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渔民吴淑茂《更路簿》研究

2016-03-14夏代云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沙洲条文老牛

夏代云

(1.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 海口 570228)

海南渔民吴淑茂《更路簿》研究

夏代云1,2

(1.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 海口 570228)

海南老渔民吴淑茂祖传的《更路簿》为民国时期抄录,共载160条更路,共记载海南岛地名4个、西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24个、南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89个、南洋地名17个,共计地名133个。更路条文的写作风格、地名的多种写法、不同的书写笔迹等体现出该簿的多种文化特征。

《更路簿》;航海历史;南海;文化遗产

在古老的风帆船时代,海南渔民已在南海航行,世世代代开发建设南海诸岛,其航海指南《更路簿》是其航海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家族、师徒、密友之间口笔传承、世代传抄。渔船出海时船长携带《更路簿》和航海罗盘用于指航,在航行实践中验证和修正原载更路或补充新的更路,并及时抄录新簿、弃掉旧簿。《更路簿》是证明我国拥有南海主权的重要历史证据。2015年7月笔者调查发现琼海市吴淑茂老船长家藏的《更路簿》(以下简称“吴簿”),该簿至今尚未被收入国内任何已出版的刊载《更路簿》的文集,本文现予公布。

1 吴淑茂及其祖传《更路簿》

吴淑茂出生于1944年4月2日,为琼海市潭门镇草塘村委会文教村人。据吴淑茂回忆,其祖上来文教村已逾9代,都以捕鱼为生,长期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捕捞,之前的祖辈在琼海市长坡镇种地;在他八九岁时已能在海里潜水10余米,15岁高小未毕业就当船员,乘风帆船出海捕鱼,1975年当船长,驾驶机船。据《三在堂·海南吴氏总谱》(2000秋编)记载,吴氏迁琼始祖(称为第一世)为吴贤秀(742—807),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805年携家人迁琼,807年去世后葬于琼山演丰镇龙窝坡;迁琼第三十五世吴元珍移居潭门文教村,历十世至吴淑茂,为迁琼第四十五世。文教村现有人口500余,吴姓最多,有200余人,村子紧邻海边、沙地椰林,水田园地极少,因此居民历代多以捕鱼为生。

“吴簿”是吴淑茂的父亲吴清泉于民国时期抄写的,后传承给儿子吴淑茂并保存至今,吴淑茂因年迈将其交由次子保管(其长子已去世)。该簿纸张老旧发黄,边缘有磨损,个别文字缺失。吴清泉出生于清末至民国初年期间,若其在青年时代抄写该簿,抄写时间可能是在20世纪30年代。

“吴簿”的更路条文全部用毛笔小楷字体抄写,抄写者先把纸张对折,对折后的每页纸为14.4 cm× 23 cm,共12页160条更路,全文没有标点符号;其中西沙群岛更路2页32条、南沙群岛更路8页96条、南洋更路2页32条。从目前已发现的海南渔民《更路簿》来看,西沙、南沙更路记载数量均居中,南洋更路记载较多较细致,南沙、西沙、海南岛往返南洋的更路均有记载。“吴簿”不仅体现出吴氏家族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作业的范围,还显示出其经常从西沙和南沙群岛前往新加坡等地进行海货交易的经历,反映古代海南渔民的海外贸易情况。

“吴簿”如今用塑料袋分别包装各页,但写有南洋更路的2页没有分开包装,因为该张纸尚未完全折断而仍连在一起、对折包装,可见另外10页是后来由于纸张老旧磨损才分开独立包装的;另用白色小纸条写上序号装在袋子里,分别为“新加坡更路”(包含2页)、“西沙(上)”“西沙(下)”“南沙1(上)”“南沙1(下)”“南沙2(上)”“南沙2(下)”“南沙3(上)”“南沙3(下)”“南沙4(上)”“南沙4(下)”。

2 “吴簿”更路条文转录

为增强对吴淑茂祖传《更路簿》的感性认识,本文转录全部更路条文。原文中的繁体汉字和错字照原样录入,在后续讨论时改为简化汉字,并对西沙、南沙和南洋等处更路分别编号,以便阅读与考释;因原文没有标点符号,故此处也不加句读,但在句末注明原文的修改文字,并对疑难字做注;海南渔民称西沙群岛及海域为“东海”,称南沙群岛及海域为“北海”,该簿原文仅有“東海更路”这一个标题,“北海更路”由笔者根据其他《更路簿》体例添加,“新加坡更路”依据吴家媳妇的命名而定。

2.1東海更路

1.自红草门上双帆用巽二更收向東南

2.自红草门去貓興用乙辛二更收向東

3.自二圈上貓興用甲庚三便收向東南

4.自干豆囬大潭门用壬丙七更轉回巳亥五更

5.自貓興囬大潭门用乾巽十六更半收

6.自三峙囬大潭门乾巽巳亥对十五更收

7.自二圈下大圈用寅申一更收

8.自白峙仔囬大圈过头上用丁未平更半收

9.大潭到干豆壬丙巳亥对十二更收

10.貓注到二圈用丑未三更收

11.貓注囬四江门寅申对

12.貓注与船岸尾乾巽辰戌对

13.自三峙上三圈用丁过猫注用巳亥四更收

14.自三峙下干豆用寅申过尾轉回乙辛三更收

15.三圈去半路甲卯对七更

16.三圈去白峙仔卯酉对三更

17.船岸尾去干豆乙卯对三更半

18.貓注与三峙壬丙对

19.貓興与四江甲庚卯酉对,甲庚对五更半(注:句末6字为后来添加)

20.貓興与二圈寅申对,四更收(注:句末3字为后来添加)

21.三圈与大圈乙辛对

22.三圈与二圈乾巽辰戌对

23.白峙仔与二圈丁未对

24.貓興与白峙仔艮坤对

25.半路与尾峙丁未对

26.干豆与尾峙子午对

27.船岸尾与二圈癸丁对

28.三脚与老粗乾巽辰戌对

29.三脚与傳富门乾巽巳亥对

30.三脚与圈仔卯酉对

31.艮峙门出入用乾巽

32.大州与干豆巳亥对

2.2北海更路

1.自红草沙排下贡士沙向戌乾駛三更收

2.自屹嶼下沙仔向辛戌駛半更二只沙仔

3.自双门去一沙用巳亥兼一線壬丙二更收西北

4.自一沙去火哀用巳亥兼一線壬丙四更收向西北

5.自火哀回铁嶼用乙辛辰戌三更收向西北

6.自光星仔去石公里向午二更收回向癸

7.自铜充去鸟仔嶼用甲庚兼二線卯酉四更收对西南

8.自丑未到第三峙用辰戌兼二線乙辛二更收对东南

9.自第三峙到艮锅用辰戌兼二線乾巽二更收对东南

10.自南密峙到南密沙仔用卯酉兼一線乙辛乙更收对西

11.自红草沙排去铁嶼向辛酉駛三更收

12.自艮锅取高不向戌駛乙更收(注:“戌”字左侧后来添加“乾亥”二字)

13.自三角去断節向辰駛四更收

14.自老牛老去六门向丙午六更收

15.自老牛老去石盤向丁未五更半收

16.自荷那门下六门向戌辛駛二更收

17.自双门去鸟串向午二線丁駛二更收

18.自裤归下铜金嶼仔向午驶乙更收

19.自老牛老下上土戊向申駛四更收

20.自南密去㊣星石嶼仔向巽駛二更收(注:㊣处原文潦草,似是“染”字写错)

21.自秤钩嶼下大秤钩向丁午駛乙更收

22.自無乜沙下惡那门向申駛三更收

23.自黄山马下南密沙仔向未駛乙更收

24.自秤钩嶼去南密沙仔向子壬駛更半收

25.自火哀下庫归用乙卯二更收对西

26.自红草沙排下铁峙用甲庚二更收对西南

27.自红草至伍風用辰戌四更收对东南

28.自双门去双担用乾巽四更收对东南

29.自断節去五風用癸丁四更半收对东西北

30.自羅孔去五風用午丙更半收对南

31.自五風去断節用壬丙四更半收对东南

32.自五風头上去半路沙用乾巽二更对东南

33.自五風去鱼鳞用辰戌四更收对东南

34.自銅金去銀鍋用巳亥二更收对东南

35.自惡落门去深圈用辰戌四更收对东南

36.自六门去拔箕用巳亥四更对东南

37.自惡落门去拔箕用用壬丙四更收对东南

38.自光星去石公理用乾巽二更收对东南

39.自南秘有二只沙仔壬丙对溝内亦过船至老牛老駛甲庚卯酉二更半收对西

40.自老牛老至尸良门駛巳亥兼二線壬丙五更收对東南(注:“尸良”字原文潦草)

41.自老牛老至六门驶壬丙兼二線巳亥五更收对東南

42.自双门至鸟串駛子午癸丁平二更半收对西南

43.自老牛老至石盤駛子午兼乙線癸丁四更收对南

45.自红草下第三峙用艮坤三更半收对西南

46.自弄鼻仔下大弄鼻向酉駛乙更收(注:“酉”右侧添加“甲庚”二字)

47.自大弄鼻去鸟仔嶼向坤申駛二更收

48.自鸟仔嶼去西头乙辛向辛二線酉二更收

49.自石盤去上土戌向乾亥平四更收(注:海南话读“土戌”为“武”,字典里无此字,北海更路第19条同此。)

50.自上土戌向銅充仔向午駛四更收

51.自上土戌去大銅充向丁午駛四更收

52.自銅铳仔回大秤钩向寅上驶九更收

53.自老牛老去大秤钩向巽辰驶三更回向□□(注:□□处破损,从残余字迹可判断出左侧为“壬

”字)

54.自南密沙仔下老牛老向庚駛二更收

55.自銅鐘去大光星向午駛二更收回向丑

56.自荷那门去深圈向巽辰駛三更收回向壬子

57.自第三嶼去艮鍋向巽駛三更收回向子壬

58.自三角回艮鍋向辛三更收

59.自双门回艮鍋向戌駛四更收

60.自秤钩沙去荷那门向午丁駛五更收

61.自荷那门去卜箕向丙駛四更收回向癸

62.自六门去卜箕向巳駛四更收回向子

63.自六门銅鐘向午丙駛四更收

64.自六门去石盤向戌駛二更收回向乾戌

65.自六门去海口沙向申駛三更收

66.自荷那门去銅鐘向丁駛四更收

67.自銅鐘回海口沙向戌二線乾过头三更收

68.自海口沙去锅盖嶼向申駛四更收

69.自海口沙去銅充仔向亥駛五更收

70.自石盤去銅充仔向庚兼四線酉駛四更半收

71.自銅充仔去大銅充甲庚駛一更收(注:针路原记为“向庚酉”,后在原文上修改为“甲庚”)

72.自大銅充下去弄鼻仔向戌駛二更收

73.自大銅充下大弄鼻向辛駛三更收

74.自黄山馬去勞牛劳向申駛三更收东南西北角沙二只

75.自牛軛去目镜向丙巳駛九更收囬向子癸更

76.自女青石駛去無乜沙向丙午駛四更收

77.自乜沙去目镜向巽辰駛三更收囬向乾亥

78.自目镜去深圈向庚申駛二更收

79.自無乜沙下深圈向丙使三更收囬向癸

80.自深圈去卜箕向甲庚使二更收

81.自卜箕去銅章向申駛更半收

82.自銅鐘去光星仔向丙駛二更收回向癸

83.自光星仔去大光星向酉駛乙更收

84.自大光星駛去石公里向巽駛二更收回向子

85.自石公里去五百餘向丁未駛三更收

86.自钉積駛去墨瓜沙向未駛六更收

87.自秤钩沙去六门向丁未駛五更收

88.自光星去海口沙用壬丙子午四更收对北

89.自光星子去大光星用卯酉一更收对西

90.自銀鍋去牛厄用癸丁二更收对西南

91.自銅金下第三用甲庚乙更收对西南

92.自西头乙辛与六安头用乾巽相对二十二更对西北

93.自火哀下第三用甲庚二更半收对西南

94.自若沙至火哀用巳亥加三線壬丙四更收对西北

95.自双王王下只沙仔至黄山馬東用乾巽巳亥二更收对東南

96.自双门头上至若沙用向丙巳亥平二更收对西北

2.3新加坡更路

1.自鸟仔峙去地盤用坤兼二線申駛十五更转囬坤三十四更收

2.自乙辛去地盤用坤兼申一線駛十五更转囬坤三十四更收

3.地盤囬昆崙用丑未三十八更收

4.昆崙去地盤用癸丁針三十八更

5.自東竹囬昆崙用癸丁三十八更

6.自昆崙头过用癸丁针约拾二三更取赤坎近坡用寅字六更收罗安头对

7.自罗安用丑字六更见雲逑灯

8.若船收地盤仔内用夜过去長腰用巽巳收長腰

9.自行籠去外罗癸丁对十八更

10.大州去外罗癸丁丑未对二十一更

11.大州去馬豆青癸丁对三十一更

12.外罗去馬豆青午丙对十一更

13.馬豆青去大佛壬丙对四更半(注:“半”字原文字体僵硬,似“丰”字)

14.大佛去雲逑癸丁对四更

15.雲逑去陸安头丁未对五更半(注:“半”字原文字体僵硬,似“丰”字)

16.罗安头去昆崙内过用艮坤二十更

17.罗安头去昆崙外过用丁未二十更

18.昆崙去地盤丁未对三十六更

19.昆崙去東竹癸丁对三十八更

20.之馬牙去昆崙午丁对三二更

21.之馬牙去東竹癸丁对七更

22.之馬牙去白石鶴灯艮未对十二更

23.東竹去白石鶴灯癸丁对六更

24.外罗与半路甲卯对十二更

25.外罗与大圈甲庚兼一线申对十五更收

26.外罗与尾嶼甲寅对十五更

27.大州与下嶼丙巳对十二更半

28.鸟头与下嶼乾巽巳亥对十五更

29.行籠与下嶼乾巽对十五更

30.鸟头与上嶼辰戌兼一线乾巽对十五更

31.行籠与上嶼乙辛辰戌对十五更

32.大州与上嶼乾巽对十三更

3 “吴簿”中的地名及其文化特征

吴淑茂祖传《更路簿》所记载的160条更路中,共记载海南岛地名4个、西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23个、南沙群岛渔民习用地名89个、南洋地名17个,共计地名133个。本研究在分述各处地名时,根据《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1],在渔民习用地名后的括号内附注西沙和南沙岛礁的标准地名及经纬度,以便明确原文所载针路的具体航向。

“吴簿”中最先抄写西沙更路的2张纸上共32条,出现23个地名。其中出现海南岛地名2个:大潭门和大州,大潭门即今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港,大州即今万宁市大洲岛;出现西沙群岛地名21个:东海(西沙群岛)、白峙仔(盘石屿,16°02′N—16°05′N、111°45′E—111°50′E)、半路(中建岛,15°47′N、111°12′E)、船岸尾(西沙洲,16°59′N、112°13′E)、大圈(华光礁,16°09′N—16°17′N、111°34′E—111°49′E)、二圈(玉琢礁,16°19′N—16°22′N、111°57′E—112°06′E)、干豆(北礁,17°05′N、东经111°30′E)、艮峙门(银屿门,16°35′N、111°41′E)、红草门(红草门,16°53′N、112°21′E)、老粗(珊瑚岛,16°32′N、111°36′E)、貓興(东岛,16°40′N、112°44′E)、貓注(永兴岛,16°50′N、112°20′E)、傳富门(全富门,16°33′N、111°38′E)、圈仔(羚羊礁,16°28′N、111°35′E)、双帆(高尖石,16°35′N、112°38′E)、三峙(南岛,16°57′N、112°20′E)、三圈(浪花礁,16°01′N—16°05′N、112°26′E—112°36′E)、三脚(琛航岛,16°27′N、111°43′E)、四江门(晋卿门,16°27′N、111°44′E)、四江(晋卿岛,16°28′N、111°44′E)、尾峙(金银岛,16°27′N、111°31′E)。

“吴簿”对南沙群岛中部分岛礁的地名记录比较复杂,有的地名在不同条文里被记载为不同的文字,有的地名在此处为错字而在彼处又纠正过来(如“银”字错写成“艮”字);而且把很多岛和沙洲记载为“屿”,而不是像西沙更路以及大多数《更路簿》那样记载为“峙”。“吴簿”的南沙群岛更路共96条,出现1个外国地名六安头,89个南沙地名,其中有3个地名指某个岛礁的一部分即双王王下只沙仔(双黄沙洲的下礁)、“双门头”(双门的东北端,海南渔民惯称岛礁的东北端为“头”、西南端为“尾”)和“六门中央㊣”(应是六门礁潟湖内的暗礁),89个南沙群岛习用地名对应于58个南沙岛礁的标准地名(根据我国1983年公布的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把这些地名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另把相同标准地名的不同写法也列在一起,用顿号分开),在最后一种写法后标注标准地名及经纬度,排列如下:

半路沙(半路礁,10°08′N、116°08′E),卜箕、拔箕(簸箕礁,8°06′N、114°08′E),秤钩屿(景宏岛,9°53′N、114°20′E),秤钩沙(华礁,9°51′N、114°16′E),丑未(渚碧礁,10°54′N—10°56′N、114°04′E—114°07′E),大秤钩(赤瓜礁,9°42′N、114°17′E),大光星、光星(光星礁,7°36′N—7°38′N、113°45′E—113°50′E),大弄鼻(西礁,8°49′N—8°53′N、112°12′E—112°17′E),大铜充、铜充(东礁,8°48′N—8°50′N、112°34′E—112°40′E),第三峙、第三屿、第三(南钥岛,10°40′N、114°25′E),断节(仁爱礁,9°39′N—9°48′N、115°51′E—115°54′E),钉积(南通礁,6°20′N、113°14′E),东南角(小现礁,10°00′N、114°02′E),恶落门、恶那门、荷落门、荷那门、尸良门(南华礁,8°40′N—8°46′N、114°10′E—114°12′E),二只沙仔、南密沙仔、沙仔(南薰礁,10°10′N—10°13′N、114°13′E—114°15′E),高不(舶兰礁,10°25′N、114°35′E),艮锅、银锅(安达礁,10°21′N、114°42′E),贡士沙(贡士礁,11°28′N、114°24′E),光星仔、光星子(光星仔礁,7°37′N、113°56′E),锅盖屿(安波沙洲,7°53′N、112°56′E),海口沙(柏礁,8°04′N—8°17′N、113°15′E—113°23′E),红草(西月岛,11°05′N、115°02′E),红草沙排(乐斯暗沙,11°19′N—11°22′N、114°35′E—114°39′E),火哀(火艾礁,10°53′N、114°56′E),黄山马(太平岛,10°23′N、114°22′E),黄山马东(郭谦沙洲,10°23′N、114°28′E),裤归、库归(库归礁,10°44′N—10°46′N、114°35′E),老牛老、劳牛劳(大现礁,10°00′E—10°08′N、113°52′N—113°53′E),六门(六门礁,8°46′N—8°50′N、113°54′E—114°03′E),罗孔(马欢岛,10°44′N、115°48′E),目镜(司令礁,8°22′N—8°24′N、115°11′E—115°17′E),南密峙、南密、南秘、屹屿(鸿庥岛,10°11′N、114°22′E),墨瓜沙(南屏礁,5°22′N、112°38′E),鸟串(仙娥礁,9°22′N—9°26′N、115°26′E—115°28′E),鸟仔峙(南威岛,8°49′N、111°55′E),牛轭、牛厄(牛轭礁,9°57′N—10°00′N、114°36′E—114°40′E),弄鼻仔(中礁,8°55′N、112°22′E),女青石、染星石屿仔(染青沙洲,9°54′N、114°34′E),若沙、一沙(禄沙礁,10°14′N、115°22′E),三角(三角礁,10°10′N—10°13′N、115°16′E—115°19′E),上土戌(永暑礁,9°30′N—9°40′N、112°53′E—113°04′E),深圈(榆亚暗沙,8°22′N—8°24′N、115°11′E—115°17′E),石公里、石公理(弹丸礁,7°23′N、113°50′E),石盘(毕生礁,8°56′N—8°59′N、113°39′E—113°44′E),双担(信义礁,9°20′N—9°21′N、115°54′E—115°58′E),双门(美济礁,9°52′N—9°56′N、115°30′E—115°35′E),双王王(双黄沙洲,10°42′N—10°43′N、114°19′E—114°20′E),铁屿、铁峙(中业岛,11°03′N、114°17′E),铜铳仔、铜充仔(华阳礁,8°51′N—8°52′N、112°50′E—112°53′E),铜金、铜金屿仔(杨信沙洲,10°43′N、114°32′E),铜章、铜钟(南通礁,6°20′N、113°14′E),五百余(皇路礁,6°57′N、113°35′E)、五风、伍风(五方礁,10°27′N—10°30′N、115°42′E—115°48′E),五风头(五方头,10°32′N、115°48′E)、无乜沙、乜沙(无乜礁,8°50′N—8°53′N、114°38′E—114°41′E),西北角(福禄寺礁,10°14′N、113°38′E),西头乙辛(日积礁,8°39′N—8°40′N、111°39′E—111°42′E),鱼鳞(仙宾礁,9°43′N—9°49′N、116°25′E—116°37′E)。

其中“吴簿”中的南洋更路共32条,出现27个地名。海南岛地名3个:大州、行笼、鸟头;南沙群岛地名2个:鸟仔峙(南威岛)、乙辛(即西头乙辛,日积礁);西沙群岛地名5个:半路(中建岛)、大圈(华光礁)、尾屿(即尾峙,金银岛)、上屿(宣德群岛,15°43′N—17°00′N、112°10′E—112°54′E)、下屿(永乐群岛,15°46′N—17°07′N、111°11′E—112°06′E)。其中西头乙辛在南沙更路里没有出现,应归入南沙地名,因此全本记载南沙地名91个;“上屿”“下屿”“尾屿”在西沙更路里没有出现,应归入西沙地名,因此全本记载西沙地名24个。南洋地名17个(暂不考究其现行地名及经纬度):地盘、地盘仔、昆仑、东竹、赤坎、罗安、云逑、长腰、外罗、马豆青、大佛、之马牙、白石、昆仑头、罗安头、陆安头、六安头。

从地名的多种写法、更路条文的不同写作风格、不同的书写笔迹等可以看出“吴簿”的多种文化特征。更路条文的风格多样,“吴簿”可能综合当地多本《更路簿》的内容;抄写者虽然书法功底不一,但对于更路抄写均十分认真;很多岛名写为“屿”;“一更”有时写为“乙更”,估计是为与下面“更”字上的那一横区别开来,不至于误解为“二”更;部分条文写了往返更路,而且“回”和“囬”这两种写法中前者出现17次、后者出现12次;地名中数字的小写和大写混用,如“五”和“伍”,“六”和“陆”;出现形近错字,如“银”错写为“艮”,但有些条文又写为“银”字;出现音近通假字,如“恶落门”“恶那门”“荷落门”和“荷那门”,“六安”“陆安”和“罗安”,“老牛老”和“劳牛劳”,“裤归”和“库归”,“牛轭”和“牛厄”,“石公里”和“石公理”,“铜铳仔”和“铜充仔”,“光星仔”和“光星子”等;有的地名省略掉其中一字,如“无乜沙”也记为“乜沙”,有的地名略掉一字后还写成音近通假字,如“南乙峙”写为“屹屿”。

4 “吴簿”部分更路条文分析与疑难考释

《更路簿》行文内容大致相同,一般写出发地、目的地、针路、更数,也有些条文只写前3项,还有些条文写有朝向,有些条文写有往返针路。本研究根据“吴簿”中出现的几种行文风格,举例分析说明,并考释其中有疑难的条文。此外,条文里“收”字的意思是到达目的地后收帆,然后抛锚泊船;条文里涉及单针(即罗盘上每格的中分线,但中分线都没有画出)、缝针(即罗盘上每2格的界线,在罗盘上画出)、线针(据调查,一线所占角度约相当于1.5°,线没有在罗盘上画出)的针路等,指示航向;海南渔民通常把“一更”理解为一个时辰,合两小时,也表示古代风帆渔船航行一更的距离,折算成现代的距离单位,约合10海里。

4.13种针路举例

东海更路第4条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自干豆囬大潭门用壬丙七更轉回巳亥五更。解读:从北礁(17°05′N、111°30′E)开船返回潭门港(潭门港位于北礁的北偏西),用壬丙单针(取单壬针,相当于345°方向)行驶7更,然后转巳亥单针(取单亥针,相当于330°)继续行驶5更。

东海更路第19条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缝针:貓興与四江甲庚卯酉对,甲庚对五更半(注:句末6字为后来添加)。解读:这条更路没有“自”“去”等字眼,对针意味非常明显。东岛(16°40′N、112°44′E)与晋卿岛(16°28′N、111°44′E)之间,用甲庚卯酉缝针(相当于262.5°—82.5°);后来用僵硬的毛笔小楷在该句末尾添加“甲庚对五更半”6个字,将针路修改为甲庚针路(相当于75°—255°),修改后的方向与原来记载的方向相差7.5°,另外补充更数为5.5更。

北海更路第94条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线针:自若沙至火哀用巳亥加三線壬丙四更收对西北。解读:从若沙(禄沙礁,10°14′N、115°22′E)开船去火哀(火艾礁,10°53′N、114°56′E),用巳亥加三线壬丙(取亥加三线壬线针,相当于334.5°方向),朝西北方向航行4更到达。

4.2北海更路疑难考释

北海更路第2条:自屹嶼下沙仔向辛戌駛半更二只沙仔。“吴簿”有略去地名中一字的现象,如“无乜沙”也写为“乜沙”。此条的“屹嶼”应是把“南乙峙”(即鸿庥岛)的“峙”改为“屿”,略去“南”,为“乙屿”,然后经音讹通假为“屹屿”。沙仔即南薰礁。从鸿庥岛开船去南薰礁,用辛戌缝针(相当于292.5°方向),行驶0.5更,有两处小礁石(即南薰礁的上礁与下礁)。另一重要《更路簿》“彭正凯簿”第17页第二条也为:自南蜜峙下沙仔向辛戌駛半更有二個沙仔。

北海更路第20条:自南密去㊣星石嶼仔向巽駛二更收(注:㊣处原文潦草,应是“染”字写错)。从鸿庥岛(10°11′N、114°22′E)驶往染青沙洲(9°54′N、114°34′E),架巽针(相当于135°)行驶2更收帆。现存《更路簿》通常把染青沙洲称为染青石、染青峙、女青石、汝青石峙仔、女青石峙仔等,因此“吴簿”的“染星石屿仔”可能是染青沙洲,不过该簿北海更路第76条明确写出“女青石”。另见“彭正凯簿”第17页第一行的地名为“女星石屿仔”,经《南海天书》考释为染青东礁[2]。染青东礁(9°54′N、114°36′E)为一暗礁,位于染青沙洲东方,而染青沙洲为小沙洲,南端平时有黑色礁石露出水面[1],因此渔民作为航向的应是染青沙洲,故“吴簿”的“染星石屿仔”应是染青沙洲。

北海更路第39条:自南秘有二只沙仔壬丙对溝内亦过船至老牛老駛甲庚卯酉二更半收对西。南薰礁由上、下二礁组成,上礁和下礁为西北、东南对峙,上礁比下礁稍大,两礁相距2.5海里,中间的水道下还有一些暗礁,船只也可以通过。因此该条前半部的句读应该是:自南秘有二只沙仔壬丙对,溝内亦过船。劳牛劳就是大现礁,位于南薰礁的西方,稍偏南。则该条的航向和航程为:从鸿庥岛(10°11′N、114°22′E)出发,有2个小礁,两礁西北、东南对峙(即南薰礁),位于10°10′N—10°13′N、114°13′E—114°15′E,船只也可以从上礁和下礁之间的水道里通过,然后用甲庚卯酉缝针(取庚酉缝针,相当于262.5°方向)驶往大现礁(10°00′N—10°08′N、113°52′E—113°53′E),朝西方行驶2.5更到达。

北海更路第40条:自老牛老至尸良门駛巳亥兼二線壬丙五更收对東南。这一条里的地名“尸良门”在现有的其他《更路簿》里未出现,本文认为需结合第41条综合分析。第41条为“自老牛老至六门驶壬丙兼二線巳亥五更收对東南”,即:从大现礁开船去六门礁(8°46′N—8°50′N、113°54′E—114°03′E),用丙兼二线巳线针(相当于162°方向),向东南行驶5更到达。这两条更路的出发地和更数均一致,但目的地和针路有差异。针路相差9°。字形相似的浪口(8°08′N、114°33′E,1983年公布标准地名为浪口礁)远在榆亚暗沙西段,距离远不止5更,而且“口”和“门”是常见字,一般不会抄错。六门礁东方稍偏南约6海里为南华礁,海南渔民习称恶落门,根据针路,“尸良门”就是恶落门。因此该条更路的操作是:从大线礁开船去南华礁,用巳亥兼二线壬丙(取巳兼二线丙,相当于153°方向),朝东南行驶5更到达。

北海更路第53条:自老牛老去大秤钩向巽辰驶三更回向㊣㊣(注:㊣㊣处破损,从残余字迹可判断出左侧为“壬”字)。从大现礁(10°00′N—10°08′N、113°52′E—113°53′E)驶往赤瓜礁(9°42′N、114°17′E),架巽辰缝针(相当于127.5°)行驶3更。返回的针路据“彭正凯簿”第15页第九条补充,为壬子缝针(相当于352.5°方向)。海南渔民于冬季驾风帆船在南沙群岛捕捞作业,南海盛行东北季风,对船只的航向影响较大,而且大现礁位于赤瓜礁的西北方,距离较远、为30海里,因此从赤瓜礁返回大现礁时船的航向应稍偏北,以抵消风向对于航向的影响。

北海更路第96条:自双王王下只沙仔至黄山馬東用乾巽巳亥二更收对東南。“双王王”就是双黄沙洲(10°42′N—10°43′N、114°19′E—114°20′E),位于道明群礁西南端,是指两个珊瑚礁,其状如2个蛋黄,故名“双黄”。东北一礁有沙洲,西南一礁较大,向西南延伸4千米余。双王王下只沙仔就是指位于西南方的珊瑚礁。此条更路航向和航程是:从双黄沙洲西南部的珊瑚礁开船去郭谦沙洲(10°23′N、114°28′E),用乾巽巳亥缝针(取巽巳缝针,相当于142.5°方向),朝东南方行驶2更到达。

[1]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87:163-234.

[2]周伟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636.

A Study on Fisher WU Shumao's Heirloom Genglubu(更路簿)

XIA Daiyun1,2

(1.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Haikou 570228,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Genglubu,Haikou 570228,China)

Old fisher WU Shumao's heirloom Genglubu(更路簿)was copi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which recorded 160 items and 133 place names that contains 4 of Hainan Island,23 of Xisha Islands,89 of Nansha Islands and 17 of southern nations.The different styles of contents,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for one place's name,and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handwriting reflected different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book.

Genglubu(更路簿),Nautical history,the South China Sea,Cultural heritage

N91;P7

A

1005-9857(2016)09-0041-08

2016-06-24;

2016-08-02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14-94);海南大学南海“更路簿”抢救性发掘、整理和研究项目;更路簿研究中心支持项目,海南大学中西部学科建设提升项目(ZXBJH-XK028).

夏代云,海南大学副教授,更路簿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海洋文化,电子信箱:cbn109@163.com

猜你喜欢

沙洲条文老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老牛垦荒
老牛不流汗
瑞金有咯沙洲坝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心海浪花
中央红军留在沙洲村的“红军书”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
老牛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