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引厂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6-03-14徐文强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徐文强(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引厂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徐文强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职业院校生产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校企双方共赢的模式。结合本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引厂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情况,阐述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背景目标、思路做法、条件保障、合作成效等,并对现阶段的合作模式进行思考,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引厂入校;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口腔修复工艺专业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我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具有范围广、操作难度大、技巧性强等特点。对于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而言,仅靠理论课加实验课是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2012年引入台资企业南宁牙得安义齿有限公司来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基地建立义齿制作中心,通过这种引厂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1 实施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背景和目标
1.1背景
2010年5月,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7项重点任务: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其中每一项任务都强调学校与企业要密切合作,共同参与[2]。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1月,南宁市卫生学校被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是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也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2目标
基于引厂入校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制订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平台、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通过仿真的实训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真实的生产环境、环节乃至设备、工具、原材料不再陌生,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约企业的人才培训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对接上岗。同时,校企深度融合,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实施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思路和做法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职业院校生产和发展的内在需求[3],是校企双方共赢的模式。我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要的思路和做法如下。
2.1“引厂入校”建立校中厂,资源共享,互利双羸
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技术力量的不足、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人员、设备、场地、原材料)、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益,学校与台资企业南宁牙得安义齿有限公司开展了联合兴办“义齿制作中心”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把校外企业引入学校,把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引入教学平台,把企业管理引入学校专业教学,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力以及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2.2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参考,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校企共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教研组专业教师深入校内外企业大量调研,了解了企业岗位特点、工艺流程、企业文化;通过召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本专业毕业学生代表的座谈会,了解了岗位需求信息、岗位职业标准。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教研组撰写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课程改革调查报告,与企业共同修订了《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依据,重点围绕义齿制作生产来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完成了全口义齿制作等13个学习领域、29个学习情境设计及40多个学习材料的编写,完成了对接岗位任务和标准的实训指导用书4本。同时,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给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的成本。
2.3成立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专业发展和学生实习管理,学生实习、就业有保证,企业人才有保障,“校、企、生、家”多方受益
为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成立了由专业教研室主任、首席教师、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务科、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校企合作研讨会,研讨专业发展和学生实习管理问题。通过校企间定期和不定期的互动,构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共同培养高效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延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岗位,而本专业“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模式,更让学生和家长免去了找工作的麻烦。同时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感受到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得到了训练有素的“准职业人”,为扩大企业产品影响力、保证企业生产质量和产品品质提供了保障,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校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使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及社会多方受益。
2.4举办企业冠名技能比赛,既促进了学生练技能,也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校内开展的以企业冠名的口腔修复工艺技能竞赛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展示了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练基本功的热情,也使他们获得了追求成功的幸福感。同时,企业专家、技术顾问对学生作品的点评,让专业教师对企业的技术标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企业也通过冠名竞赛,将企业市场文化理念展现给师生员工,扩大了企业品牌声誉以及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2.5学校、企业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实践交流平台,实现共赢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离不开“职业环境”的沃土,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的专业教师依托义齿制作中心校内企业实体,有课上课、无课顶岗,生产、教学两不误。同时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理论和技能的双向交流;利用每年一次的毕业生双选会、学生才艺技能展示汇报会等机会,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来观摩指导;专业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了解企业需求等。通过实践交流平台,有利于企业产品技术革新、开发新技术与行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员工理论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2.6将企业岗位任务、企业标准引入课堂,确定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标准
学生以义齿生产加工为学习任务,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进行实训操作。对照国家口腔修复工等级考试要求,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评价,将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卫生习惯、仪容仪表等职业素养纳入考核标准中。采取笔试、形成性考核、技能操作考试及竞赛等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
3 实施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条件保障
3.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我校修订完善了校内企业合作运行机制,重新明确校内实体在学校专业教学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制度;制订了科学、周密的实习计划等,保证了校企之间开展深层次、稳定的合作。
3.2健全校企合作机构
为了进一步促进专业规范化建设与发展,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课程体系改革领导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成功地进行了教学组织机构改革,由原有的学科建制转变为专业建制,将口腔教研组和义齿中心合并成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实行教研室主任业务负责制管理,通过建立首席教师制、增设教学秘书、聘请国内专家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校内实训基地改扩建、制订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细则、送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 实施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4.1促进了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参考,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完成了全口义齿制作等13个学习领域、29个学习情境设计及40多个学习材料的编写,完成了对接岗位任务和标准的实训指导用书4本及校本教材4本。同时,将企业岗位任务、企业标准引入课堂,共同确定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标准。教师也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在“学中做,做中教”,增强了生产实践能力,使教学能力和水平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4.2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引厂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教学能更好地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所也创建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实践环境,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增强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生产线就是教室,教室就是生产线”,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学生在校内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学习,提前接触职业环境,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的影响,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别于理论讲述的说教和乏味。同时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弥补了专业教师技术力量的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3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升
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多项国家、自治区级比赛并获奖,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组队参加“‘日进杯’全国口腔修复工艺技能大赛”,2011年获团体第六名,个人三等奖3个,优秀奖1个;2012年获团体第三名,个人三等奖3个,优秀奖1个;2013年获个人三等奖1个,优秀奖3个;2014年获团体进步奖,个人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2011年1人参加(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展洽会评比,获个人三等奖。参加“自治区中职学生技能展洽会”,2011年1人获三等奖;2012年2人分获一、二等奖;2013年1人获一等奖。
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与企业对接的能力明显增强,在香港现代(深圳)牙科材料有限公司实习的何本山同学创下了该企业2006年接收实习生以来的月最高绩效记录,被公司称为“绩效之王”;黄曼同学在8个月的实习中6次被评为月度“优秀实习生”,获得了提前转正的机会,并且一次通过四级工定级考核,赢得了企业的嘉许和外校实习生的羡慕;黄丽婷同学在实习一年内通过了五级工定级考核,被企业列为品质管控部重点培养对象;2014年,香港现代(深圳)牙科材料有限公司在其七百多名实习生中评选了10名优秀实习生,我校学生占了6名。
5 实施引厂入校合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实践证明,实施引厂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能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企业的本质是以营利为目的,承担实训教学与完成生产任务还是存在利益冲突,所以要保证合作的稳定,现阶段的关键是要保证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学校在选择企业时既要考虑企业的资质、水平,也要调查企业的配合度,同时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灵活,教学内容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应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
在未来,如果要继续深化完善校企合作,学校要有效借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力量,完善职业能力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使课程的开发及应用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跟上企业及市场发展的技能人才。同时学校要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发展措施上寻求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如合作政策、激励政策、扶持政策、资金政策、免税政策、监督政策等,鼓励和推动企业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只有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才能真正完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晓靖.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42-4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S].教职成[2010]9号.
[3]李翠莲.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1(6):14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