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打工子弟心理初探
2016-03-13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李吟九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 李吟九
到北京之前从来没有和打工子弟有过接触,不了解他们,不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带过他们的课,带过他们的班主任,在说服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无奈之下就求助网络,希望从网上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可是毫无所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慢慢结合学生的表现,以及沟通时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初步了解了他们的心理。
学校学习是学生各种社会性情感的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情感由外露、易激动,逐渐内化,控制情感的能力逐步加强,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已经做到了转化,而有的学生不但没能转化反而更加的外显了,这种外显让他们在课堂上大庭广众面前无所顾忌——不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在他们那里只有想不想做,没有该不该做的概念。他们甚至觉得只要是在自己班级内与在自己家里没什么两样。“家”的概念在他们的眼里早已被扩大了范畴。他们人为的把自己出现的地方当作了所谓的家,他们的行为也就很自然地放纵了很多。像这样的一种理解方式,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一直以来老师们都非常清楚教室(幸好整个校园还没有被他们划分到家的范畴里)是一个公开场合,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轻易批评学生的。一旦批评,那应该是最严厉的,那也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和震慑力的。可是他们并不这么看,因为教室也是他们的家。听起来有些滑稽和可笑,甚至深感费解。仔细想想这些孩子生活状况,一切也就一目了然了。平日里这些孩子们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生活,更不可能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了。他们遇到事情总是以他们理解的方式来解决,根本不顾后果。而家长对他们而言在重要的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是缺失的。他们的冲动外显的个性根本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内化无法正常的完成。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一般家长本能的反应是孩子不争气,孩子不懂事,孩子让他丢脸了,然后脾气暴躁的家长就以“武力”来解决问题。更有家长缺乏理智,以另外一种本能——袒护孩子,无论发生的事情孩子有没有问题,先找外因,“理直气壮地”责问老师,责怪班级,孩子的问题都是别人的不是。其实无论哪种“本能”都是不可取的。平时多关心孩子,多给孩子分析分析一些事情的根源,尤其是问题出现之后的危害性等等,也许对孩子有帮助的。
打工子弟的孩子们他们有时对待老师非常有礼貌,让人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的是,他们刚惹你生气,你还没有从“哀怨”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时候,一声“老师好”会让你杵在那里,缓不过神来!这有时并不能表明他们完全醒悟了,完全理解了你对他们的好!“礼貌”只是一种表情,并不是一种情感的外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本能了。我做过一个实验:在一节课,有个学生上课有点开小差,我提醒他,他有点不服气。这个学生平时课下还是很有礼貌的,所以批评了他我心里还有些于心不忍。我就想试探一下,告诉所有学生,我不喜欢非发自肺腑的问好,我们也不需要太在意那些细节性的东西,如果你不接受我的批评,不接受我的引导,那么课下我们的师生缘分就可以解除了,不用打招呼问好的。后来还真有学生像我当初想的那样,不是发自内心的问好,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已。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他们有些人并没有接受老师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的举动。寻找到他们真正愿意接受的批评方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生到了这个情感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嫉妒、幸灾乐祸等,没有家长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当作一种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很得意的方式,他甚至受到批评的时候认为老师对他有意见故意给他难堪!在上课过程中他们会把一些负面的消息拿出来用很轰动的方式宣扬。以前觉得他们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再加上他们一种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的表现,打算放弃引导。可是身为教师深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实是没有分辨能力,家长没有时间和学生好好分析一下,我们就更有责任把事情的原委,大众价值观的评价告知学生,虽然他们不能马上接受也应该让他们了解。
学生在这个时候已经处于高级情感阶段如:,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美感、社会道德等,开始落实于行为表现。例如,不再只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级扩大到爱国家、爱人民方面。在这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
打工子弟学生有时这种“高级情感”是片面的狭隘的。他们平时在大型活动上能够表现的很积极很有集体荣誉感,可是一回归班级他们的这些“情感”就抛到了脑后,自己对课程没有兴趣,他们不会考虑其他学生的需求,真如回到自己家中的感觉,把所有自由懒散的行为都统统拿了出来。有时在课堂上老师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好表现而生气,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体会老师的心情去安慰你体贴你,只是把这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待。
消极负面的情感对他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长期得不到引导,让他们对“荣辱”的概念也模糊化了。尤其是一些大众传媒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身为教育者的我们瞻前顾后顾及太多,学生们错过了受教育的大好时光,之后会有多大的影响,不敢设想。
打工子弟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既不能期望教育成果会一蹴而就的实现,也不能因为个别过激反应的学生就完全放弃对孩子们的引导。无论怎样我们都是一个教育者,学生毕竟只是学生而已,他能够来到学校,首先就要认可他的态度——想学,想改变,想提高。始终谨记:老师永远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一定可以把学生引导到正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