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供给侧改革下学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2016-03-14肖思佳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肖思佳(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浅谈供给侧改革下学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肖思佳(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在至关重要的2016年两会中,供给侧改革已经从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逐渐提上了政府、企业当下的议事日程。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体育产业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学校体育场馆响应“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逐渐对公众开放。然后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又存在种种管理运营方面的困难。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将运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指导,从理论角度探讨学校体育场馆的内涵、现存问题以及管理模式等。希望为学校体育场馆发展运营提出浅见。
供给侧改革 学校体育场馆 发展
1、学校体育场馆的内涵
学校体育场馆的内涵是指被法律确认为国有资产,在校内满足体育教学、竞赛和学生课余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所使用的具有体育教学和娱乐功能的地面建筑和使用设施。[1]学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和学生课余校内体育活动的使用。随着近年来“体育热”带动全民体育健身意识和需求的高涨,社区体育设施简陋、不完善,部分学校体育场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弥补了社区运动设施、场地严重不足的缺陷。所以,体育场馆逐渐凸显了他的附属功能。学校体育场馆是改善民生和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载体。在运动健身、业余教学、娱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嘘的促进作用。在安守好学校体育场馆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计104万各类体育场馆,其中,教育系统一65.6%居首位。从以上普查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分布在学校。学校体育场馆为师生提供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娱乐的场地,一方面又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一方面良好、完备的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随着党中央、各省市和学校加大投资兴建学校基础设施力度,学校体育场馆种类繁多,设施日益现代化,硬件环境要求高。足球场的绿茵草坪,游泳池的运营成本,羽毛球场、网球场的修缮费用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学校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加上还需要平时日常支出与管理的花费等三方面原因,对于多数高校来说,巨大的运行成本让维护修缮与新建体育场馆成为一种负担。
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基石是自主研发和创新激励,因此,学校场馆管理应该走出一条创新的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应该坚持改革,运用好市场机制,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才能更好地适应结构升级。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学校场馆管理模式应该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节奏,唯有把握好现行的经济道路,选择创新带动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让体育产业更好地适应新发展、新趋势。从而使产业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
笔者走访了南昌市五所本科院校,五所学校中基本都是部分时段开放。而中小学因为考虑学生安全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基本不开放。《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政策颁布,明确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标。国家政策出台之后,很多省市相应号召出台相关政策,对场馆走向社会,服务群众提供了众多指导意见与促进作用。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每天对外开放时间不得小于两小时,在场馆管理方面,学校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等方式开展场馆开放工作。从2006年开始试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首批开放试点的有13个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145个,一年后,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数量增加了6个,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数量增加了209个。据统计,全国56万个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仅占29.2%,距全民健身的要求相差很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较低,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经济功能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多数场馆也未妥善的将育人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遇到的一些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动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推动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发展,加速了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化、群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进程。但在开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发展实际问题。例如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经费问题。
3.1、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制约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首要问题。安全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讨论。首先,社会公众大量涌入校园,而校方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存在着身份确认、安全监督方面的漏洞。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校园劫持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工艺美术学院在2015年11月20日下午2点半,发生一起持刀劫持案件。同样的劫持事件也发生在湖北潜江,2014年6月10日上午,浩口镇第三小学发生劫持事件,歹徒张某被当场击毙。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校园安全、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社会公众与学生共同使用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运动时的身体碰撞或者器械使用不当造成的伤害可能会产生。比如短跑、跨栏和三大球项目。在三大球项目中有些技战术对速度要求很高,身体碰撞的情况也发避免,且,球体的运动方位很难被运动员主观所控制,球飞出场内撞击到路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最后,有些年久失修、逐渐老化的学校运动设施器材本身也存在着安全问题。井冈山大学在2014年发生一起运动设施伤人致死的安全事故,一名男性学生在教育学院的篮球场和伙伴打球时,投篮时被当即倒塌的砸中,120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已无身命体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学校场馆开放必须健全安全体制管理,排除安全方面的困扰,才能逐步走向市场化。
3.2、管理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稳定、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之前的陈旧管理方法,学校体育场馆出现一系列相关问题。首先,场地管理。大部分学校是在部分时间开放部分场馆和设施。学校的上课训练了学时间多半集中在白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堂分析技战术,分解动作,重要概念等,对于一些专业的学生而言,课余时间还需要经过反腐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知识,强化专业运动技能。而场馆开放后公众的健身锻炼活动势必会对学生的课余专业训练或者业余锻炼造成时间和控件上的双重影响,学校体育场馆要保证学校教学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又要满足社会公众建设娱乐的诉求。其次,人员管理。学校体育场馆主要由学校的体育院系管理。管理内容包括日常教学与竞赛训练工作。还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后的场地、设施管理。学校教师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负责,行政人员各有各的相关工作任务,所以,场馆管理的责任落到了门卫、保洁阿姨等人员的身上。部分学校的行政老师也肩负管理学校体育场馆之责,但是,由于这项兼任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行政人员上班是有自己的事情,下班后不在学校更是无法管理场馆设施。这样一来,学校体育场馆长期处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以至于学校体育场馆及设施有被毁坏的风险和监督工作不到位弊病。
3.2、收费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费问题可以从为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增加了场馆设备的使用率也就增加了场馆设备的耗损率,同时,日常水、电、清洁的开销也是一笔固定开支。这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有些是免费,有些是收费。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未出台相关明确具体地收费政策。收费问题也是现今体育场馆开放中遇到了一个疑难问题。不收费,不便于约束和修缮维护。收费,上面的政策在哪里?怎么考量下面的落地标准?
2010年7月开始,浙江省内高校开始收取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费用。其中,浙江工商大学针对羽毛球场收取20元每人每小时,乒乓球场收取10元每人每小时。浙江理工大学灯光网球场收费相对较高,为60元每小时,最便宜的是乒乓球场只收取10元每小时。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收费是通过了杭州市物价局审批通过的,收费是因为开放场地为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也考虑到运营维护成本。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有偿开放体育场馆的消息在各大媒体、平台报道后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新华网2013年1 月10诶针对这一情况做了专项报道,有人表示“收费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希望通过调控让大家更好地享用有限的体育资源,我们应经费问题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带来的影响。学校有场地、设施资源,如果能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收取合理适当的费用,有利于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设施的维护,既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健身娱乐需求,又能利于学校体育场馆的良好运营,共享双赢。
4、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的对策
(1)针对学校场馆的安全问题,可以从政策、理论与现场安保方式等三个阐度阐述。首先,一直以来,政府颁布有力的政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各省市出台有关政策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场馆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其次,我国研究体育法学的学者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事故责任划分进行相关研究,谭仲秋老师从行政法规、民事法规、经济法规、体育法规等相关内容做了分析研究,并对法律原则与事实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找到处理的依据。程远义、唐成、李圣傅等老师也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的事故伤害责任划分提供了有益地理论基础和有效地决策支持。最后,安保方式是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最基础,最直接的手段。安保方式可以从两反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大门可以配备第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社会公众凭身份证进入,师生和工作人员凭工作证、学生证和校徽进出。第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内有专用芯片进行安全认证,并将芯片内的个人信息资料读出并将信息上传至计算机并储存,自动录入。在校门口安装第二代身份识别系统的目的记录下进出学校公众的信息比如外貌信息、有效家庭住址,如有意外情况发生便于查找责任人。上海市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中,明确禁止有传染疾病和无行为能力的人进入,为了保证体育场馆设施自身的安全性,在场馆开放前会指派专业对其进行检查。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只有扫除学校体育开放时对安全问题的顾虑,才能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发展清楚第一步障碍。
(2)在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问题上,从宏观层面讲,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共同管理监督,学校体育院系、安保、校方管理层、甚至校医疗人员都应该参与到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管理中。学校应拟定相关文件对各部门、人员职责有详实的职责划分。并由监督人员对其进行监督。而且,应明确奖惩制度。这样,便于我们在场馆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地强化做得好的地方,又及时去其糟粕。从微观层面讲,应该注意协调场馆开放时间与日常学校体育教学。因为,学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教学训练。场馆开放的社会化过程势必不能影像教与学的进程。
(3)区间价格、弹性价格、固定价格是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收费的三种常见形式。收费不是目的,而是维护场馆设施日常运营的手段。首先,省、市及学校应明确颁布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收费的相关文件。明确收费内容、价格区间、收费的群体等。但,应该注意的是让学校有自己制定价格的权利,政策提供的是指向性、纲领性、督导性的文件。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学校为了保证日常教学安排,多数会选择在休息日与工作日的晚上开放场馆。在价格的制定上,体现不同时段的价格差异,把价格间距拉开有利于缓解一时间大量公众涌入体育场馆的问题,同时,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与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另外,不同的体育场馆与设施造价与成本不同,维护修缮的成本也不同。所以不同场馆也应合理的范围内有各自不同的价格区间。其次,学校制定的收费标准在落地实施前应先面向社会公众做可行性调研或者借鉴软、硬件设施同一水平、同一档次的学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公众,如果公众认为价格太高或者太低,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有很大的不利影响。最后,制定的收费标准应交给当地物价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学校体育场馆的收费价格既有了上级约束,又有了行政督查。
5、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分析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热议话题。现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让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因此,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额重点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标。并且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角度持续的开拓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战略路径。目前“以馆养馆,以场养场”是大多数高校用来维持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开销和维修花费手段。探索研究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对当前场馆的开放有着直接地积极指导意义。下面,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几种经营模式进行探讨以及利弊分析。
5.1、学校体育院系直接运营模式
大部分学校都以学校自我管理模式的开展对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要管理本职教学训练工作,而学校场馆走向开放后也基本是由学校体育院系及后勤部门主持管理工作。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成本较低。第二:便与自身本质教学训练任务的展开。第三:管理人员对学校场地及设施的使用时间、功能、特点较为熟悉了解。缺点是,第一:缺乏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因为管理人员多由教师、行政人员兼任,。第二:教师及行政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任务要完成,在体育场馆的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关注,一直与管理上存在着一些漏洞。
5.2、内、外承包型运营模式
由校内外人员或者团体承包如,俱乐部的模式也是当下较多见的学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之一。承包型运营模式的前提是满足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教学训练活动。(1)优点:①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有合同保护;②校方可以收到承包方按时支付的承包款;③减少校方的管理困扰以及人员消耗;④承包方的宣传对学校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带来了人气,推广了学校或者学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2)缺点:①大量人员涌入,对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带来些许负面影响;②承包方为了利益最大化,对体育场地设施过度使用,不予以责任范围内的维护。
大多数学校都以这两种模式进行学校体育场馆经营,当然,还有和后勤部门联合经营的运营模式,打包给物业管理公司的运营模式等等。在管理运营模式方面,我们应该遵循供给侧改革所倡导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成本和从结构性锐减到大规模锐减。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者体育强国的相关经验。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场馆开放的经济收益,只有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管理质量,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满足全民健身和青少年阳光体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长远发展。
6、结束语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一件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全民素质又增加学校知名度同时还能为学校带来了一定收益的利校利名的事情。在场馆开放过程中我们的确面临了种种问题,且随着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变化,在未来的开放道路上我们可能还会遇到更多其他问题。试点开放体育场馆成功的学校可以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营,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从而保障校方的合法权益和明确责权归属,这样即可以加速学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进程,又可以为全民体育的目标献上一臂之力。
[1]董俊.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规制[J].四川体育科学,2010 (3).
[2]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库[DB].2005.
[3]谭仲秋.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基础[J].北京体育法学学报,2010.2(2).
[4]程远义,唐成,李圣傅.学校体育场所对外开放中伤害事故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
[5]黄群玲.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困境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5).
[6]刘勇.学习体育场馆服务社会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 (4).
[7]龚刚.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8]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
G818
A
1006-8902-(2016)-06-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