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

2016-03-14陈彦舟汪晓文

甘肃科技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

陈彦舟,汪晓文

(1.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44;2.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西北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

陈彦舟1,汪晓文2

(1.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200444;2.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等手段促进各地扶贫攻坚、产业升级改革和城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本论述根据西北地区的地域情况分析了当前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并解析了电子商务是如何助力于西北地区的“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工作。

关键词:电子商务;西北地区;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

在当今的社会,随着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主要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也以其高效、快速、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我国以超过18万亿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面对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严峻的扶贫、产业升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要清楚地把握好电子商务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才能让电子商务精准助力于新时期西北地区的经济的增长和转型。

1  电子商务是西北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的第一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在“十三五”末,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整体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掉帽子,完成脱贫的攻坚阶段。

我国西北地区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区,截至2015年末,西北地区仍有990万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14%,要确保这近千万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至少要减贫200万人,每月需要减贫17万人。由于当前减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后期,大部分原始贫困户都通过此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脱贫减贫的难度不断加大。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存在着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措施缺乏差异、扶贫资金有限、投放不精准等问题,单单依靠以往采用的补贴、输血、兜底等单一措施和常规手段已经不能在扶贫减困的攻坚阶段发挥显著作用。在西北地区,面对成片的特困区,扶贫工作如何实现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精准扶贫转变,实现从“授人于鱼”的生活救助型扶贫向到“授人以渔”的开发性扶贫转变,这是在未来开展的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西北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造血式”的扶贫方式提供了新途径。具体而言,电子商务可以在确立扶贫对象、明确扶贫责任体系、找准扶贫办法三个方面助力于西北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1.1电子商务有助于找准扶贫对象

一直以来,扶贫工作开展的一大难点即为扶贫对象的确定,由于缺乏对贫困户真实情况的了解,传统的“一把抓”扶贫策略很难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的困难户识别难、扶贫工作推进难、扶贫成效量化难等问题。

首先,西北地区乡镇机构可以通过“一进二访三联”(一进指进村入户,二访指访困问需、访贫问计,三联指领导联乡、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对“贫困家底”进行全面摸查,从而识准贫困对象、找准贫困原因、定准扶贫措施。其次,可以利用大数据扶贫系统,对所有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归类识别,为扶贫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研究奠定夯实基础。最后,可以对扶贫系统中收集的贫困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他们背后贫困的深层原因和规律,归纳总结出各地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一贫困户量身打造出可行性高、成果易见的帮扶措施,从而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准确识别和把握。

1.2电子商务有助于明确扶贫责任体系

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明确扶贫的责任体系是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电子商务以其公开透明的传播渠道,便捷灵活的动态操作机制可以在宏观上,实现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全局把控;在微观上,实现对扶贫数据的动态调整。

在宏观上,可以将每一项扶贫工作的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完成时限等公布在互联网上,并且对扶贫的进程进行定期的考察通报。这样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形成衔接紧密的扶贫工作推进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环环相扣、可核可查的扶贫督查问责机制。在微观上,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便捷地进行大数据扶贫系统的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驻村干部的实时监测,及时的更新贫困系统数据,从而建立起脱贫退出、返贫纳入的动态管理机制。

1.3电子商务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成为西北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就电子商务本身发展的条件而言,与传统产业相比,电子商务对资金、基础设施、环境等硬性要求的依赖小,并且,在面对常态性的市场波动时,电子商务也比单纯开展种植或养殖项目的潜在风险小。另一方面,就西北地区自身产品的市场而言,西北地区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地理偏僻、与世隔绝,虽然没有能赶上工业化的“班车”,但也因此留下了一方好山好水,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产品的安全与环保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而西北农村地区绿色无污染的产品正是迎合了这样的市场需求。因此,电子商务自然成为将西北贫困地区优质特色产品“卖出去”的最佳渠道。

事实上,不少的乡县地区已经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交易方式,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从而打破先前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而造成的特色产品市场小、价格低的困境。比如,在有着“千年药乡”美誉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电子商务就在全县的脱贫致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岷县立足当地中药材这一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了永星、永光、店子等十三个示范村服务点,逐步形成了“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合作社”“电子商务+贫困户+网店”的商业链,截至2015年7月底,岷县共开办网店220家,发展电子商务中介53家,带动就业50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电子商务为贫困户的就业创业增加了渠道,成为了当地“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2  电子商务是西北地区“供给侧改革”的新机遇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1日,习总书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2016年1月26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从生产领域强化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也是中央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指明的新道路。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西北地区“供给侧改革”带来新的机遇。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真正融合可以带来产业升级,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但是,就目前电子商务对西北地区传统产业的影响来看,还主要处于流通领域,除了让产品销售的更加方便快捷外,对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本身的升级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此,西北地区还应该深化电子商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应用,让其在“精英企业”的识别、特色产业的优化重组以及纠正当前生产与消费的错误匹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1电子商务有助于政府对企业质量的识别

大数据技术是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基础上发展的新兴科技,运用大数据对企业信息监测,在宏观上能为政府提供经济数据;在中观上能反应一个产业的发展动态;在微观上也能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政府部门识别哪些是“精英企业”,而哪些是“僵尸企业”,为“供给侧改革”找准发力点。

我国西北地区的政府管理水平较发达地区而言,处于落后水平,在数据统计的工作上也不如发达省市的规范和完善,这就造成了对那些专利技术多、获得国内外优质资源投资多、单位能耗小的“精英企业”识别难的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政府部门和大数据企业协同起来,实现数据的共建与共享,从而解决之前由于政府各管一段而造成的数据不透明,数据不完整等问题,用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数据为政府的决策做好服务,为西北地区“供给侧改革”精准助力。

2.2电子商务有助于形成在线特色产业带

在线特色产业带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重组,在帮助传统企业保持原有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西北地区大多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集群地,政府可以通过带头聚合产业带上的好商家、好货源,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构建专属卖场,推动整个产业链由简单的在空间上的聚集向专业化、系统化的生产聚集,以组团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传统产业带的辐射范围和竞争优势,从而助力于当地的“供给侧改革”。

2.3电子商务有助于实现供求的“无缝衔接”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加至7800美元左右,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生活需求已经从基本的满足生存的需求转向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高品质和多样化的商品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侧”的变化已经发生,相应的“供给侧改革”也要跟上。西北地区各企业要利用好电子商务的大数据,找准消费者的偏好,以消费者的意愿为生产的信号,以需求来定供给,针对目标人群的核心需求,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例如,2011年《南方周末》对岷县的“硫磺当归”的报道使得当时当归市价大跌,消费者对“岷县当归”产生怀疑。为了解决困境,岷县当地厂商大力推广“无硫当归”,他们从一开始注重当归卖相转变为注重药材的品质与安全,从而守住了“岷县当归”的招牌。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岷县当归的陈旧生产观念与消费者需求的错误匹配,只有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解决这样的错误匹配,才能在根本上实现“供给侧改革”。

另外,在人们的消费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如今更多关注产品安全、绿色、有机等要素的转变过程中,电子商务也可以为产品的质量提供得天独厚的保障技术,实现从“源头”到“消费者手头”的全程追根溯源,从而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让消费者更加安心消费。

3  电子商务是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新引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缩小城乡二元鸿沟,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相比于依靠粗放型工业化来拉动的传统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创新点是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强调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联动、空间协调、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在新时期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也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西北地区属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且城镇化进程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较大制约,存在着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间差距较大、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等特征。电子商务近年来的“喷井式”的发展势头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电子商务以其平等、开放、快速、跨地域、交易成本低等特点,为我国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创造了新机会,为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间的自然、社会差异提供了新可能,为吸引人才留在小城市小城镇创业生活、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公共服务设施紧张等问题奠定了新基础。

3.1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农村资金、人才的回流

一直以来,阻碍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城市的外流,这些因素在推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诸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公共设施服务紧张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资金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电子商务成为千县万乡最想发展的事业。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吸引大量的资金的投入和优秀人才的返乡。

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也将农村电子商务视为新时期的必争之地。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将与国家发改委引导的试点地区合作,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京东集团也将在农村物流配送系统上加大投资,并通过轰轰烈烈的刷墙运动来扩大京东品牌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的影响力。

3.2电子商务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一直以来,农村生产的农产品都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末端,产品的附加值低。然而,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可以鼓励农民将原始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在线宣传等,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市价,缩小城乡在产业链上的“剪刀差”。此外,与城市电子商务相比较,农村有地租便宜、薪资低、离工厂近等发展电子商务的天然优势,在当前“大城市病”日益凸显的状况下,利用好这些优势能为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降低难度、节约成本,使农村成为电子商务有利的聚集地。

3.3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农村生活幸福感

电子商务不仅仅可以将农产品从农村“卖出去”,也能将城里的工业品“买进来”,在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后,物流将不再成为限制西北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障碍,电子商务的流通环节也会将城乡市场连接起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消费平台,使农民能够通过电子商务购买到当地买不到的商品,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消费质量差距,提高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幸福感。此外,电子商务还能给农村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元素,拓宽农民的视野,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消费差距,这些也符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马合肥.精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J].法治与社会,2016(01):215-217.

[2] 汪向东.四问电商扶贫[J].甘肃农业,2015(13):18-20.

[3] 曹普华.“互联网+”时代扶贫怎么更精准[J].西部大开发,2016(01-02):130-134.

[4] 杨颖,殷明,席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快速落地[J].通信世界,2016(04):31-32.

[5] 邵素军.透视“供给侧改革”反思“互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5(26):238-239.

[6] 李金祥.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合作经济,2016(02):18-19.

[7] 孙琳.运用大数据服务供给侧改革[N].人民政协报,2016 (07).

[8] 卢卫.“供给侧改革”将成为B2B电商发展的新机遇[J].互联网天地,2015(12):92-92.

[9] 农发行总行研究室课题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1):30-31.

[10] 叶双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15(12):4-7.

[11] 靳延明.岷县当归——甘肃中药的供给侧改革镜像[N].南方日报,2016-02-21.

[12] 李晓娟.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方性内涵与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4(11):91.

[13] 陈怀录,贾睿,唐永伟.新型城镇化理念下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05):28-31.

[14] 王慧.“互联网+”时代:借力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商论,2015(03):54.

[15] 虞昌亮.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01):65-69.

[16] 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23-25.

[17] 刘其强,丁斌.农村电子商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6(01):22-23.

[18] 陈倩,吕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1):116.

[19] 金鑫,黎于渐,朱小敏.以电子商务助推新型城镇化之路初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13(09):83-8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6.06.001

收稿日期:2016-3-10

作者简介:陈彦舟(1994-),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

通讯作者:汪晓文(1969-),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