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
——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

2016-03-14

关键词:刊本杂剧戏曲

白 旭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
——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

白 旭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近世学者多认为臧晋叔《元曲选》因遭到作者大幅删改已不复元曲原貌,故而不能作为元曲研究的底本参考。宇文所安所著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也明确指出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可信,直接否定了明代编选的版本。将两种版本加以对比,认为两者的差别应当是搜集编选来源不同,并不存在作者增删的问题。前者当出自御戏监的内府本,而后者当出自民间演出的舞台底本。

《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来源

网络出版时间:2016-09-27 9:04:00

臧晋叔的《元曲选》自编定以来,一直遭到戏曲研究者的非议,研究者批评其在编纂过程中对元杂剧作了大量的增删,不复元杂剧原貌。与臧晋叔同时代的王骥德曾说:“字句多所窜易,稍失本来,即音调亦间有未叶,不无遗憾。”[1]凌濛初也曾有言:“吾湖臧晋叔……晚年校刻元剧,补缺正讹之功故自不少;而时出己见,改易处亦未免露出本相——识有余而才限之也……有以知其菲(非)元人面目也。”[2]现代学者也多有批评之意,其中最甚者当属孙楷第,他直接指出臧晋叔“师心自用,改定太多,自成一系”,“……凡删润之本,较于元刊本,大抵存原文十之七八……”[3]151-153。而近世学者大多在比堪《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之后也得出两个版本不同的结论,进而推断臧本是作了较大改动。笔者拟从戏曲来源及版本的角度出发,证明《元曲选》并未遭到臧晋叔的改动增删,其与元本的区别主要是两者一个来自于宫廷御戏监的内府本,一个则来自于民间戏曲演出的舞台底本。

一、由编选者身份推测版本来源差异

《元曲选》的编选者是臧晋叔,名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省长兴县人,明朝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子监是明代的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臧晋叔是身居高官之位的文人,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官府或者宫廷演出的杂剧作品,换言之,他相较于普通的文人具有更多的接触宫廷杂剧的机会。更何况臧晋叔本人在《元曲选》序言之中提到“予家藏杂剧多秘本,倾过黄丛刘廷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4]序1,明确指出所载杂剧为秘本,与坊本有所不同。既然称之为“秘本”,自然是别人不能轻易接触的版本。与臧晋叔交往的友人多是豪门子弟或宫廷御用文人,他们有接触宫廷演出剧本的机会,并且臧晋叔也明确指出向朋友借得的版本录用在御戏监,故而《元曲选》编纂来源为宫廷演出御用之版本。宫廷演出御用版本相较于民间演出的版本更为严谨和规范,在形式上更为完整。对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可以发现,后者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的完整性都明显比前者规范。

《元刊杂剧三十种》原来是明代文学家兼藏书家李开先的旧藏,清代归藏书家黄丕烈所有,黄丕烈将其命名为《元刊古今杂剧乙编》。原书无作者姓名且次序杂乱,不分楔子与折数,每一组套曲前很少写明宫调,科白也极为简略,这些特点均显示元刊本不是文人案头创作欣赏之本,其剧本的简陋程度也说明它不是宫廷演出的台本,而应当是在民间演出时所使用的台本,用来提示演员歌唱和供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观众观看。其中的科白部分未曾刊记,是由于在戏曲的具体演出过程中,演员可以根据演出地点和场合灵活地改变科白内容以吸引观众。

《元刊杂剧三十种》最初的收藏者是李开先。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是明代文学家和戏曲作家。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和郎中,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但是在嘉靖二十一年被削职。他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园,结词社,征歌度曲,搜集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他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藏书尤以戏曲居多,有“词山曲海”之称。从李开先的生平事件中可以发现,他十分喜爱民间文学,并且也乐于融入其中,他曾经利用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100首,流传很广,当时乡村街头到处有人歌唱。而《元刊杂剧三十种》应当是李开先辞官之后,在章丘故居征歌度曲过程中搜罗来的元杂剧演出台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杂剧格式并不统一,并且内容简略,很符合民间演出台本的特征。

由编选者的身份及经历来看,《元曲选》倾向于来自宫廷内府,而《元刊杂剧三十种》则由李开先在民间搜集整理,后又被清代的藏书家收藏。

二、由剧本思想内容推测版本来源差异

《元刊本》与《元曲选》共有13个相同剧目,分别为《陈抟高卧》《范张鸡黍》《任风子》《老生儿》《赵氏孤儿》《看钱奴》《汗衫记》《气英布》《疏者下船》《薛仁贵》《磨合罗》《介子推》和《竹叶舟》。

从曲词对比中明显发现,《元曲选》语句使用更为整齐雅化,这是为了迎合富贵文人的娱乐需求;《元刊本》则是为了适应村坊市民的趣味而作了俗化处理,曲词更为通俗易懂。但是两者来源于同一剧本,只不过受众不同故而有所区别,并不能因此就断定是臧晋叔作了修改。

《元曲选》的编纂来源为宫廷秘本,其受众为达官贵人,这些观众因为其阶级层次和教育程度一致故而对戏曲的审美也大致是一致的,他们所能欣赏的科白基本相同,故《元曲选》中曲词完整,科白也无需多作改动。《元刊杂剧三十种》面向普通市民大众,受众范围较广。又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戏剧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临时改变科白内容吸引受众注意极为必要,故而《元刊本》中没有统一的科白,科白不录。下文将以剧目内容区别最大的《疏者下船》为例。

《疏者下船》在元刊本和明刊本中区别很大。两者不仅题目不同,情节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薛梅已经撰文作了具体的论述,在文中她指出“臧懋循‘当行’理论应当是造成元杂剧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适于舞台搬演、迎合观众好恶、创造感动观者之魅力应当是《元曲选》本对元刊本改动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点在《楚昭王疏者下船》的两种刊本中体现得尤为突出”[5]。显然,薛梅认为《疏者下船》在两个刊本中的区别主要是因为臧晋叔为了迎合观众需要对情节进行了删改。

元明两个刊本的《疏者下船》内容情节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仅因为两者情节不同就完全归咎于臧晋叔在编纂过程中的删改,未免有失偏颇。首先,臧晋叔身居高位,不必迫于生活压力靠改编剧本为生;其次身为国子监博士,也不至于凭借这个剧本谄媚君上。臧晋叔应当是基于对元曲的推崇而整理编选了《元曲选》,这一点其在《元曲选》序言中已经明确指出:“予家藏杂剧多秘本。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集。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必有赏音如元朗氏者。若曰妄加笔削,自附元人功臣,则吾岂敢。”[4]由此可观,编选《元曲选》纯属臧晋叔个人喜好,而并非为了商业盈利。既然如此,臧晋叔为何要为了观众的喜好而删改《疏者下船》的剧情?其次,臧晋叔选取了元曲中的很多剧本,为何单单要对《疏者下船》作如此大幅度的删改?臧晋叔既然不存在删改《疏者下船》剧本的动机,最合理的解释即为这一剧本是其对御戏监内府本《疏者下船》杂剧的原版收录。《疏者下船》当中内容的改动是在宫廷演出过程中为了皇宫贵族欣赏的需要而进行的改动。其中关于结局,元刊本中的“夫人”和“公子”未曾获救,以悲剧收尾;而臧本则是两人被“龙神”所救,以大团圆收尾。宫廷中的戏曲看客大多是相对清闲的王妃、王孙、夫人及世家公子。《疏者下船》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巩固皇权地位,教导妃嫔臣下王孙贵胄以天子安危为尊,要有奉献精神,若以悲剧结局则似乎为君上奉献的臣下均没有好下场,这不利于朝纲稳定,故而在宫廷演出时改成大团圆结局是非常必要的。而元刊本《疏者下船》的观众是广大市民,皇室家族成员的悲喜与他们无关。所以,结局无需更改,保持原貌演出即可。

《元曲选》与《元刊杂剧三十种》内容的差别事实上更多的是因不同演出场合及受众而产生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臧晋叔在编选过程中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他编选《元曲选》的资料来源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来源不同。

三、由戏曲舞台演出的特殊性推测版本差异原因

《明清传奇史》中谈到戏曲“与诗文、小说不同,戏曲是必须经过作家创作和演员演唱的两度创造才能完成的艺术样式。作家的第一度创造——剧本,能否成为艺术品奉献给审美主体——观众,还要经过演员的二度创造——演唱;而演唱能否实现,则取决于剧本是否符合演唱的要求”[6]183,这段文字说明了戏曲剧本的特殊性。戏曲是舞台性的艺术形式,它的完成需要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的双方配合,一出戏曲只有真正在舞台上演出结束了,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创作过程。并且戏曲舞台的演出过程具有变化性,演员为了演出的需要临时改变台词的现象时而有之,这时剧本的改变就在所难免。这种有别于最初文人创作剧本的演出剧本如果流传到后世,则极有可能遭到后世学者的质疑。正是由于戏曲的特殊性,在戏曲版本的处理问题上不能等同于小说和诗歌,不能一味地将有区别的不同版本的戏曲剧本认为是后世篡改的结果,因为这些剧本极有可能是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阶层为了演出需要而被更改过的。

臧晋叔《元曲选》中所收录的戏曲应当是宫廷演出所使用的戏曲版本,艺人在宫廷中演出戏曲时必然会受到宫廷规矩的束缚,不敢随意发挥。而为皇室准备戏曲表演剧本的部门为了防止在演出过程中出现不合适的词语而触怒皇威,则会在戏曲剧本唱词及科白上严下功夫,找专人编写,并且不允许艺人在舞台上随意发挥。这样一来,宫廷中的戏曲底本无论是科白还是唱词都可以保留完整。《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科白混乱并且丢失情况严重,这是因为在民间进行戏曲演出时并没有固定的科白供艺人参考,大多数艺人会根据地域或者风俗,为了观众的需要随机地在舞台上创作科白,这就使在民间演出的戏曲科白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也无法进行记录。故而李开先在民间搜得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剧本几乎没有科白。

总而言之,不能因为两种演出本内容上的差异,就否定版本的可靠性,也不能因为不同演出本内容有别就质疑编纂者对剧本有所增删。戏曲作为活的艺术,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进行演出,都很难做到剧本内容完全一致,更何况是宫廷演出本和民间演出本了。戏曲研究者不应该过分地怀疑剧本的增删,因为过分的怀疑会导致戏曲研究停滞不前。

近世学者通过对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得出的臧晋叔对于《元曲选》有过大幅度删改的观点,更多的是基于《元刊本》相对于臧本来说,更加残缺不全和更加原生态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具有偏见的,为何残缺不全的就是原本,而完整的就是删改过的版本呢?《永乐大典》中收录了的《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3种杂剧,其中只有《张协状元》较为完整,后两种均残缺不全,但三者是同一时期由《永乐大典》的编纂者编辑到一起的。并且学界研究结果显示,残缺不全的《小孙屠》和《错立身》年代更靠后于《张协状元》,这正有力地佐证了不能以内容的完整程度来推断版本的可靠性。笔者认为,元刊本和臧本是收录了元代戏曲的不同的流传版本,故而差异巨大。元刊本是由民间流传的演出台本编纂而成,后来由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收藏,《元曲选》则是臧晋叔根据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宫廷演出本整理而来,选取来源上的差别导致两者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的面貌。

[1]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A].王骥德.曲律[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0.

[2]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A].凌濛初.谭曲杂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60.

[3] 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7.

[4] [明]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薛梅.《楚昭王疏者下船》两种刊本比较——兼谈臧懋循“当行”理论在杂剧剧本改编中的体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4):6-7.

[6]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白 晨)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elected Yuan Dramas and Thirty Kinds of Yuan Dramas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rigin of Drama

BAI X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Zang Jinshu’sSelectedYuanDramascannot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Yuan dramas because of the great modification and deletion by the author.S.Owen’s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also states clearly thatThirtyKindsofYuanDramasis the only reliable version,directly denying the version compiled in the Ming Dynasty.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version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lies in the origin of drama and there is no matter of the addition or deletion by the author.SelectedYuanDramasoriginates from the Royal Theater of the imperial palace,whileThirtyKindsofYuanDramasoriginates from the stage text of folk performance.

SelectedYuanDramas;ThirtyKindsofYuanDramas;origin of drama

2016-04-11

白旭(199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I 207.24

A

2095-462X(2016)06-0037-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927.0904.002.html

猜你喜欢

刊本杂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