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
2016-03-13广西百色田阳县民族中学黄梅菊
广西百色田阳县民族中学 黄梅菊
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体现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理念。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心”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把学生引入课堂中。比如在上电学第一节课时,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拉上窗帘,忽然“停电”让学生认识到“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打开灯、电脑等电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电器的能量转化。又如在上重力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王亚平太空授课时处于失重状态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感知如果没有了地球的吸力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重力的兴趣。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又应用于生产、生活,有趣有用物理现象、出乎意料的小实验、有趣的物理学史,STS教育等都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好素材,只要教师多动脑,大胆创设,就能让学生动“心”。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动“眼”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现来的。所以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 “眼”去观察常常“视而不见”的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是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观察作业。二是做好演示、分组实验,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在引入“大气压”的概念时,我要事先准备好一个铝皮制的易拉罐,在易拉罐中行灌入少量的水,再用酒精灯给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迅速堵住罐口,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随着一阵“滋滋”的声音,学生看到易拉罐被急速的压瘪了。这般惊奇的实验现象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易拉罐周围存在什么?是谁给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学生很快就能知道是看不见的大气有如此大的压力。三是收集有关物理知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再现于学生眼前,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无处不在,物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口”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满堂讲”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精讲多练,教师少讲精讲,也就意谓让学生多动“口”来说。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很多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提出来,但常常因为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而被忽视,毫无疑问,教师这样做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提出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学生可能在学习安全用电时提出“为什么站在高压线的小鸟不会触电?”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在杂技表演时,为什么演员能安然无恙地睡在钉床上呢?”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学生才会有所创新。另外,小组讨论也是训练学生动口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小组讨论,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设计合理的讨论内容、形式,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四、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动 “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知识的得出依赖于实验,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教师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景“如何使用课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灯泡发光,并提示连接成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实验,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设置问题情景。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进行一些电路识别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学到校的具体情况,有的演示实验我也想办法让学生一个一个地亲自做一下,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印象一定比只看老师演示深刻得多。这样的课,同学们不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感觉到既轻松愉快又生动活泼,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五、合理提出问题,让他们动“脑”
让学生动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除了以上方法外,重要的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而启发学生动脑。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形成彩虹?为什么热水瓶灌满水后一段时间瓶塞不容易拔出?教师也可以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有启发的,能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通过串、并电路的实验,学生发问:一节干电池能使小灯泡发光,两节干电池串反而使灯泡变暗了。为什么?又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内容时,教师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把第一例题一步步解出来,并归纳解题步骤;然后第二例题为原形,制成活动投影,不断变换其中某个条件,进行训练;接着搞一个编题、解题擂台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彻底掌握欧姆定律的计算了。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只有让学生各个方面“动”起来。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门知识。让学生动起来,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在课堂行为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将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将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提高。