对于中国企业政治战略制定、实施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对于分析中国企业政治战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研究分析中国企业政治战略时,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情景。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其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不断加大,企业需要重新明确企业政治战略的目的以及在其制定、实施途径等方面做出调整。首先,企业通过政治参与影响公共政策获取资源进而谋求自身的利益。从企业政治战略的主体上看,以往多是单个企业或企业家的行为。尽管中国企业(家)通过参加政府组织、政协、社会团体等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参政议政,以期影响政府决策,获取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权益,但真正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非常鲜见,许多时间里,仅仅是企业家一种政治身份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家提升其在行业内的地位。未来除单个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自身影响力进行政治参与,更多的是企业、或企业家群体通过行业协会、工会、企业联盟等组织表达经济和政治诉求。其次,政治战略的实施方式由以往过去大量使用灰色或行贿等非法手段,转变为通过法律、制度途径,企业(家)通过参政议政(如人大、政协)对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达到为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优势。最后,在政治战略目标上,随着国家反腐力量的不断加大以及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通过利益交换获取直接利益好处将失去市场,而通过公共政策获得企业自身利益将成为常态。

为适应市场主导的经济环境,企业调整其政治战略需要完善自身现有资源。一是建立完善实施企业政治战略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制定实施企业政治战略创造良好的内部机制;二是健全企业与外部沟通渠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各方面关系,特别是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加强与政府等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企业有必要将政治行为纳入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决策的全过程。企业及企业家通过制定实施企业政治战略,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来经营管理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政治环境;四是企业政治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规范企业政治行为的法律法规,即使有些约束性规定,也大都散见于不同法律法规中。这也是导致企业政治战略缺乏约束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立法,严格规范企业的政治行为,已是当务之急。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企关系。而其改善的途径之一就是企业政治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干预不断减弱,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逐渐减弱,使中国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现有政治战略以改善、优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

[1]Rumelt,R.P.(1984),“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In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RobertBoydenLamb(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2]Peng,M.W.,Institutionaltransi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75-296.

[3]Khanna,T,Krishna P.G.,Sinha.J.Strategies That Fit Emerging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83(6):63-74,76,148.

[4]Wright,Mike,Igor Filatotchev,Robert Hoskisson,and Mike W.Peng(2005).Strategy research in emerging economies:Challeng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special issue on“Strategy Research in Emerging Economies,”42(1):1-33.

[5]Child,J.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J].Sociology,1972,6(1):1-22.

[6]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1):99-120.

[7]Oliver C.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45-179.

[8]OliverC.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97713.

[9]MahonJ.F.,WaddockS.A.StrategicIssues Management:An Integration of Issue Life Cycle Perspective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2;31(1)19-32.

[10]Pfeffer,J.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on 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M].in M.S.Mizruchi,&M.Schwartz(Eds.),Intercorporate relations:The stru ctural analysis of business:22-55.Cambridge,1987.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Hillman,A&Hitt,M.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formulation:A model of approach,participation and strategy deci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8):25-84.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276.1

A

1003-8477(2016)10-0089-05

吴婧洁(1986—),女,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情境下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15BGL008)。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济转型中的制度质量与区域创新能力:一个跨区域的实证研究”(2010GXS5D195)。

猜你喜欢

战略政府政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战略
战略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