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情偶寄》“节色欲”微型语域语篇中比喻修辞翻译策略探讨*

2016-03-13李国庆

外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句明喻闲情

谭 彬 李国庆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413000;暨南大学,广州 510630)

《闲情偶寄》“节色欲”微型语域语篇中比喻修辞翻译策略探讨*

谭 彬 李国庆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413000;暨南大学,广州 510630)

该论文以《闲情偶寄》“节色欲”微型语域语篇中的比喻修辞为例,以Halliday功能语法有关理论为指导,对李渔比喻修辞的理解及其翻译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就理解而言,该研究汇其时代文化宗教背景和哲学思想,分析和讨论李渔比喻的深层文化内涵;就翻译策略选择问题而言,本文的建议是:如果可能,简单直译是翻译李渔比喻修辞的第一选择。由于中国典籍的跨时空特性,如果出现文化缺省现象,可尝试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来补救,即直译+释译。本论文是李渔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文章。本系列研究的主要社会目的是让世人了解李渔和李渔的《闲情偶寄》,并设法摸索出适合该类体裁的翻译方法,为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闲情偶寄》;“节色欲”;比喻修辞;翻译策略;系统功能语言学

1 引言

李渔的《闲情偶寄》涵盖宇宙、戏曲、社会风俗、健康和性生活、健康与饮食、化妆与魅力、家居和人生等各方面,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历代文学大师一样,李渔善于运用各种修辞,如明喻、暗喻、排比、对偶和对比等手法来凸显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就是比喻。《闲情偶寄》的英译不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还涉及到从古代到现代这样一个较大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就比喻修辞而言,李渔的比喻以清新、质朴而又充满生活气息为特色,通俗的表面下埋藏的是李渔深邃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怎样才能把《闲情偶寄》以及作品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介绍给西方读者,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感悟李渔著作中比喻修辞所包含的深刻中国哲学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译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以李渔《闲情偶寄》的微型语域语篇“节色欲”中的比喻修辞为语料,汇其时代文化宗教背景和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就翻译而言,笔者提出假设:如可能, 简单直译应是翻译《闲情偶寄》比喻修辞的第一选择;如有文化缺省现象,可尝试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来补救。再者,研究表明中国典籍中的句子常以主语+谓语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现,译成英语,两个或多个小句常须要合并为一个较长的主从复合句。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情况仍应看作是直译。该研究的主要社会目的是让世人了解李渔的《闲情偶寄》及其比喻修辞的特点,并摸索出适合此类中国文学典籍体裁的翻译方法,为中国典籍翻译及其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 比喻修辞格及其翻译方法

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是指通过常用的文字或现象来表述与字面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种概念。明喻和隐喻均属比喻。明喻指以明显的方式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比较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犹”等比喻词连接。明喻通常明示“喻底”(the ground)。隐喻也属比喻,指把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影射,把其中一种事物比拟成和它具有相似性的另一种事物。不同于明喻,隐喻通常隐含“喻底”。

人类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包括汉英两国民族在许多事物的认识上都有着十分相似的思维方式,由于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因此两种语言之间也必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使汉英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具有互通性,这构成汉英语言转换的基础,也使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比喻修辞具有可译性。

李渔善用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文章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缜密。就比喻修辞而言,李渔生情激趣,其比喻常以清新、质朴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韵味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埋藏其后的深奥哲理更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表现出李渔极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闲情偶寄》通篇比喻,包括扩展比喻、对偶比喻比比皆是。笔者提出,就《闲情偶寄》的比喻翻译而言,应侧重直译,其原因是直译可以保留原比喻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风貌,把作者精彩绝伦的思想火花忠实地呈现给译文读者, 能更好地推广、传播和介绍李渔的文学思想价值和灵魂。对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可尝试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进行补救。如需要补充的文化信息较多,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法。笔者认为:“直译+释译”仍应视为直译。因为所谓意译,应该是一种跨越文字障碍的再思考,译文和原文在字面、句式等方面少有对应,只是保持内容方面的对等,不适合《闲情偶寄》比喻修辞的翻译。

3 实际案例分析

中国典籍的语言特点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内涵丰富,Newmark(2001)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准确而简练(accurate and economical)。笔者认为,就《闲情偶寄》的比喻翻译而言,更应求准确、求简单、求明白,以符合原文语篇简洁清晰、通俗自然的文体,可以说,准确简练是翻译《闲情偶寄》这类语篇所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该目标,译者采用“直译”或“直译+解释/注释”的方法,必要时添加有关原文文化语境的注释,以减小跨文化阅读的难度,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原语篇比喻的深层文化含义。例如:

① 参苓芪术皆死药也(1),以死药疗生人(2),犹以枯木接活树(3),求其气脉之贯(4),未易得也(5)。/Ginseng, poria, radix astragali and atractylodes are all harvested herbal medicines with no life(1). 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them is just like 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2), since it’s not easy for the two parts to share the same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3).

(Note) 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al ethics, Qi refers to a kind of life forc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living element in the human beings. If Qi is in a smooth circulation, then the human body will be in a healthy condition. Otherwise, such as being blocked, a disease would come. The reason for it is that smoothly flowing Qi and blood can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operation of the body’s internal organs, thus bringing about a balancing condi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herefore, helping Qi and blood flowing na-turally through the body is supposed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ing method.

枯木嫁接到活树上,枯木和活树之间的气脉无法通贯,没有生命的枯木无法通过气脉给有病的活树输送营养,提供治愈疾病的正能量,这是个妇孺皆知的常识。在该语篇中,李渔用明喻修辞法,把用死药治疗活人比作把枯木嫁接到活树上,喻底十分明确,无生命的药治疗活人气脉无法通贯,肯定无效。这个比喻语言生动、逼真、富有感染力,读者很易接受和理解,直译应是最佳方法。下面我们以功能语法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详细分析。

汉语语篇的这个句子由5个小句构成。小句(1):“参苓芪术皆死药”,从及物性角度,是一个关系过程句,陈述一个事实命题,英语译文也启用了关系过程进行事实陈述;从主位模式看,原文小句的主位“参苓芪术”,也是译文小句的主位,译文在形式和内容都达到和原文的对等,应看作是直译。从词汇方面看,“死药”是一个隐喻。李渔此处所说的“死药”是和“活人”相对而言,指没有生命的草药,如译为dead medicine,西方人会很诧异,药是用来治病的,怎么能说是dead medicine呢?因此根据文化语境,我们将其释译成harvested herbal medicines with no life. With no life从内容上看似乎是一个冗余信息,因为herbal medicines本身就没有生命,但考虑到作者在此强调的是要和“活人”做比较,因此加上可能会起到较好的对比语用效果。从语义场的角度看,这种根据语境进行的适当解释,既忠实于原文,又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这种翻译策略有人称之为阐释翻译法,有人称之为厚重翻译法(Appiah 2000)或明示翻译法。总之,只是对原文个别词语做出适当的解释性描述,原文比喻的基本内容信息和形式都保留下来,因此仍应属直译。

在小句(3)的明喻修辞句中,“犹以枯木接活树”是一个关系过程小句,译文也采用关系过程is just like 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从词汇层面看,原文小句“枯木接活树”译为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形式和内容与原文都达到对等。

原文中的5个小句浓缩为译文的3个小句,原文的小句(2)和小句(3)合译为一个小句,其中汉语小句(2)转换为英语译文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them,原文的小句(4)和小句(5)译为附属于修辞比喻句的原因状语从句,解释为什么枯木接活树无法存活的原因:since it’s not easy for the two parts to share the same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

不同于西方医学,中医医学的基础是吸收《周易》、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将其转化为医学伦理,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认为:“气脉通贯”构成中国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可使机体内部各器官保持平衡协调,体现中医养生的宗旨“和”。中医认为“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和”不仅表现在人类与自然要“和”,人类本身要“和”,更表现在人的身心要“和”,“和”才能使人体“气脉通贯”。由于西方人对“气脉通贯”这个中医医学理论了解很少,因此在此笔者以脚注形式进行解释。李渔浅显易懂的比喻,使深奥的中医理念显得清晰、生动、亲近,为西方读者走进中医养身的殿堂铺平道路,架起桥梁,因此,可以采取直译策略。

② 黄婆姹女皆活药也(1),以活药治活人(2),犹以雌鸡抱雄卵(3),冀其血脉之通(4),不更易乎(5)?/The wife and well-aged girls are all living medicines(1). 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living medicines is just like hens hatching male eggs(2). Isn’t it much easier to achiev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3)?

得病要吃药。李渔认为,像人参、茯苓、黄芪、白术这样无生命的药无法打通血脉,只能用有生命的药,即妻妾或妙龄少女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因为用活药治活人,犹如母鸡抱雄卵,能使身体血脉贯通,效果自然好。李渔活人治活人的养生观可从“阴阳”二字说起。“阴阳”原义是指自然现象。春秋时代,“阴阳”演变为两种气体,开始作为男性和女性的象征。在《周易》中,“阴阳”喻象贯穿全书的注语,隐喻夫妇关系。《周易》即重视夫妻之间的差异性,又强调和谐性。可以说《周易》对阴阳和谐的认识十分深刻,对阴阳交融化生万物的功能更为崇拜,这也确立健康的性生活可以治病的哲学基础。

该句也是由5个小句构成。就结构而言,该句和例①有着基本相同的成分,与例①一起构成一组较为典型的对偶句。小句(1)“黄婆姹女皆活药也”,从及物性角度,是一个关系过程句,陈述一个事实命题;英语译文也启用关系过程来进行事实陈述;从主位模式看,原文小句的主位“黄婆姹女”也是译文小句的主位,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和原文的对等。

小句(3)“犹以雌鸡抱雄卵”,是一个明喻修辞句,启用关系过程小句,英文译文也采用关系过程is just like hens hatching male eggs;从词汇层面看,该明喻修辞把用妻子或妙龄女这样的活药治活人,比为母鸡抱雄性小鸡,用母鸡孵蛋这个自然现象来说明夫妻健康性生活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着客观的、无法抹杀的贡献和作用。这个比喻即合乎理性又独特新颖,直译既可保留原隐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又可再现作者质朴形象的思维方式,丰富目的语内容。

小句(4)“冀其血脉之通”,意思是说想使人体血脉贯通。“血脉之通”和例①的“气脉通贯”同属一个中医理论,因此,在此没有再添加注释,只是在血脉贯通前增补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以明示血脉贯通的功效:能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小句(5)是一个修辞疑问句,译文也启用同样形式的修辞疑问句形式,并把原文的两个小句合并为一个句子:Isn’t it much easier to achiev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原文小句(2)译为英语句(2)的主语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living medicines,这样,汉语原文的5个小句子在英语译文中减少为3个小句。

这种现象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汉语重意合(parataxis)(Halliday 1994:221),谋篇造句总是选择地位相当、作用相等的小句,按照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排列成篇;而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同上:228),常启用主从复合句。中国古代作品中的段落, 甚至整篇文章,句子的基本结构大都以主语+谓语作为其主要句式,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现,而译成英语,两个或多个小句常合并为一个较长的主从复合句,有时还带有分词短语等。笔者认为这仍属直译,因为原文的比喻形式、关键词语、主位推进模式和小句过程等均得到保留,只是由于两种语言本质的差别,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以保证译文的流畅和连贯。

4 结束语

李渔的比喻修辞总是以清新、质朴而又充满生活韵味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埋藏其后的深奥哲理更易接近广大民众,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人类相似的思维方式构成汉英翻译的基础,也构成比喻修辞的可译性。本研究结论如下:就语内翻译而言,理解是翻译的关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语境,包括易经、道教和儒家等传统的宗教思想和哲学理念,深入准确地感悟经典作品比喻的深层内在含义;就语际翻译而言,如无文化冲突,简单直译应是此类经典语篇比喻修辞的第一选择。文化信息缺省的地方可通过阐释翻译法,或添加脚注或尾注的形式进行补救。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应视为直译,因为除对原文个别文化负载词语的适当解释性描述外,原文比喻的基本表现形式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让西方读者品味到原作比喻独特而又真实的原始自然风貌。再者,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基本句子结构大都短小精悍,而译成英语,两个或多个小句常合并为一个较长的主从复合句,有时还带有分词短语等。笔者认为同,由于原文的比喻形式、关键词语、主位推进模式和小句过程等均得到保留,只是基于两种语言本质的差别,对译文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因此仍属直译。本文是李渔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文章,希望能够为世人了解李渔和李渔的《闲情偶寄》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能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一个科学的思考角度,为其翻译理论研究做一点贡献。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黄果泉. 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黄 强. 李渔研究[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李国庆. 大海般的韵律和内涵——《老人与海》的语篇结构与意义[J]. 外语教学, 2002(2).

李国庆.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老人与海》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7).

李 渔. 闲情偶寄[J].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与语义特征[J]. 外国语, 1998(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肖 荣. 李渔评传[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

俞为民. 李渔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Appiah, K.A.ThickTranslation[A]. In:Venuti, L.(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2000.

Baker,M.InOtherWords:CourseBookon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4.

Levinson, S.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Martin, 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Newmark, 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Sperber, D., Wilson, B.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Basil, 1986.

OnTranslationStrategyoftheFigureofSpeechinMicro-registeredText“HealthandPleasure”TakenfromLiYu’s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Tan Bin Li Guo-q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China;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figure of speech as the data, namely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micro-registered text “Health and Pleasure” taken from Li Yu’s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and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est ways to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 All of the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Ou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gure of speech,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to be dug up with the help of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the time; and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concerned, if possibl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upposed to be the first choice. Besides,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good comprehension of the figure of speech in this genr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sometimes requires adding som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so as to remedy its cultural information default. 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article in a series of studies of Li Yu. The main social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let the world know Li Yu and his works, and to explore a translation method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genre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Health and Pleasure”;similes and metaphors; translation strateg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中国文言文翻译策略选择”(13YJA40025)的阶段性成果。

H059

A

1000-0100(2016)03-011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3.022

定稿日期:2016-03-14

【责任编辑陈庆斌】

猜你喜欢

小句明喻闲情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夏日闲情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闲情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