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两个战略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2016-03-14王明学
王明学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 兰州 730030)
落实两个战略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王明学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 兰州 730030)
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甘肃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原则、重点领域、合作重点以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建议。
国际战略;科技合作
1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是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的要求,全国科技三会对推进创新驱动作了新的全面部署。“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战略棋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就科技工作而言,就是要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 “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对内以支撑和引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对外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推进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开放。具体讲对内要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总体部署,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着力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二是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主要从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8个领域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让石油炼化,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旱作农业、灌溉农业和设施农牧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作,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小巨人”科技型企业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三是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对外就是要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按照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段13685的重大部署,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这一工程具体化务实化操作化,当前甘肃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深化供给侧改革,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极其艰巨,必须在依靠科技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通道的优势,把过剩产能通过一代一路转化转移出去。从一代一路有关国家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等情况分析,与甘肃省能源开采、冶炼、加工、储存、节水、治沙、农牧业、民族食品用品等产业技术的关联度、互补性还比较强,也有相关的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需求很旺,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把向西开放作为重点。
2 甘肃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因素分析
2.1 甘肃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
1)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9位,省内各类研发平台达到575个,拥有各类国家实验室1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3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研发人员达到3万多人。目前,甘肃省各类专家达到4962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领军人才943人。引进国外专家及项目负责人200多人次,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形成了38个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26个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
2)创新成果成效突出。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作物新品种等方面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示范推广和转化的经验。有机合成、真空技术、固体润滑、重离子物理、有色金属材料、冰川冻土、荒漠化治理、高原气象、生物制品、旱作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代表了国家水平。
3)国际科技合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能源、新装备、环保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生物制品等多方面与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开展了前端科技研发合作。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清真食品分析检测机加工工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中医药学和雨水集蓄与充分利用等领域已经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
4)一代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迈出了可喜步伐。建设 “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成立中国清真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穆斯林国家技术合作大平台,已得到国家批复。为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29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家机构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10家机构具有科技部培训班资质,占全国有资质单位总数的十分之一。形成了一支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团队。2000年以来,先后为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29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训了技术和管理人员超过500人次。
2.2 一代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原则。如何开展合作,首先要确立合作的原则
1)服从国家外交战略和部署。
2)市场运作,政府推动,互利双赢。
3)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合作工作重点。
4)改革创新,内外统筹(合作要以推动甘肃发展为前提)。
5)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立体推进。
2.3 重点合作领域必须凸现我省的产业和技术优势
充分发挥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旱作节水农业、高效设施农业、荒漠化治沙等的技术领域,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即能源类(石油、有色,利用中亚丰富的铀矿资源,把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铀储存、转化、浓缩、后处理基地)、生态类(节水、治沙)、农牧类(旱作农业、民族食品和用品、高效设施农业,主要是和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着力建设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花卉酿酒原料、特色林果、蔬菜制种、酿造业、民族用品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材料装备类(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通用设备、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封装为、机械电工电器为重点,发挥天水华天、华天电子、长城电工、兰石集团的优势。
2.4 合作重点区域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把向西开放作为重点。一是地缘相近,二是甘肃省的技术优势和它们的经济技术需求有较强的互补性。
3 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活跃,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但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全社会国际合作的意识亟待提升。2)国际科技合作的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3)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领域有待提升和拓展。要从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研讨,培训为主要内容向成果转移转化,引进或对外投资等实质化合作转化。4)民间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培育和激活。
4 国际科技合作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我省开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至少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1)亟待搭建政府支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公务服务平台。
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尽快启动建立甘肃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综合公务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合作信息、政策法律等服务,办好甘肃驻霍儿果斯、白俄罗斯、伊朗商务代表处等窗口。
2)鼓励国有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出击,发挥优势,优先走出去。鼓励抱团出击,优先选择与本省产业契合度高、有合作条件和基础、合作愿望强烈的中亚国家作为重点合作方向,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工程项目、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加工、服务贸易5个重点领域积极进行实质性的技术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3)发挥和提升国家平台在助推甘肃向西开放中的作用。尤其是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新区、华夏文明往来示范区等国家平台真正打造成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向西开放通道的重要支点。兰州新区要做好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3510”为目标,发挥作用,发挥兰州贸易洽谈会和首届敦煌文博会的平台作用,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4)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合作项目。
近期要搭建实施好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借助中国清真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了与穆斯林国家合作基地(兰州),与巴基斯坦农业理事会合作,在巴建立 “中国 (甘肃——巴基斯坦)生态农业和生物质能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建立甘肃省与“一带一路”南亚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桥头堡。
积极向国家提出具体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议,并紧紧盯住争取立项落地。
5)推进甘肃省先进技术向国际转移。用市场机制,按互惠互利原则向外应用示范推广甘肃省太阳能、生物质能、电子信息、自控系统、农业节水滴灌、雨水集蓄有效利用,设施农业、荒漠化防治,中医等技术成果。
6)积极组建国际合作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院所与国外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园区,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研发组织,解决甘肃省相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7)强化国际科技培训。依据国际合作基础(太阳能国际转移中心,治沙荒漠化培训中心等)和国际技术培训资质单位,发挥太阳能国际转移中心、省沙漠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在科技部支持下,加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培训。
8)强化与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继续做好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太阳能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小麦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G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