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吴兴姚氏源流的新发现

2016-03-14

关键词:吴兴士族永嘉

姚 诗 聪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关于吴兴姚氏源流的新发现

姚 诗 聪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为唐代江东四大士族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吴兴姚氏只有吴兴武康姚氏一支。根据两篇墓志铭,发现了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另外两支姚氏源流,即吴兴姚氏的永嘉支和长城支。这对全面研究吴兴姚氏以及汉唐间文化士族兴衰具有一定意义。

吴兴姚氏;源流;永嘉支;长城支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8 10:32:31

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其家族起自西汉末,初兴于东汉末至东吴,中衰于两晋和南朝初,复兴于南朝末、隋,全盛于唐,与江东地区的其他世家大族一样,维持了数百年的家族文化传统[1]196。吴兴姚氏家族之所以能在家道中落之后得以复兴,依靠的不是事功,而是家族文化[1]212。

王永平在专著《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些非权势世族的研究,更能揭示出中古世族的本质。”[1]196而吴兴姚氏正是这一类士族的典型代表,不以政治事功显赫,而是凭借家族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对其家族政治社会地位之提升、家族之复兴乃至全盛都有着重要意义。故而全面深刻地研究中古士族,了解其全貌,揭示其本质,吴兴姚氏无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研究者多认为江东士族于“梁末被全部消灭”或“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江东士族只有少数在梁末彻底衰亡,大多数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且家学礼法传承不衰[2]。而吴兴姚氏又是江东士族发展轨迹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唐代吴兴姚氏,不论从入仕人数、政治事功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亦或从文化的贡献度、影响力和人才质量看,均可傲视其他唐代江东士族以及绝大多数唐代士族,无疑是唐代江东士族中发展得最繁荣昌盛的一族。吴兴姚氏与琅琊王氏、吴郡陆氏和兰陵萧氏合为唐代江东士族中最繁荣昌盛的四大士族①。

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目光集中在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对江东士族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和吴郡陆氏4家,而对吴兴姚氏家族的整体关注基本没有。当然,关于吴兴姚氏的文献记载很少,只是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姚姓的介绍中提及,且因年代久远,诸多不同记载无疑给研究带来不便[3]258。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陆续出土了不少关于吴兴姚氏的家族墓志,为吴兴姚氏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无论是从江东士族研究的角度,亦或是从家族文化传统对其家族政治社会地位提升之意义,还是从揭示中古士族本质的角度来讲,吴兴姚氏无疑都是极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毫不夸张地讲,吴兴姚氏是最后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却鲜有问津的规模不小的中古士族。

传统研究视野中的吴兴姚氏,特指吴兴武康姚氏。吴兴为其郡望,武康为其本贯。通观所有关于吴兴姚氏以及姚姓的资料,均认为吴兴姚氏只有一支,即吴兴武康姚氏,为姚姓正宗与主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绛)公。

笔者查阅有关唐代吴兴姚氏的资料时,在《全唐文补遗》中发现了两篇与唐代吴兴姚氏相关的墓志铭,颠覆了之前关于吴兴姚氏只有吴兴武康一支的说法。新发现的两支吴兴姚氏虽远不及广为流传且久富盛名的吴兴武康姚氏显赫,但毕竟是吴兴姚氏的支流与组成部分,是吴兴姚氏大家族中的成员,它扩充了姚氏家族容量。

一、吴兴姚氏的永嘉支

第一篇墓志铭是《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中收入的“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冀州诸军事守冀州刺史上柱国姚(晠)君墓志文并序”,其中载“永嘉中,南迁吴兴,因官徙地,今为吴兴郡人也”。很明显,这是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另一支吴兴姚氏,此支吴兴姚氏是至晚在西晋永嘉年间才迁至吴兴的,与吴兴武康姚氏迁居吴兴的东汉末年相距有大约百年之久,且是“因官徙地”。此“因官徙地”应有两种理解,一是墓主姚晠的祖先因为官职流转的原因迁徙到吴兴,应与永嘉南渡无关。但是关于墓主姚晠唐代之前祖先的情况,记载竟简略到只有一句,即“永嘉中,南迁吴兴,因官徙地”。而关于永嘉之前墓主祖先的情况就更是毫无记载,足见其门第之低,显然不是门阀制度萌芽与形成的东汉与魏晋以来的士族,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士族。而关于永嘉之后唐代之前墓主祖先的情况亦是毫无记载,这同样说明其家族之默默无闻和门第不显。可以推断,其家族至少在唐代之前都不为士族。另一种理解,“因官徙地”中的“官”亦可引申为官府和行政机关,即墓主的先祖在永嘉年间跟随国家行政机关迁徙到吴兴,此迁徙即为永嘉南渡。陈寅恪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等文章中论述两晋之际的南渡人口时指出,就其社会阶层而言,可分为3种:一是“上层阶级为晋之皇室及洛阳之公卿士大夫”,可谓文化士族;其次,“中层阶级亦为北方士族,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地位不及聚集洛阳之士大夫集团”,除个别人外,“大抵不以学术擅长,而用武勇擅战著称”;第三为北方下层民众,他们零散南逃,杂居于南方土著中间,无法形成集团或势力,很快融入南方地方社会之中。

在社会阶层上,陈寅恪视中层阶级为“北来次等士族”。他还指出:东西晋之间江淮以北次等士族避乱南来,相率渡过阻隔胡骑之长江天堑,以求保全,以人事地形便利之故,自必觅较接近长江南岸,又地广人稀之区域,以为安居殖产之所。此种人群在当时既非占有政治文化上之高等地位,自不能亦不必居住长江南岸新立之首都建康及其近旁。复以人数较当时避难南来之上下两层社会阶级为多之故,又不便或不易插入江左文化士族所聚居之吴郡治所及其近旁,故不得不择一距新邦首都不甚远,而又在长江南岸较安全之京口晋陵近旁一带,此为事势所必致者也[4]66。

之前提到,对墓主唐代之前祖先情况的记载竟简略到只有一句,由此可推测出其家族在唐代之前不是士族阶层,当然亦存在因关于先祖记忆的丢失而故意回避之嫌,但可能性极低。姚晠家族若是永嘉南渡中迁徙到吴兴的,根据其家族卑微不显的门第身份,其迁居地显然不可能是在吴郡郡治(今江苏苏州市)近旁,而只能是吴兴郡下辖的距离吴郡郡治较远的县。查阅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可知,应位于潜县最为合适,其与吴郡郡治的距离比吴郡郡治距京口的距离还要远些,既不属于江左文化士族之聚居地(吴郡郡治及其近旁),亦不为永嘉南渡之上层阶级的迁居地(建康及其近旁),更不为永嘉南渡之中层阶级的迁居地(京口、晋陵及其近旁),且距离此3地都较远,这样的地理位置与在唐代之前不是士族阶层的姚晠家族的身份地位才最为相符。故墓主姚晠的先祖应是西晋永嘉年间因为做官和官职的原因而迁居到吴兴的,即便是永嘉南渡中迁徙到吴兴的,迁徙之所也只能是吴兴郡下辖的距离吴郡郡治较远的县。

汉族姚姓的正宗和主流是吴兴武康姚氏,另外两大源流之一是西晋末年为了赢得内地汉族地主支持以姚为姓的烧当羌,这一支即后来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建立者。另一支是出自子姓的西周和春秋时的姚国遗民后裔。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虞有二姓,曰妫曰姚。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姚与妫二姓可通。”由于舜帝生于姚墟,就以姚为姓;又因其曾在妫水边居住,故也姓妫。自舜帝入赘尧帝,就从妫姓部落中分出,以姚为姓。姚、妫二姓,在舜帝子孙中仍可以相互通用[5]7-8。实际上,吴兴武康姚氏诞生之前的姚姓,除了出自子姓的西周和春秋时的姚国遗民后裔外,还有同样出自舜帝的本来就以姚为姓,并未改姓为王、陈、胡、田和袁等姓的部分舜帝后裔。吴兴武康姚氏诞生之前的姚姓人物,如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以及秦国客卿姚贾,都可能是本就以姚为姓的舜帝后裔。此支新发现的吴兴姚氏应为本来就以姚为姓,并未改姓为王、陈、胡、田及袁等姓的舜帝后裔,或是出自子姓的西周和春秋时的姚国遗民后裔。

该篇墓志铭还载有“曾祖昂,靈府都督;祖义节,秘书丞”,笔者不禁联想起另两篇与吴兴姚氏相关的墓志铭,即《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68“大唐故左羽林军长史姚(重曒)府君墓志铭并序”载:“曹州乘氏人……皇太子文学昂,公烈曾;秘书丞节,公烈祖;夷州都上县主簿,公皇考……长子黔”,另一篇墓志为《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54“大唐故益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姚(□,字迁)君墓志铭并序”载:“吴兴郡人也……曾祖昂,皇朝□□别驾;祖节,皇朝著作佐郎;父冏,皇朝夷州都上县主簿上柱国……公即著作郎之元孙,都上君之犹子也……长子邈,吏部常选;次子逾等”,此两墓主经推断为兄弟[3]294-295,而姚晠的先祖名讳与官职又与此两墓主相类,且都为开元年间逝世,年代相近。故此3墓主应为兄弟。而此两方墓志中对墓主唐代之前家族先祖的情况不见记载,再次印证了姚晠家族的默默无闻和门第不显,至少在唐代之前不是士族,甚至从来都不曾为士族。

根据墓志铭发现的此支吴兴姚氏明显是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另一支,暂且命名为吴兴姚氏的永嘉支。

二、吴兴姚氏的长城支

另一篇墓志铭是《全唐文补遗》中收入的“唐故将仕郎试洪州建昌县丞吴兴姚府君(仲然)墓志铭并序”,载有:“比祖避地,分派江南,因为吴兴长城人也。”可知此支吴兴姚氏是为了躲避灾祸而直接迁居到吴兴长城。“比祖避地”与吴兴武康姚氏迁居吴兴武康的原因貌似一致,可仔细一究便会发现不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可知姚恢为避王莽乱,带领家族定居吴郡,在人地生疏之处,为了不暴露其代睦侯的身份,他就改姓为妫。而到其五世孙妫敷时,江南姚姓已有些影响,于是他又采用以始祖舜帝之出生地姚墟命名的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在此繁衍成大族[5]12。由此可知,当姚敷再迁居到吴兴武康时,已不是为了避乱。再有,据《通典·州郡典》记载:

吴兴郡湖州,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焉……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后置湖州。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大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领县五:乌程、武康、安吉、德清、长城。

由上可知,长城与武康为吴兴郡下辖的不同县。若墓主所属的这支吴兴姚氏是出自吴兴武康姚氏,那么他为什么会是吴兴长城人呢?在其它与吴兴姚氏相关的墓志铭中从未见到过此类描述。若其是由吴兴武康迁居到吴兴长城的,又为何不加以说明呢?此支吴兴姚氏先祖应是为了避乱而直接迁徙到吴兴长城。此支吴兴姚氏的源流情况应与吴兴姚氏的永嘉支类似。笔者认为,此支吴兴姚氏可独立出来,成为吴兴姚氏的另一支,暂且命名曰吴兴长城姚氏,或吴兴姚氏的长城支,是吴兴姚氏中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又一支。

根据文中的位置,“比祖避地”中的“祖”只可理解为墓主姚仲然祖父以上的先祖,他们是因为什么灾祸而迁徙到吴兴长城的呢?“分派江南”说明姚仲然的先祖在迁居吴兴长城前,其家族人丁已较为兴旺,规模也应不小,但对于迁徙到吴兴长城之前的家族情况也无只字记载,足见其家族之不显,甚至就不为士族。而其迁居吴兴长城之后到唐代之前的家族情况亦不见记载,也足见其门第不显,与姚晠家族情况类似,至少在唐代之前不是士族阶层,当然亦存在因关于先祖记忆的丢失而故意回避之嫌,甚至其在唐代也不是士族。且其家族政治地位应比姚晠家族更低,唐代之前可能是下层民众。若姚仲然的先祖所躲避的灾祸为八王之乱,即其迁徙活动属于永嘉南渡。但作为其迁徙终点的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在江左文化士族所聚居之吴郡治所近旁,此与推断出的姚仲然家族在唐代之前较低的身份地位又极不符合。故姚仲然的先祖所躲避的灾祸应不为八王之乱,即其迁徙活动应不属于永嘉南渡。据上引《通典·州郡典》可知,吴兴郡是东吴时期才设置的。建置后,西晋太康元年,司马氏灭吴,“三年,析乌程西乡为长城,东乡为东迁,又改永安为武康,为县十一。永兴元年,割阳羡及长城之北乡为义兴郡,为县十”,东晋时无变化。可知吴兴郡的长城县是晋朝初年设置。后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取消郡制,吴兴郡改名湖州,期间辖县并无变化。故墓主姚仲然的先祖应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之后迁徙到吴兴郡长城县的,且其迁徙活动不属于永嘉南渡。故此又恰好印证了之前的论断,墓主姚仲然家族所属的吴兴姚氏支系是吴兴姚氏中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又一支。

根据与吴兴姚氏相关的两篇墓志铭,发现了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另外两支吴兴姚氏,笔者将其分别命名为吴兴姚氏的永嘉支和长城支,扩充了吴兴姚氏的家族规模容量。虽然此两支新发现的吴兴姚氏的显赫度、影响力与知名度远不能与吴兴武康姚氏相比,但毕竟是属于吴兴姚氏这一大家族中的两支血脉,如此,对吴兴姚氏的研究才更全面。

注 释:

① 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统计,唐代吴兴姚氏的入仕人数为140人,在唐代江东士族中,少于琅琊王氏与吴郡陆氏,多于兰陵萧氏,与此三士族合为唐代最为繁荣昌盛的四大江东士族。

[1] 王永平.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M].扬州:广陵书社,2010.

[2] 顾向明.关于唐代江南士族兴衰问题的考察[J].文史哲,2005,(4):88-94.

[3] 姚学谋.姚崇研究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徐玉清,孙夏兰,徐千帆.百家姓书库·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薛志清)

New Finding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Yao Family of Wuxing

YAO Shi-cong

(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Hanzhong,Shaanxi 723000,China)

The Yao family of Wux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gentry betwee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one of the four major clans of jiangdong in the Tang Dynasty.The traditional view has maintain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branch of the Yao family of Wuxing,mainly in Wukang.It is found from the two epitaphs that besides Wukang there exist the other two branches of the Yao family respectively in Yongjia and Changcheng,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Yao family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cultural gentry betwee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Yao family of Wuxing;origin;the branch in Yongjia;the branch in Changcheng

2015-12-28

姚诗聪(1994-),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

K 23

A

2095-462X(2016)06-0066-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1128.1032.042.html

猜你喜欢

吴兴士族永嘉
父辈们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我们一定会胜利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天下第一行书
漫画五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