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2016-03-14周志军
周志军
羊膜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周志军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40例(45眼)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9例(22眼)患者单纯行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1例(23眼)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并提高治疗安全性,可推广。
翼状胬肉;羊膜移植;治愈;复发;不良反应
翼状胬肉为眼科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情轻者患者伴有异物感,重者遮盖瞳孔,导致出现角膜散光,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手术为主要疗法,以往治疗主要采取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包埋术或者单纯胬肉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在10%~35%,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术方式来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对羊膜认识的不断加深,羊膜移植为近年来治疗眼表疾病的一种新型方法,有研究指出,羊膜移植与胬肉切除术联合应用可明显降低复发率,且能够促进上皮化,抑制纤维增殖[1]。本研究对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应用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整体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45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19例)。观察组中男11例(12眼),女10例(10眼),年龄29~79岁,平均(35.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1.3±0.7)年;对照组中男13例(14眼),女7例(9眼),年龄28~78岁,平均(36.9±2.9)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1.6±0.6)年;所有翼状胬肉患者胬肉均位于鼻侧,9眼胬肉头部侵及角膜>5 mm,22眼侵及角膜3~5 mm,14眼侵及角膜<3 mm;术前经裂隙灯检查,12眼胬肉厚度较薄,25眼中度肥厚,8眼重度肥厚。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详细疗法如下。(1)制备羊膜。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所应用的移植羊膜主要经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均为阴性的健康孕妇剖宫产中胎盘所得,严格坚持在无菌环境下取出所需材料。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胎盘,并应用32万U/L庆大霉素溶液对羊膜面进行冲洗,分离羊膜后,将上皮面朝上,应用剪刀将其剪成多个植片,每个植片大小为
3~4 cm;然后放入到含有消毒甘油的无菌小瓶内进行密封处理,最后再放置到4℃的冰箱内保存以备使用。(2)手术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先应用常规方法将患者胬肉组织切除,并剪取一片羊膜组织,按照巩膜暴露的大小、形状取样,使羊膜组织上皮面朝上,使基底面朝下,最后将其平铺到巩膜裸露区域,如有多余羊膜,使用剪刀将其修剪掉,并应用尼龙线对羊膜植片与眼表结膜残缘进行间断缝合,将其固定到巩膜裸露区域;操作结束后,常规使用眼垫包住眼睛,使用绷带进行包扎处理,防止感染;术后待角膜创面恢复愈合后,开始滴眼,局部应用0.025%地塞米松眼液和0.3%氧氟沙星眼液进行滴眼,每天4次,共滴注2~3周。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仅单纯行胬肉切除术治疗,疗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术后
1年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2]疗效评定主要对患者主诉疼痛、眼红等症状、角膜创面愈合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出现新生血管、胬肉等情况进行观察。治愈: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角膜创面完全愈合,且未出现翼状胬肉、新生血管增生等情况,结膜无充血现象;复发:患者存在自觉症状,结膜明显充血,局部隆起、增厚,且角膜创面增生翼状胬肉和新生血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23眼,术后1年,上皮愈合良好21眼,治愈率为91.3%,复发2眼,均为翼状胬肉复发,再次到医院行手术治疗,复发率为8.7%;对照组22眼,术后1年,上皮愈合良好15眼,治愈率为68.2%,复发7眼,均为翼状胬肉复发,再次到医院行手术治疗,复发率为31.8%。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手术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术后对治愈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均未出现不适症状。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翼状胬肉为眼科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由于角膜缘组织长期暴露在风沙、日光等环境下受到刺激,使局部抗原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局部出现变态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使白细胞浸润,并对干细胞的分化调节、增殖产生阻滞,降低角膜缘屏障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和结膜阻滞长入角膜,最终形成翼状胬肉。如病变和近角膜瞳孔区域相接近,则会直接遮挡瞳孔区或者引起角膜散光,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以往治疗翼状胬肉患者主要采取单纯手术切除法,但术后易复发。近年来,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法被应用至翼状胬肉患者治疗过程中,其具备重建角膜缘干细胞、阻止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加快角膜上皮愈合与结膜修复的作用[3]。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行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文献[4]指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率在1.7%~17.6%,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复发率在24%~89%。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率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其中,羊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材料,易获取,具有取材方便、来源丰富以及安全价廉的优点,另外,羊膜不表达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经过移植后几乎不会导致出现免疫排斥反应[5-6]。临床常用的羊膜主要包括生物羊膜、新鲜羊膜以及冰冻羊膜等种类,羊膜基底膜具备代替上皮细胞正常增殖、分化的作用,新生上皮将羊膜作为基底膜,并可在其上重建眼表;另外,含有较多细胞因子,对上皮细胞的增长、分化以及移行十分有利,可使上皮细胞快速将裸露的巩膜面、角膜缘受损区以及角膜缘等进行覆盖,且还可加快上皮分化、增殖;此外,羊膜还会对新生血管组织生长进行移植,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且还具备较好的抗感染、抗新生血管化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病灶微循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7-8]。
综上所述,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并提高治疗安全性。
[1] 郭娴吟,曹征,陈硕,等.翼状胬肉切除分别联合自体结膜移植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0):122-124.
[2] 李巧,郭建新.原发性翼状胬肉不同术式对泪膜的影响[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6):406-408.
[3] 王宝林.翼状胬肉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51-52.
[4] 许凤,封亚玲,徐清.翼状胬肉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羊膜移植术联合治疗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1):1924-1927.
[5] 罗丽霞,张俊梅,阎丽芝.翼状胬肉剥除+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术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176.
[6] 李克勤,杨怡,黄怀洁,等.改良酒精浸泡剥离法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眼科新进展,2015,35(5):453-455.
[7] 蔡卫国,王秀春,陈伟芳,等.纤维蛋白胶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3):255-257.
[8] 王彦,刘德成,杨倩倩.改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美容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5):20-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044
江西 343000 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周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